刘登珲在《教育发展研究》2018年第6期《促进核心素养有效转化的课程统整策略探讨》一文中指出,伴随新一轮以“核心素养”为标志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构建与核心素养相适切的课程体系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研究领域的核心议题。传统知识本位的分科课程由于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导致学科孤立、边界固化,而核心素养下的各门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应当是刚性的、僵化的,而是软性的、互通的。所以要发展核心素养,就要打破分科主义。基于此,“课程统整”作为“课程分化”的对应物进入人们的视野。
通过课程统整实现核心素养有效转化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国家课程政策的滞后性。因此,当务之急是研发针对核心素养的课程统整国家方案,提升课程统整的价值认同,形成课程统整有效运作的教育机制,明确各级教育主体的权责。其次,部分学校对课程统整所需的技术及制度建设不够重视,致使教师疲于应付,在参与课程统整过程中成为“悬空”的主体,常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因此,只有建立健全支持系統,才能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切实发挥教师课程统整的主体作用。此外,由于我国中小学专任教师的培养仍然在学科框架内进行,因而很难接触专业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这就限制了教师课程统整力的发展,并成为制约核心素养转化的瓶颈问题。为此,需要开展教师胜任课程统整任务的专业技能训练,如协作技能、方案开发、资源整合、团队管理等素养,适度增强教师学习领域内知识的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