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胜武
教育界有句名言:“三流的学校靠校长,二流的学校靠制度,一流的学校靠文化。”我很认同。文化是立校之本,学校只要有了文化的支撑,就会走得更高、更远。
来到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后,我用了7年时间,从理念、团队、课程、环境、活动等方面升级了学校的文化基因。
升级理念,养护好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动机”
一所学校的校训反映了该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是一所学校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在理念文化层面,我们继承校训“做豪迈的中国人”,并结合新时代进行了进一步解读,确定了培养目标,即我们培养的人才要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现在,我们的教师、学生在各种舞台上光芒四射,全面开花。这是因为教师找到了以课程开发和研究为代表的职业发展道路,是因为学生得到了丰富多彩的课程支撑,他们自身有了成长、发展的“发动机”。其实,这个“发动机”就是学校的隐性文化。
学校的战略思想对学生提出了“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要求,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求教师要做有气度、深度、风度、温度的“四度”教师。“气度”指外在,“深度”指内在,“风度”内外兼修是前二者的综合,“温度”体现了一个人的师德师品。在教师昂扬的引领下,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校每年接待百余家国内外访问团,客人对我们学生的彬彬有礼、阳光自信、落落大方赞不绝口,也对我们教师的尽职尽责、充满活力感佩不已。这是学校的显性文化,也是评价一所学校是否优秀的关键。
重构团队,让教师跟上学校发展步伐
7年前,我刚到学校上任时,这里的生态并不乐观。那时我十分着急,也感受到了身为校长的巨大责任和压力。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经过调研分析,结果显示干部队伍、教师队伍有很大责任!于是,我着手重构团队。
一方面,在现有基础上发挥教师特长调整岗位;另一方面,不断吸纳优秀人才加入。4年后,我们的师资队伍达到了较高水平。现在我们有170多个硕士、博士、博士后,其中有将近70个是海归硕士和博士。
建立了这支具有强烈文化向心力的优秀队伍后,要对他们进行培养,帮助他们成长。在制度方面,我们建立了教师成长机制,制定了《学校科研奖励制度》《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章程》《学术积分指标体系及奖励办法》及“世纪名师工程”等一系列制度章程。学校还搭建了“锡华杯教学大赛”“世纪讲堂教师版”“世纪好声音教师版”等展示平台,不定期外派教师到各学校观摩学习,每年寒暑假分批选派教师前往美英等国培训,开阔视野、提升技能,让教师成长的同时收获满满的职业幸福感、成就感和归属感。我们建立了考评机制,定期对教师队伍、干部队伍进行考评。干部、教师融入这个家庭,就要跟上学校的发展步伐,要符合学校的文化品位。
最终,我们不仅把人才留住了,还把教师培养成了优秀教师、卓越教师。
优化课程,打造纵横交错的立交桥
课程建设是办学质量的关键,我们搭建了十二年一贯制纵向课程、小初高横向课程纵横交错的立交桥。
我们从创设适合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教育出发,根据学生成长阶段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整合所有教育资源,衔接基础教育全过程,扣住校名“世纪”开发了系列高品质、规范化、系统化的十二年一贯制《世纪课程》,包含《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英语直通车课程》《健康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艺术审美课程》《演说家课程》《影视课程》《戏剧课程》等,着力于“贯”,形成了包括目标、内容、实施方式、评价体系在内的教育链条,构建了小、初、高一体化育人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同时,着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如果说第一条脉络旨在发挥十二年一贯制的优势,打造学生成长优质而完整的链条,第二条脉络就在于研究各年龄段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发现独具个性的“人”。
小学全课程实行中外教3名教师“包班”授课,围绕主题进行单元式双语教学,实现了放慢脚步育全人。初中实行选课走班制度,学生根据自己的成绩、兴趣选择不同课程和各科不同的难度层级。高中开设美国AP课程、英国A—level课程和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等,实现了国际课程本土化。
改造校园,发挥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中国有孟母三迁的典故,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当是随便安排的,周围的环境应当对孩子有所诱导,有所启示。”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有著十分重要、深远的影响。
我校地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与中央电视塔毗邻,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极为便利。校园环境幽雅,古树满园,绿树常青,是学生理想的学习与生活场所。
除了这些客观的地理优势,我们还斥重资营造更符合国际教育水准的校园环境。翻新教学楼,重构学科教室,配置先进的教学设备,实现WiFi校园全覆盖,建设高端的国际综合楼、多媒体教室、学生自主经营的咖啡屋,为每个班级构建图书角……
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影响着学生,他们自觉约束行为举止,规范有礼;教师们也职业幸福感倍增,爱校如家。
创新活动,用看得见的行为方式强化看不见的教育目的
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获得知识、积累经验和丰富情感。学校开展了系列“世纪”活动,如世纪讲堂、世纪名人班、世纪好声音、世纪演说家等,用看得见的行为方式强化一种看不见的教育目的。
开设世纪讲堂。“身教大于言传”,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应从“学习”和“模仿”开始。我们开设了《世纪讲堂》系列板块,分为学生励志、教师成长、家庭教育,邀请各行各业的名家大师走进校园举办讲座,与师生和家长面对面交流。他们以切身经历带给师生和家长关于责任培养、职业选择、品德养成、知识学习等多方面的指导。
开设世纪名人班。伟人身上蕴藏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学生的价值观引领作用巨大。学校成立了“周恩来班”“雷锋班”“少年孔子班”“钱学森班”等一系列世纪名人班。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深入了解伟人事迹,学习伟人精神,使传承千年的民族品格深入骨髓地熏陶着学生的灵魂。
举办世纪好声音比赛。为了丰富教职工、学生的文娱生活,学校开展了教师版、学生版《世纪好声音》活动,借鉴《中国好声音》模式,调动了大家的参与积极性,活跃和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