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发柱 刘春林
2016年5月,湖北省宜昌市委、市政府围绕生态守护、生态产业、生态公民“三大工程”,在全国首创了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圈生态治理“宜昌试验”。西陵区是宜昌市的中心区、核心区,区委、区政府以“生态市民”建设为切人点,开展“生态好市民”教育,着力打造生态社会治理的“城市版”。
站位高远,创编系列校(园)本教材
城市生态教育的方向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生态教育的区域实施系统如何构建?
西陵区创编了全国首套中小幼生态教育系列校(园)本教材——《生态好市民》系列校(园)本教材,用生动实践探索答案。
《生态好市民》系列校(园)本教材坚持“天、地、人、城和谐共生”的生态观。抓住“火,为核心,突出“六性”。一是系统性。为幼儿、青少年成长为“生态好市民”打好系统基础。其中幼儿园版共有8个专题,小学低年级版12个专题,小学高年级版14个专题,初中版6个单元18个专题(详见下页表)。二是针对性。针对当前生态建设中的问题,直面现实,让幼儿、学生有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如《可怕的白色污染》专题引领小学生了解“塑料大家族”,认识被污染的自然界,探究身边以及长江上的白色污染,感受国内外与白色污染所作的斗争,激发学生自觉减少白色污染的环保意识。三是实际性。紧贴幼儿、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实际,于细微处见精神,通过幼儿、学生身边的生动案例明理践行。四是开放性。立足身边,放眼全世界;立足现实,放眼历史和未来;立足自身,放眼他人;立足本课程,关注相连学科;立足实践,关注文化。五是绩效性。教育效果明显,实实在在影响幼儿、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六是教学性。遵循教材编写的原则、规范,体现年段特点,生动活泼,方便教与学。
教材的总体设计采取经纬两线构架,结构严密。《生态好市民》课程研发的总体思路是以生态市民的要义——“理念、知识、技能、习惯、文化”为纬,以“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社会”为经,螺旋上升,层层推進,经纬交织,构成训练的点和面。以点(即专题)的方式出现,辐射到生态建设的主要面。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主要面都要涉及,为学生建立科学、全面的生态认识。每个专题的呈现大体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几个部分。在这几个部分中,“怎么做”是落脚点,要形成个人行为链条,在“生态市民”建设的生动实践中树立生态观念,普及生态知识,掌握生态技能,养成生态习惯,培育生态文化。“是什么”是闪光点,要开阔学生视野,吸纳全世界最生态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吸纳最成功人士生态案例,吸纳古今中外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立标树标,引领幼儿、学生成长。“为什么”是针对点,直面当前社会特别是城市发展中的生态问题,让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动。
教材具体内容的设计彰显年段特征,以生为本。简单来说,“幼儿园版”教材以“感”为主,通过大量的图片让幼儿感受生态。“小学低年级版”教材以“识”为主,图文结合,让学生认识生态常识。“小学高年级版”教材以“行”为主,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态技能。“初中版”教材以“理”为主,明理导行。
具体而言,幼儿园教材:一是相对综合,生态好市民的基本要义在教材中均有所反映,具有全面性,但点到为止,侧重在“感”,不深入聚焦,着力为幼儿成长为生态好市民打好底色。二是教材呈现方式以图画为主,配以极少量的文字。文字以“小泡泡”的形式出现,画龙点睛,富有童真童趣。三是图片内容以“展示美好”为主,展示美好的自然以及在美好的自然中人们的快乐、幸福生活。同时也要“引发危机感”,让幼儿初步感受当前生态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如乱扔垃圾、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等。四是整个教材少一点直接说教,多一点相机渗透,如相机渗透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相关的信息。少一点生硬,多一些柔和,如采用儿童语言表达。
小学1-3年级教材:一是内容以“识”为主,在 “识”的过程中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二是注意内容的张力,不就事论事,让学生从小建立大视野。如 “健康步道”部分,不仅要了解健康步道的作用、现状,而且要了解健康步道的产生和建设。三是呈现方式图文结合,以图为主。
小学4-6年级教材:一是内容以“行”为主,自觉行动起来,能做、会做一些与生态文明相关的事情。二是内容有一定的厚度,不仅要能做、会做,而且要懂得为什么做。不仅要自己会做,而且要知道国际、国内优秀人士是怎么做的。三是呈现方式图文结合,夹叙夹议。
初中教材:一是突出综合性和系统性。以专题的方式呈现,围绕专题深入展开,明理践行。二是专题之间、专题内各项内容之间有逻辑联系,形成相应结构,共同指向生态好市民的基本要义,同幼儿园、小学教材比较,注意关涉面的拓展和系统性的增强。三是增强互动、调查分析、探究等环节,组织学生真正将一个专题的内容搞清楚、弄明白。四是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可接受性,通过案例、实践显示观点,凸现理论又不是纯理性,而是生动、有趣、有品质。
全面实施,着力构建区域生态教育体系
西陵区中小学、幼儿园积极行动起来,以《生态好市民》教材为重要载体,通过“学校+基地”“课堂教学+实践体验”“环保志愿行动”等多种形式,教育学生,辐射家庭,带动社会,促进“生态市民”建设,推进课程改革。
统筹安排,纳入课程体系。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我们将“生态好市民”教育纳入学校、幼儿园课程系统中,进校园、进课堂。各校(园)由校级领导主抓,有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授课。在多家环保企业的公益资助下,全区中小幼每个孩子均配发免费教材(循环使用),还配发了电子版教材,既节约纸张又利于信息化教学。在课程安排上,初中每学期安排1个单元的教学,每个单元教学时间原则上安排4课时,每学期至少安排1次相关的实践活动。小学每两个月安排1-2个内容的教学,每个内容教学时间原则上安排2课时。幼儿园每学期安排1-2个内容的教学,每个教学内容时间原则上安排2-6课时。上述各项内容(专题)的教学所需课时由中小学、幼儿园从校(园)本课程总课时中划分。课外活动纳入中小学、幼儿园综合实践项目统筹安排。
专题学习,了解课程特点。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引领任课教师通读教材,研读课程开发纲要,了解生态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关注国家和本地的生态建设,依托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结合实际创造性使用教材。通过专题学习培训,使广大教师明确:《生态好市民》是一门以校为本的综合实践课程。所谓“综合”,包括“内容上的综合”,集“理念、知识、技能、习惯、文化”为一体,即通过课程实施学生能了解基本的生态知识,掌握必备的生态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态习惯,建立科学的生态理念,培育优秀的生态文化。还包括“学科上的整合”,《生态好市民》课程是建立在相关学科基础上,并对相关学科内容进行再加工后形成的跨学科课程,绝不是相关学科、相关内容的简单复现与堆砌。所谓“实践”,是指生态教育的理念也好,知识、技能、习惯、文化也罢,落脚点在实践,让学生自觉践行生态文明是开设本课程的终极目标。
注重整合,强化实践体验。一是将本课程实施与相关学科内容整合,进行跨学科教学。西陵区营盘路小学《生态好市民》的任课教师赵银萍原本是科学教师,现在成为这门课程的专职教师。“这本书中有着诸多先进的生态理念、知识和技能,每次上课前我都要思考,怎样才能让这些知识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赵银萍总会在办公室与其他老师一起想一些奇妙的办法。她从罗杨老师的创客教育课程受到启发,干脆就把课堂搬到了创客教室里,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融生态、科技、创意、技术等为一体,学生兴趣盎然。二是将本课程教学活动与德育主题活动整合,与国际湿地日、植树节、世界环境保护日、西陵区生态市民日等教育活动整合,开展生态企业参观、环保公益行动、环保课本剧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学生实践体验。特別是越来越多的师生自愿加人到“三峡蚁工”民间公益环保组织,双休日、节假日清晨的长江边,总是活跃着他们捡拾岸边垃圾、净化家园、保护母亲河的美丽身影。三是将本课程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有机整合,营造学校生态文化氛围,改善学校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校园。自生态课程实施以来,桃花岭幼儿园在环境创设方面主要从公共环境、班级环境、精神环境三个层面整体规划和有效融合,公共区域突出绿色生态、灵动有序,班级环境突出区域创设、自主管理,精神环境呈现温暖和谐、开放共享,校园每个角落都可以看见一些师生制作、旧物利用、充满童趣的生态小景。生态好习惯正悄悄和孩子如影随形,“美行宝贝”在润物无声的“美行教育”中含苞绽放。
组织竞赛,促进教学研究。我们将《生态好市民》50多个专题分解安排到各学校、幼儿园,各有重点地优化教学设计,探讨实施策略,组织教学研究,开展学生实践体验活动。在此基础上,各学校按照分解的专题,编制教学方案,搜集教学资料,撰写教学反思,并录制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视频。2017年,我们举行了“生态好市民”录像优质课竞赛,收集整理各校上交的各类教学资源,统上传到西陵教育网“生态好市民”专栏——包括“课堂教学”(说课、教学设计与反思、录像课、微课等)、“教学资源”(相关文字、图片、视频、课件等)、“教材反应”(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对教材的评价)、“新闻速递”(相关活动新闻和学生的实践体验活动)等,建立了专题教学网络资源库,为全区实施《生态好市民》教学和全面推广提供了便利。
开展研讨,深化课程建设。我们广泛征求学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及时吸纳合理化建议,组织召开教材编写座谈会与研讨会,进一步修订与完善教材。鼓励各校积极开展《生态好市民》课程建设的实施与评价研究,探索生态教育教学空间建设。2017年6月9日,举行了全区《生态好市民》课程建设研讨会,推介展示了各校典型经验与成果。如宜昌市第二十五中学集团以“四课”为抓手,以课堂为阵地,以活动为载体,生态课程实施成效突出,促进了师生发展。一是打造生态样板课,引领方向;二是落实生态常规课,形成制度;三是开发生态特色课,凸显文化(如进行“生态校园·手绘井盖”课、“酵素是个宝”环保课、“一起做吧”探究课、生态空间设计创意课等);四是丰富生态实践课,拓展空间(开设“畅想大城崛起,拥抱和谐生态”“欣赏十里桃林,体验生态农艺”等主题研学旅行课程)。
考核评价,推进常态实施。每学期我们开展一次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学期教师工作考核和学生(幼儿)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之“。同时,将《生态好市民》中小学、幼儿园系列校(园)本课程的实施情况纳入区教学集体视导之中,纳入各学校、幼儿园教学工作检查考核之中。
建立专栏,宣传促进行动。在“西陵教育局”微信公众号上开辟“生态教育微行动”专栏,用文字、图片、视频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及时播报我区学校、学生、教师、家长在生态建设实践中的最新动态,加大《生态好市民》课程实施宣传推介力度,在社会各界营造了浓厚的生态建设氛围,让生态建设行动落到实处。
“宜昌试验”技术团队负责人赵曼说,治山治水先“治人”西陵区着力打造生态社会治理的“城市版”,把“人”作为生态治理的中心和原点,以“生态市民”建设作为生态治理切人点,从“娃娃抓起”,这一“原点效应”已然形成“焦点效应”。突出“人本链条”,融合贯通个人的行为链与自然的生态链,着力追求天、地、人、城和谐共生,西陵教育人将继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