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语文教育的一味“甘草”

2018-07-11 10:54孙世梅
人民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于永正甘草儿童

孙世梅

于永正: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国家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推出的首位名师,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发表论文150余篇,先后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教海漫记》《于永正教育文集》等多部专著。

一代语文名师、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于永正在语文教育事业中辛勤耕耘,悉心培养青年教师,成为很多教师成长历程中的“关键他人”。回忆同他交往的一桩桩“关键事件”,既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传承。

“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老师”

我与于永正老师初次相识是在2004年,2007年有幸拜他为师。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听我课的情景,我讲的是《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他直截了当地指出我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读的还是少,老师说的话太多,学生学习的时间被挤占了。指出问题后,他还从教师个人素质的角度,不忘鼓励我说“小孙是个好苗子”。以后每次请他听评课,我都能深深感受到他对后辈的严格要求和真挚关爱,还有他为人的坦诚,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我。

2009年5月,在杭州的一次教研活動中,我向于永正老师请教一节课的教学。当说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流程时,有一处我突然忘记了,“卡”在了那里。他笑着对我说:“不要生硬地去记事先设计好的一个个细碎的环节,也不必过于看重自己的教案,你最应该看重的是学生。课堂上,你的责任是组织教学,是引导,是点拨,是鼓舞,是激励,如果你能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地加以指导,你便会忘记你的教学环节,全心全意地配合学生了。”

说到“配合学生”,我不禁想起于永正老师到外地上课,经常会有带班的老师说“就怕我们的学生不行,与您配合不好”。每当这时,于永正老师都及时纠正:“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老师。”这在教学观上是有大不同的。

为了配合学生,于永正老师煞费苦心。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过关,他绝不放过,用各种鼓励的办法,一定让学生把课文读好;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语病,他认真地指出来,直至学生更正后能准确地表达。他一次一次不厌其烦地“配合”学生,尤其是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鼓励他们重拾学习语文的信心,并知道怎样才算学好语文、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他说:“如果课堂上学生‘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那还要老师干什么?要学生配合老师,那谁是主体,谁是学习的主人?”在于永正老师的课堂上,从来都没有发生过主体的错位,每一节课他都真心实意地帮助学生、为学生服务,因为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他也时时感受到自我存在的意义感和价值感。于永正老师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好的教学提升的不仅仅是课堂生活的质量,同时也是师生个体生命的质量。

“上课之前,我给学生准备好了100顶高帽子”

2004年12月,在《百家作文》杂志社举办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中,我在现场听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漫画作文《考试》。在生动的习作指导环节之后,学生当堂即时完成片段练笔。

我看到于永正老师不时俯下身子,批阅学生的习作,还时时送上一句句热情洋溢的表扬,“这位同学在作文中用上了‘惴惴不安‘绞尽脑汁等好几个成语,用得都很恰当,给95分!”“你把四毛的神态写活了,还写了爸爸的心理活动,给你打100分!”“这个同学了不得啊,他在写故事时运用了一段生动的人物对话,给你打120分!”……在这样真诚而热情的鼓励中,学生写得越来越起劲儿,越来越好。现场听课的老师无不暗暗叫绝。

在课后的专题讲座中,于永正老师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上课之前,我给学生准备好了100顶高帽子,孩子写作文的兴趣和自信心是老师夸出来的。”从那以后,我再听于永正老师的课时,会特别留心他是怎样“夸”学生的。他总能及时准确地指出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他的“夸,,与其说是一种鼓励,不如说是一种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写作指导。于永正老师“夸”学生不是空泛的一句“你真棒”,而是最准确、最具个性的评价。他准备的100顶高帽,每一顶都不一样,但戴在学生们头上却都刚好合适。他经常说“我从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所以,在他的教室里没有“大家”,有的是一个一个鲜活而具体的“人”。

2008年6月,于永正老师在长春执教《听声音写作文》。课堂上,他和学生一起模拟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据此指导学生完成习作片段。学生笑声不断,他们说得痛快,写得畅快。下课了,学生仍意犹未尽,还围着于永正老师兴致勃勃地发表他们的写作感受。课后,在同听课教师的互动研讨中,于永正老师反复说的一句话是“‘有意思远比‘有意义,更重要”。“有意思”指向情感体验,“有意义”则指向价值判断。对于儿童而言,兴趣是第一位的,“有意思”是儿童首先关注的,而让儿童由此爱上写作,唤起其写作的主动性,这便成了最重要的“有意义”。的确,“有意思”才是儿童生活本身的常态,于永正老师为儿童作文课程的重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习作课程聚焦在“有意思”的儿童世界,难怪儿童会在他的课堂上陶醉其中,乐此不疲。

2014年9月,我去徐州于永正老师的家里探望他。当时,于永正老师的身体恢复得不错,他高兴地带我到楼前的小院,饶有兴致地给我讲每一棵树的来历。这一株是弟子送他的,那一株是他自己“淘”来的。这些树都是他亲手栽种的。有些树喜水,他就两三天浇一次,有些树喜阴,他就贴着围墙边栽种。讲着讲着树的习性,自然地就由“树木”说到了“树人”,谈到了儿童教育问题。

他对我说:“种树要摸清树的习性,培养人更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只有投其所好,才会成为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临走时,我再次跟他请教如何上好语文课,他没有直接说语文教学的事,而是意味深长地说:“送给你四个字:善待儿童。”

我仔细揣摩,觉得很有滋味。“善待儿童”,教师才能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关注儿童学习兴趣,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特有的真挚的情感,才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于永正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坚持儿童的立场,他理解、尊重儿童,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思考怎样为他们推荐阅读书目,怎样开发口语交际、习作等领域的课程内容,怎样将他的语文学习延伸至课外生活的广阔世界……

让儿童过上鲜活、多姿多彩的语文生活

2007年5月,于永正老师来到东北师大第二附属小学讲学。当时,我还是在该校任教的一名语文教师。校长请他为学校题词,他写道:“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老师要和孩子相似。”于永正老师说:“不忘记自己是个孩子的人最容易理解孩子,才能成为好老师。”

在于永正老师的任何一节课上,我们都会见到他的一个标志性动作:板书时蹲下一个十分标准的马步。一边写,还一边说:“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字,一定要做到认认真真写字,端端正正做人。”后来他解释,之所以蹲马步,为的是放低身段,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老师运笔书写的全过程。同时,在他一笔一画书写的动作中,也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汉字的敬畏之心,这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于永正老师通过这样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把写字与做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写字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做事一丝不苟的习惯,提升审美能力、思维品质等均大有裨益。无论是哪个年级的教学,于永正老师都会用心地指导学生写字。他在教学生写字,也在教学生做人。从教50年,他教着教着,把自己也教成了一个孩子。

“看着我朗读课文”是于永正老师的首创。他说,看着读,意味着教师的神态、动作等要传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备课指导中,他同样要求青年教师也要看着他朗读课文。我多次向他请教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他总是要求我朗读一遍课文,之后便是看着他朗读课文。读着读着,看着看着,我对课文的解读就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现、新的思考,教学也便有了新的切入点、新的思路。

于永正老师经常说“教师要有素材意识,素材意识不仅是语文老师的一种职业敏感,更是一种责任”。他把这种意识比喻成“找米下锅”,老师有了这个意识,就不会“临时抱佛脚”。

每每谈到这个问题,他就会举出许多生动的例子,如指导学生走进植物王国,让学生留心身边的植物,发现其中的奥秘和乐趣;带领学生走进动物王国,要求学生经常到动物园去,倾听它们的声音,观察它们的动静;引导学生关注漫画、歇后语,借此发挥想象力,创编故事,等等。在作文课上,他经常把生活搬进课堂,也把作文搬进社会、搬进大自然。于永正老师说:“素材意识来自对生活的热爱。有爱才能有发现,才能有赏识;发现了,赏识了,才能有表达的欲望。对美好的事物视而不见,对美妙的声音充耳不闻,表面看来是不会赏识,实质上是缺乏爱。我爱一切美的事物,我的发现自然就多一些。”

他认为孩子们热爱生活,对生活敏感了,对社会关注了,学语文、用语文也就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他反复强调教师应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并运用语文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不断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让儿童过上鲜活、多姿多彩的语文生活。

把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求索视为朝圣之路

于永正老师经常对徒弟们讲,要善于学习,勇于实践,更要注意总结。这些年,当我取得成绩时,他会分享我的快乐;当我迷茫时,他会为我指点迷津。像我這样,得到他帮助和指导的年轻教师,不计其数。

2008年10月,我当时还在小学任教,出了一本40万字的书。在第二年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把这本书送给他。于永正老师接过我的书非常高兴,当他翻看了目录后,脸色却沉了下来。他说,以后再写文章不要用这样的题目:“校本课程开发,你准备好了吗”‘冷天,你感动了吗”,这样的题目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没有与作者进行平等的对话。这是文风的问题,也是做人的问题。作者对读者要尊重,写文章要把话说得明明白白,道理要讲得清清楚楚。句子要短小,要让人容易理解。他的这一番话,我终生不忘,时时告诫自己:写文章、做学问不要故意弄得高深莫测、艰涩难懂。

于永正老师文如其人,他的文字真诚、平和、有味,读他的文章就像与一位智者在聊天拉家常。他对自己的文字要求极其严格,精益求精,一个标点、一个词语都要精确到不可替代为止。一次,某杂志向他约稿,要求字数在3000字以内。于永正老师写完文章后字数有点超了,他对编辑说,你们看着删减吧。几天后,编辑回复:于老师的文章无一处多余,文字十分净洁,我们没动一个标点全文刊登。

2017年11月4日,我们一行人去徐州于永正老师家里看望他。当时的他,虽重病在身,却每天坚持写教育故事。当大家劝他注意休息保重身体时,他笑笑说:“真希望我还有时间,把这100个教育故事写完……”,他是笑着说的,我们每一个人的眼里却都闪着泪花。

雅斯贝尔斯指出:“真正的教育应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不能没有虔诚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1]

于永正老师对语文教育教学的热爱已成为一种精神信仰。为此,他把自己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求索视为朝圣之路。因为心存敬畏,他才始终抱有审慎、庄严的态度,爱儿童、爱语文教育教学成了他的精神立场。有人把于永正老师比喻成一味甘草,说他既有药用价值,又能“调和百药”“解百药之毒”。我想:于永正老师这位性温、味甘的“甘草”会永久地留存在小语人的记忆深处。在长远的时间里,他留给语文教育教学非同寻常的带动意义一定会以新的形式不断地被呈现、传承。

注释:

[1]雅思贝尔斯.什么足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44.

猜你喜欢
于永正甘草儿童
A Skopos Theory-based Study of Translation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s
甘草,多种药物的“调味品”
于永正:短暂与永恒
风正一帆悬
于永正从教年记
把握“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性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甘草
甘草混合蜂蜜可止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