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家英
农村学校由于地处偏远,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严重不足。久而久之,这些有围墙的学校不仅围住了教师的身体,也围住了教师的思想。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往往沦为一个较封闭的小圈子。望亭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青年教师居多,如何才能让囿于小天地的青年教师实现成长?我与11名青年教师组成了“叙事者·望亭团队”,把网络研修作为撬动教师团队发展的支点,实现了“小圈子”里的“大成长”。
阅读:欣當他人的风景
团队共读不同于个体阅读,在阅读书目的选择上需要有一定的规划。每学期初,我们会在群内发布优秀书籍推荐活动,动员所有团队成员推荐自己认为最好的图书。之后,团队管理人员统计出前30本推荐图书,邀请阅读专家和教育媒体阅读栏目编辑进行论证,确定15本候选书目,其中涵盖教育经典著作、人文经典著作和当代优秀教育作品。接着,通过团队微信公众号对15本候选书目分类投票,以票数多少分别确定4本经典教育著作、1本当代优秀教育作品和1本人文经典作品,作为本学期的共读书目。
学期共读书目选定后,我们先确定领读人。在团队QQ群内,我们将共读书目进行公示,邀请对其中某本书籍感兴趣、有领读能力的人进行“认领”。当一位成员提出认领意向后,管理团队将对其阅读能力进行评估,确定其具有领读水平后,双方完成“认领”活动,这位成员就被确定为这本书的“领读者”,我们称为“一本书的领读专家”。书目中的当代优秀教育作品,我们一般会邀请作者作为这本书的领读人。
我们倡导“一月共读一本书”,在每个月开始共读之前,领读人会提前做好领读准备,我们称之为“导读”。在导读形式上,“有声导读”和“文本导读”共存。“有声导读”主要在微信公众号和QQ群内推送,“文本导读”则在叙事者博客和QQ群内推送。在导读方式上分两种类型,一种是规定性的专业导读,包括开启一本书的“启动导读”和个人阅读结束后的“问题导读”;另一种是倡导性的志愿导读,由阅读志愿者以“精彩书摘”的形式提供文本和音频,项目组择优选用进行推送。
每月前三周,属于自由阅读时间。第一周的第一天,读书项目团队推送一期“启动导读”,开启一本书的阅读,然后不定期推送志愿者提供的“精彩书摘”,完成整本书的首次阅读。第三周周末,项目团队提供一期“問题导读”,引导叙事者进行为期一周的反刍式深度阅读。本周内叙事者可志愿提供个人简短心得的文本及音频,供项目团队选择推送。第四周周末,在周六的固定时间举行“线上书吧”读书交流,周日每人提交一篇读后感。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白天根本无暇读书,只有晚上才有读书的时间。如果没有互相督促,大家很容易懈怠。于是,我们推选出团队的小组长,负责组织团队的学习活动。由小组长负责在群中提醒成员读书的进度,成员也时不时晒晒读书时的批注,遇到感兴趣或者给自己带来启迪的语段,还会在群中分享。团队成员在群中的互动,不仅督促了教师读书的进度,自然也推进了读书的效率。
写作:发现自己的美好
写作是最好的反思,也是一件最难坚持的事情。在叙事者团队,有管理员逼着你写,有成员鼓励着你写,有专家、编辑指导着你写。或许,这就是团队写作的力量。而最终引发、维系这份力量的,就是叙事者团队每周一篇的“成长作业”一一自己独立写作的优秀教育叙事。
为了高质量完成“成长作业”,我们团队采取了“笨拙”的管理办法。每到周六,小组长在12人QQ群中发布交作业的提醒。晚上8点之前,每个成员要把自己写在博客上的博文地址链接发给小组长,由小组长把12个人的作业链接汇总到一起,再集体发布到叙事者团队2000人QQ群中,供叙事者成员互相学习。
为了提高作业的整体质量,在提交作业之前我们会组织“改文”活动,对全体成员的作业进行评改。首先是我和小组长对所有成员的文章进行评改。每次提交作业之前,我和小组长不仅要在12人QQ群里提醒、鼓励,还要对上交的文章逐一点评、修改。之后是成员之间互评互改。小组长会把成员们再分成小组,随后每人打开作业链接进行定向评改。最后是典型文章集体评改。我们会定期从团队成员中挑选出一两篇典型文章公布在群里,然后在规定的时间相聚网络,在群中进行集体评改。这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邀请名师专家在网上进行点评,其他成员认真聆听,有疑问可以随时在线发问。专家指点完毕,成员再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然后在QQ群中进行展示,让成员们充分体会文章修改后的精妙,从而提高大家的写作能力。二是自我集体评改,也是在规定时间阅读指定的文章,然后成员们在QQ群中对文章进行逐一评点,每次活动既有每人必须完成的评点任务,也有随机的发言机会。
讲堂:聆听窗外的声音
叙事者成员大多是草根教师,每天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园地脚踏实地工作。他们最需要的是有能够仰望天空、聆听窗外声音的机会。这对于普通一线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瞭望世界”的大好时机。于是,每月一次的“名师讲堂”成了我们的饕餮盛宴。
“名师讲堂”在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末举行,通常会邀请一些名师大家在QQ群内讲座,也会组织优秀的叙事者团队成员进行特色展示。在“名师讲堂”,张文质老师用理性的分析告诉我们,教育是慢的艺术;吴非老师用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经历警示我们,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为了把名师讲堂的效益最大化,在聆听完名师在网络上的分享后,我们团队会及时组织成员在“叙事者之家”开展线下交流活动:一是交流收获,就“名师讲堂”中触动自己的内容进行分享;二是交流困惑,对自己无法理解或掌握的内容进行探讨;三是开展二次分享,由团队的骨干成员对讲座内容进行内化后,在学校范围进行汇报交流,把名师经验最大化地辐射给更多的人。
研究:用故事课程改变教育
我们深深懂得,教师的叙事写作做得再好,如果不能转化为学校的“生长力”都没有多大意义。为此我们决定开发叙事德育课程,让望亭中心小学成为一所有故事的学校,成为一所以故事引领发展的学校。
我们开发了以叙事为主的“我喜欢你”德育课程。课程实施方案具备完整的课程主题、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课程设计要素。
“我喜欢你”叙事德育课程通过对常规德育的故事化改造,把空洞而又生硬的说理、训话等德育手段,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优化,从而实现德育的柔性化与温暖化。这一课程的实施,为学校带来了一股温热的成长力量,受到师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叙述者·望亭团队”也完成了从实践到研究到构建课程的蜕变。
时至今日,团队的12名成员没有一人漏交过成长作业,没有错过一次网上读书交流,每月一次的“名师讲堂”活动更是积极踊跃,叙事行动研究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如今,无须提醒,无须逼迫,读书、写作、交流、讨论已经成为团队中每一个人的生活常态。这样的坚持,这样的常态,应该是教师成长的最佳状态,也是最为难得的一种收获。“叙事者·望亭团队”就这样利用网络、通过读写,潜移默化地走上了自我成长、自主成长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