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 赵 方
引 子
心理安全与“自动猫”
“安全”是内涵很有弹性的词。学校中,当我们说起“安全”两个字,想到的常常是运动环境的适宜、公共设施的可靠、食品卫生的监管到位、疾病的有效防控……这些当然很重要。但,有一种“安全”不应该被忽略——师生的心理安全。
“心理安全”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概念。不过,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得到了很多人认可。
马斯洛认为,心理安全感指的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而相反,缺乏心理安全感的表现则是“强烈地感到孤独,感到遭受抛弃、拒绝,经受举目无亲、浪迹人间的痛苦”。我们不妨认为,心理安全感可以包含以下几个关键词——感到被爱、感到归属、对人温暖友善、乐观开朗、宽容有同情心、懂规则、不怕犯错、能勇敢改错。
巧合的是,这些关键词与我们采访的扬州中学的办学理念——“人格健全,自治自动”,有着高度的契合。这个理念是朱自清先生1920年代在扬州中学做教务长时就提出来的,延续至今。
如果说,心理安全是所有安全的起点,它的生长也需要土壤,那么,学校究竟该怎么提供这些土壤呢?
扬州中学现任校长严济良笃信:安全感,来自于清晰制度的建立和一视同仁的标准,来自于学校对师生的信任和个体特质的包容,来自于每个成员的归属感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当老师感到“安全”,才能更加耐心地对待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积极性;当学生感到“安全”,才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校园也才能变成一个被欢声笑语环绕的阳光空间。
严济良自2014年调任扬州中学以来,四年间带领全校师生做了很多探索,也让学校发生了很多变化。不过,“人格健全”的追求和“自治自动”的氛围,却越发浓厚。身处其中,不仅师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得到提升,就连一只猫似乎也对这种氛围欲罢不能。
学校里有一块刻着“自动自治”的石碑。老师们告诉记者,几年前,一只小黄猫出现在了这里,经常等着路过的同学喂它吃的。有段时间,大家觉着校园里流浪着一只猫有碍观瞻,想把它赶走。没想到,它坚持赖在石碑底下,怎么赶也不走,特有安全感。
◎扬中一景“自动猫”
久而久之,这只自得其乐的猫越发容光焕发,不但成了学校里一道奇妙的风景线,也被师生看作校园自由氛围的一个小小象征。同学们还给它取了一个名字:“自动猫”,每次称呼起来,语气中满是亲切。
接下来,我们将从管理文化、机构(学生发展中心)、相关课程等三个角度,分别介绍扬州中学在提升学生心理安全感方面的做法。
管理文化:让结果可预期
最大限度明确规则
如马斯洛所说,焦虑是人缺乏安全感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为什么会焦虑?往往是因为对不确定的未来充满恐惧。
要消除焦虑,在严济良看来,首先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其次要让规则最大限度地明确,以便结果可以预期。
“人格健全的核心是什么?肯定是价值观的问题。心理问题不一定是什么疾病,很多时候其实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出现了偏差。”严济良说,“外面的社会算是一个大环境,一所学校内部则是小环境,如果这个环境本身的氛围是积极的、向上的,身在其中的人出现问题的概率就会小,即便产生一些问题,往往也比较容易解决。”
不论对学生还是老师,严济良都十分看重学校对其价值取向的引导。
学校综合楼的电梯原本是供老师们使用的,有时学生也会用,在上下课等繁忙阶段常常超载,于是学生会主动发起倡议,建议学生尽量不乘电梯,多运动有利身体健康,也是对师长的尊重。不久,有人发现楼梯口贴了张纸,上面写着“学生低人一等”。
面对这哭笑不得的一幕,严济良觉得引导学生价值观的机会来了——“别动它,让大家都来看看”。于是这句颇有“反抗”精神的标语静静地在学校里矗立了三天,每个班围绕这件事展开了一次“价值大讨论”。
“我们一开始就知道是哪个学生贴的,因为有监控,但我们从来没找这个学生来谈话过。”严济良认为,教育最可贵的东西是引导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处理这个孩子没必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件小事,正一正大家的价值观。
评先进大概是每位校长都感到头疼的问题。名额有限,人人都想要,尤其在一所老校里面,“老资格”教师不少,如何做到公平公正,让每个人心服口服?某年评先进,严济良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有一位老师为了争名额,“闹”到了校长办公室。
“我和他聊了一个多小时,最后聊得很好。”严济良的化解之道归结起来其实就两点:第一,不讲人情讲原则,不能让老师觉得“我闹一闹就能争来”;第二,制度保障要做好,一切有章可循。
“对老师,不管资历深浅,一视同仁,校长一定要把该守的底线守住。否则,一切都很随意,大家肯定没有安全感。”严济良说。
严济良告诉记者,教师的心理状态也会有失衡的时候,从心理需求来说他需得到关注,他的诉求要聆听,更重要的是能得到疏通,“教学、科研、突出贡献等各项比例占多少,通过积分制来评选,有了明确的制度,所有人都按这个标准来,老师就不会觉得不公正了。制度本身也是有价值取向的,在同样的基本条件范围内,你为学生、学校付出得多,自然会享受到相应的荣誉。”
除了各种奖励的评定,严济良还重新拟定了学校的内控制度,从装备采购到校舍翻新,每一个环节谁签字、谁负责都规定得非常清楚。有了健全的制度和强有力的执行,在这样一种规则非常明确的环境里面,结果可以预期,老师反而会感到自在。“就像一个社会一样,治安好了,大家自然有安全感。”教师吴梦雷告诉记者。
当记者问起常看的书时,严济良笑着说:“我经常给老师推荐一本书:《不要找任何借口》。”严济良相信,学校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公平的、讲规则的、正面价值引导的环境。有了好的学校氛围,老师的自我要求也会跟着提高。如果没有这些,无论是个人的还是学校的发展,都无从谈起。
顶撞校长并不影响前途
在扬州中学,非常尊重教师的个性,给老师自主生长的空间。采访过程中,副校长唐炜就跟记者聊起了一位个性十足的老师。
“学校里有个性的老师挺多,有一位专业素养各方面都不错的老师,穿衣打扮特立独行,课堂上喜欢用反向思维的表达方式,很形象生动,但有的家长就不太认可。我们会首先保护老师,做好对家长的解释工作。”唐炜认为,现在这个时代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束缚越来越多,有个性的老师很难得,“学校不能要求每个老师都一个模子刻出来似的,如果所有老师都一个样,学生每天面对也会感到枯燥。我们要包容甚至鼓励有个性的老师,只要这种个性是有利于学生的。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那多好。”
无论是让学生上讲台讲课的“小老师制”,还是一些个性化的课堂讨论形式,学校都愿意放手让师生有更多的尝试创新的机会,这也正是扬州中学“自治自动”办学理念的体现。
学校有两百多名教职工,有时不免会出现一些与主流观点不同的声音,也不乏敢于“顶撞”校长的人。在对待老师的言论上,学校总会给予最大限度的包容,“如果学校里面只有一种声音,其实并不是一个健康的生态。让老师感到安心的是,因为‘顶撞’校长而被‘一票否决’影响前途,这种情况我们不会有。”教师吴梦雷说。
除了包容个性化老师,容纳不一样的声音,为老师提供成长的平台也很重要。
严济良非常重视学校的人才培养,为年轻教师创造了很多机会,比如今年,学校刚提拔了一批80后的中层领导。
吴梦雷原本只是一名班主任,严济良调任扬州中学后,看中他的能力,主动提议由他担任高三的年级组长,“这对我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推动,代表了学校对我的肯定,校长对我们也给予了很多指导。”
吴梦雷告诉记者,严济良常常通过带着老师们做项目、做课题的方式来培养人才,通过给任务、压担子的方式让年轻教师迅速地成长起来。
教师是一个独立性和创造性都很强的工作,如果只是由校长来发布命令、教师执行下去就行了,这样的模式实际上是不利于学校长远发展的。“领导要求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这是最稳妥的做法,但很多老师内心其实是有使命感的,是想为学校主动贡献的。可能有时候提出一些新的举措,也会激发领导的灵感,这些需要学校的鼓励。”吴梦雷说道。
扬州中学每学期有五次大考,每一次考试后的周五晚上,学校都会安排大家一起在礼堂看一场电影,以调节紧张的情绪。而这一做法,正是一位语文老师主动跟校长申请的。
当学校给予老师足够的信任与空间,激发老师的奉献感,老师们也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回报学校。
先提升老师幸福感
“没有人格健全的老师,怎么会有人格健全的学生?”这是此次采访中记者反复听到的一句话,似乎已成为学校上下的共识。
过去,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不够,许多人的思想还停留在“心理出现问题比身体出现问题更难以启齿”的阶段,而教师群体的心理亚健康状态也一直被忽视。
“很多老师的心理问题可能比学生更严重,而且往往更不愿意表达,班主任早上七点钟到校,晚上十点左右才能回家,很辛苦,压力也很大。”副校长唐炜表示,作为学校管理人员,日常工作与交往中,要提高对教师情绪的敏感度,他时常会和一些表现出焦虑的老师谈心。
心理沙龙、教师幸福课、郊游踏青、趣味运动会……一系列提升教师幸福感的活动都是给老师最好的礼物。
学校也很强调细节上的人文关怀。比如精心布置咖啡吧,给老师提供一个温馨自由的空间,或休闲小憩,或讨论教学,或交流生活,同时也是和家长沟通的好去处;比如给高三的每位班主任送一杯酸奶和一句关切的问候;又或是在特定的时节,依照扬州的风俗为老师们准备应景的美食。
教师王雄告诉记者,学校现在比较关注的是“人的完整性”,即老师除了是“老师”,同时也是父亲、母亲、儿女……这些看似与学校无关的身份,却是不可分割的。当我们关心一个老师的时候,如果忽略了这点,恐怕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为老师首先得做好自己,然后才能做好教育。因此,他和发展中心的谢晖老师邀请学校教职工带上自己的孩子,在结束一天的忙碌工作后,来体验一次不一样的亲子活动……
活动剪影
“我喜欢妈妈的学校!”
“口香糖、口香糖,我是快乐的口香糖。”
“粘哪里?”
“粘右脚!”
扮演“口香糖”的人话音刚落,所有人立马找身边的伙伴抱团“求生”,这个看似简单的游戏不但考验每个小组成员间的默契,还要比比谁反应最快、身手最敏捷呢!
“老师们都很感兴趣,我刚发出去通知,就有好多人报名。”谢晖说。采访间隙,记者就目睹了好几位老师来“咨询”活动事宜。
活动好不好,体验过才有发言权。当晚活动结束,记者也随机采访了一些参与者。
“Betty小朋友感觉如何呢?”
“非常好玩的活动!有小朋友做‘口香糖’游戏,有沙盘(没玩成︶︿︶),有小女孩过家家的玩具,我很喜欢妈妈的学校,下次见!Good bye!”
“可以大声叫,可以开怀笑,可以满场跑,可以一起跳……”
“很有大家庭的感觉,感谢学校,感谢两位老师的精心策划和组织!”
“很放松,我和孩子都玩得很high,还能学到心理知识,也是学校给老师的隐形福利。”
……
可不只是热闹一场就算完哦,活动最后,组织者还不忘“讲讲课”,帮老师们分析小朋友的人际交往和情绪表达问题。
解决了老师的后顾之忧,加深了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有了好的心情,才能“身心健康做教育”。
◎活动现场
◎我们被粘住了!
用班级把冷“石头”捂热
“感到归属,感到是群体中的一员”,是心理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学生来说,班级自然是最重要的归属感来源。
扬州中学的一位班主任,何欢兰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她和班上一位同学的故事——
讲述人:何欢兰
我曾让大家对我们的班风做一个评价,发现了两个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快乐与和谐。
我也曾问过班上的几名学生,你们觉得我的带班理念是什么。当时我的团支书说了八个字:民情垂拱,不言而治。
这两点可以说概括了我们是怎样的一个小小班级世界——学习、生活的氛围很快乐,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很融洽,以及我们的自主管理性很强。
这样的班级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
首先,我有一个理念,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考试机器,不能整天只是低头做题,我要求他们还要学会做人,尤其是做一个有趣的人。这也推动了他们的一些做法,比如用巧妙的方式去化解一些尴尬,同学之间有时不免有点小摩擦,说两句玩笑话,就“一笑而过”吧。当然,每个班上都会有那么几个性格不太开朗的孩子,但我希望用一个大的环境去影响他们,用班级中的愉快氛围去带动他,让他在这里找到存在感、价值感。如果一个孩子整天绷着脸,他的学习一定不会好到哪里去,因为只有身心愉悦了,他才能更好地学习。
我们学校高二的时候会有一次分班,有的学生换班级后不适应,我会有意识地关注他们,排座位的时候在他周围安插活跃一点的学生,大部分孩子在这种环境下能慢慢地融入。
但是,也有个别孩子问题比较复杂,转化起来比较困难。曾经有个学生我花了两年时间,联合班上同学的力量,才终于渐渐地把这块“石头”捂热了……
这个孩子的价值观念是有偏差的,对我的班级管理一直冷眼旁观,比如有学生身上发生了正面的事迹,在班里表扬一下,顺带教育下其他同学,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这个孩子就抵触,他觉得“老师又给我们灌鸡汤了,不喝”。深入了解之后知道,这样的情形其实是早年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的,父母工作忙,和孩子缺少情感上的交流,所以他就逐渐变得心很冷,对周围的人漠不关心。
我一直没有放弃他,尽管他惹了很多麻烦。青春期到了,他对隔壁班的一个女生有好感,但是不懂得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情感表达该怎么去做,他就悄悄尾随别人,隔了段距离站在那里盯着人家看,把女生吓坏了。我后来跟他说,对人有好感没错,但你的表达方式不对。我跟他提了要求,不能做出格的事情,再请一个关系比较近的男生陪着他,先把安全保护方面的工作做好,然后再找机会慢慢沟通。
有一次考试过后,他来我办公室看成绩,“哇”地一声就哭了,等他发泄完,我知道教育的时机到了。
“哭说明你痛了,那就要反思自己哪儿做得不对。我记得去年有一次你来看成绩也哭了,那次真的是因为成绩不好哭,这次呢?是不是因为那个女生?”
我和他好好聊了一场,等他情绪平复了、愿意坦然面对自己的问题了,我再把对方家长的要求提出来,和他一起一条条看能不能做到,他答应了。没想到等我回到班上一看,人不见了,最后找到他的时候,他正坐在学校小花园里面伤心。
像这样的孩子表面上很倔,内心其实很简单。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后,我也就不担心他会做出什么事情了,他只是想要得到周围人的关爱,用这种特立独行的方式来显示他的存在。
于是我更加地关注他,挖掘他身上的优点,帮他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另一方面,也让周围的同学多关心他。到了高二的时候,能感觉出他慢慢在接受我和身边的同学了。
有一回写期中考试总结,我特意看了他的,里头写到:“真的很感谢周围的同学,他们让我有了很大的改变。”我想,这个孩子终于“热”起来了。当时我的班长是一对一陪着他的,非常关心他,跟他成了好朋友。记得有次写自我评价,他不肯写,班长就拍拍他的肩,说“我跟你一起写,我来帮你找优点”。这种同伴间的鼓励起了很大作用。
我特别感谢班上这些得力小助手,团支书送我那八个字我后来想想,真的很贴切。
我们班有五个主要的班委,班长、两个副班长、团支书和副支书,他们是班级自主管理的核心成员。以其中一个副班长为例,我让他主管学科竞赛,他是总教练,下面有三个学科分教练,学科教练下面又有三个小组长,小组长对分教练负责,分教练对总教练负责。什么时间分组学习,什么时间大家合起来上课,谁负责批改试卷,谁负责讲评,像教务处排课一样,安排得井井有条。
不只我们班,其他班级也都有类似的做法。学校的传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这也是学校育人理念的一个落地方式。我们跟老教师学,新老师来了我们也这样跟他们讲,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先付出,最后收获最大的其实是你自己,而且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找到自己在班级中、学校中的价值感。
学生发展中心:提供专业帮助
从心理访谈中心到学生发展中心
扬州中学有个学生发展中心,这是一处非常特别的存在。
走进扬州中学的学生发展中心,第一眼准会被门口这个暖黄色的巨型“抱抱人”吸引。如果你以为这不过是一个放大版的公仔玩偶,那可就太小瞧它了!不信?试试用力抱一抱它,它可是会跟你说话互动的呢。
“亲,不抱不相识,We are family!”
“每天辛苦了,就这样抱着我休息一会儿吧。”
“我喜欢你更用力地抱我哦!”……
学生发展中心的前身是心理访谈中心。以前的场地布置陈旧、空间有限,设备也不齐全,想要翻新的念头在负责人谢晖老师心中萦绕已久。当她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校长办公室,说明自己的想法之后,得到的答复大大超出她的预期。
“要做就要做好!”校长严济良简洁但坚定地告诉她。
花费上百万元资金,将信息中心仓库扩建为超过600平方米的学生发展中心,面积是原来的心理中心的两倍,引入各类线上线下设备,这对一所公办中学来说实属难得。校长的重视为学校心育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
“你说到心理中心去,学生都不大好意思,你说到发展中心去,换个说法,学生的感受就不一样了。”严济良认为,学校里面一定要有一个载体,但不能是一种冷冰冰的医院式的东西,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温馨多元的环境,它不是为有“病”的人准备的,而是一个促进人的健康的地方,所有人都需要,都愿意来、喜欢来。学生发展中心的建立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
新的学生发展中心职能也不再局限于为心理辅导提供场地,而是集积极心理健康中心、自主研学中心、生涯规划中心和学生社团中心于一体。
现在,心理课和生涯课的课堂都已经搬到了这里,但由于建成不久,仍有许多同学尚未前来体验。
“我想让学生先爱上这里。”
谢晖经常会在校园里贴一些招募志愿者的海报,“不是说招募过来做咨询来访者,而是来我这里帮个忙。”谢晖跟记者分享了她吸引学生到发展中心来的小妙招,“比如谁愿意来帮老师摆一下沙具,或者谁有兴趣来体验沙盘的用法,谁想试试新置办的音乐放松椅……我常跟主动过来的学生开玩笑,说我这海报贴出去,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愿意来的学生谢晖都欢迎,不需要“先来后到”,也没有任何筛选环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了解学生发展中心,给他们一个爱上这里的契机。“有很多孩子出于好奇,没事的时候会过来接触一下,观察一下。可能他将来遇到一些小困惑、小问题的时候,他就会想到,学生发展中心有心理咨询室,我是不是可以去那里寻求帮助?”谢晖说,以这样一种开放的形式,学生会更愿意主动来这里。因为平时他如果被小伙伴问到“你去哪儿”,回答说“我去心理咨询室”,他多少会有一点不好意思。但如果再被问起去心理咨询室干嘛的时候,他就能指着张贴栏上招募志愿者的海报说:“瞧,招志愿者呢,我去给老师当个帮手。”他就能大大方方地过来了。
2006年,扬州中学正式开设心理咨询室,这在全国范围内可算是最早的一批,当时的定位主要还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几年下来,学校积累了一定经验,获得了扬州市首批中小学“阳光心苑”——心理访谈室称号,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帮助的学生比想象中多,预约常常爆满,不得不顺延到下一周……
◎会说话的“抱抱人”:猜猜我身上的“S”是什么意思
◎琳琅满目的沙具
当然,真正到需要治疗程度的只是极个别,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更为需要的其实是常态化的引导和塑造:如何保持更积极、更阳光的心态。也正因如此,学校在后来的规划中,逐渐将重心放到平时的引导上。
预设“问题学生”,将工作重点放在对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矫治上,却忽视了更为普适的对学生自身力量的挖掘和复原力的培养,反而会削弱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应起到的作用。学校要做的不是帮学生“解决问题”,而是“助人自助”。
教育,本就是点亮,育心同样如此。
A同学的故事
讲述人:谢晖
这个孩子第一次来的时候,询问的东西非常杂乱无章,比如“上课听不进去,总想打瞌睡怎么办?”“放假在家只想睡懒觉,不想学习怎么办?”“最近喜欢上一个综艺节目,看上瘾停不下来怎么办?”等等,都是一些散乱的问题。
她其实没什么心理问题,是一个阳光健康的孩子,但她有一些学习和生活规划上的焦虑,需要有人带着她梳理。高三这一年,我和她聊了十多次,持续地和她一起梳理每一天、一周,甚至一个月的计划,先设定时间段,然后制定一个目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她需要做哪些事,又需要克制着不做哪些事。
她老爱跟我说:老师,我总是忍不住看综艺节目,一看三个小时就过去了。我就让她自己衡量,看三个小时的节目,那学习的时间从哪里来,而且她还喜欢睡觉,性子慢,效率也不高。让她自己分析各项事务该怎么去平衡,孰轻孰重。
比如能不能从周末两天都看压缩到只看一天;然后过两周,咱们能不能从每次要看三个小时,压缩到只看一个半小时。又或者,如果实在看的时间长了,占用了学习时间,那能不能利用其他的碎片时间补回来。就像这样,通过每次的交流沟通,和她一起梳理、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家庭作业我让她自己列计划,完成了多少百分比,打个分记录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她也会回去和父母聊一聊。她的家庭基本上属于放手让她自己去成长的类型,平时过问得不多,现在她会主动和父母交流,最近在做什么,有些什么计划。她的自我管理能力在一点点加强。
“老师,我有个好消息告诉你!”
到了距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候,有一天她跑来跟我说,那个综艺节目完结了。“结束了,终于不用总想着它了!但是......我可能又会想要看其他的节目。”她激动的声音里掺杂了几分担心。然后我就和她一块儿商量,接下来是彻底“戒”了这些节目,把iPad锁起来,还是允许自己偶尔放松一下,看一小会儿。最后我们讨论的结果是,可以看,但要先把复习的任务完成,总之找到自己觉得心理状态最好的那个平衡点就行。
高考前她最后一次来迟到了,告诉我是因为去找每个任课老师“求”了一个“抱抱”。“我让老师们给我一个鼓励的‘抱抱’,就差您的了!”我说:“好,来一个!”然后给了她一个用力的“抱抱”。
抱完之后,她还聊到对考场上一些突发状况的担心,其实还是有焦虑,但在高考这么一个特殊的节点上,这是正常反应。和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那种慌慌张张、不知所措的状态已经完全不同了。于是我也像往常一样,和她边聊天边梳理,万一发生意外怎么处理。聊完之后她就觉得思绪顺过来了,怀着快乐的心情上考场了。最终高考的结果也是让她自己感到很满意的。
这个孩子刚来的时候相当于是待在一个舒适圈里,但她觉得到了高三了,不能再这么舒适下去了,否则上不了理想的大学,也许就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了,她对未来是有焦虑的。这个个案很好的地方在于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这个学生很明确,就是希望老师能跟她聊一下,陪着她一起梳理下一步要做什么。她的成绩不是一飞冲天,而是在高三这一年慢慢向上爬的,这跟她的心理状态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相关。
其实对像小A这样的孩子,在学校里做心理咨询的意义恰恰是最大的。学校里的心理咨询更多时候并非是去治疗某个学生的心理疾病,而是助人自助,去唤醒这个孩子本身就有的能量。这些能力并不是像我讲课教知识点那样教给他们的,我告诉你时间管理应该怎么做,你就照着做,不是这样。这都是她原本就有的,我只是坐在这里,在聊天的过程中,帮她理顺思路,理顺了之后,她的能力自然就激发出来了。
我是咨询师,同时我也是老师。如果只作为咨询师,我可能只是提几个关键问题,然后交给你自己去思考,但学校里的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人生经验还没有丰富到足以让他们完全支撑自己的人生,这时就需要师长角色给他们一些引领。
这个孩子让我觉得很棒的一点是,她有很积极的想来找老师聊的主观愿望,而且不像有的孩子比较“功利”,觉得好像往这里一坐,老师给我灌一碗鸡汤,灌下去我就好了,以后我就不用来了。或者想来要一个装着答案的锦囊,回去之后打开照做,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然而,这样的“锦囊”是不存在的。小A不是这样,她就是觉得来这里很有用,愿意不断地来,让自己变得更好。
更重要的是,她把和心理教师聊天当成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我们有保密原则,她来我这里的事,我没有跟她班主任说过,有次她托班主任带给我一个小礼物,我才知道,她的班主任是知道这件事的。她愿意让其他人知道自己经常来我这里,很难得。这也正是我们希望可以慢慢达成的目标——让学生爱上这里,不再谈“心”色变。
我担任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和咨询师有13年了,从经验来说,学生存在的心理方面问题主要有三种类型:学习类问题,约占六成;人际关系问题,占三成左右;青春期心理问题、自我意识方面的问题、其他问题,共占约一成。
我们一定要将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不能只看到他们的不足,更要看到他们的优点,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哪怕现在有一些问题,他仍然具有非常强的潜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们的工作就是“把学生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附:扬州中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方案(节选)
我校拟定三级心理预防模式,制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即:一级预防——健康促进、预防发生;二级预防——早期发现、预防恶化;三级预防——危机管理、预防再发。
早期预警
做好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工作,做到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变化早发现、早通报、早评估、早治疗,信息畅通,快速反应,力争将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消除在萌芽状态。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制度
心理中心每年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根据测评结果筛选出心理危机高危个体,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联络员一起对这些学生做好危机的预防与转化工作。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
为掌握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发展,随时掌握高危个体的心理状况,学校建立学生心理问题报告制度。
1.班主任要随时掌握全班同学的心理状况,对班上学生的心理状况每周向年级组长汇报一次,发现同学有明显的心理异常情况要及时向心理中心反映。
2.心理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并通过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干部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每周一次向心理教师了解全校学生心理健康变化情况。
3.学校发现有学生心理问题迅速恶化或新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将该生的情况迅速以电话的形式上报,并在24小时内以书面形式向心理中心报告。
4.对学生中存在的严重的心理危机、发生的心理危机事故及其处理情况,应及时向学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汇报。
建立学生心理危机报告制度
心理教师在心理中心值班期间发现学生存在心理危机,应在24小时内将相关信息以书面的形式报告给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
建立学生心理危机评估制度
心理危机评估小组对学校、校医务室、心理教师等报告上来的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危机风险评估。不确定或评估困难的,可邀请心理危机专家进行评估。
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对象库》录入制度
心理中心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对象库》,将全校有心理危机倾向及需要进行危机干预的学生信息录入其中,实行动态管理。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反馈制度
心理中心及时将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入《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对象库》中的学生名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和排查结果、上报的有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的心理评估结果和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的有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名单及其心理评估结果等相关信息反馈给学校。
师资力量哪里来?
由于编制等客观原因,中小学里的专职心理教师数量都极其有限,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么,如何调动更多力量,为学生筑起心理防护墙呢?
陈蓓老师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陈蓓本是学校的音乐老师,在一次偶然看到扬州大学医学院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的招生广告后动心了。
“我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下?”陈蓓想。就这样,她报了名。没想到的是,开班第一课,正巧遇上学校搞活动,满怀期待的陈蓓只能错过。“我当时想,第一堂课就错过,那怎么行?最后就让我先生去了,让他把听课笔记带回来。结果他一去就被勾起了兴趣,两人一起完成了全部课程,拿到了三级资格证。”说起这段插曲,陈蓓笑道,也算无心插柳了。
上课都在周末,整整两天,虽然课上老师讲得十分有趣,但大量刷题时仍免不了磨炼人的耐性,所幸,陈蓓“痛并快乐着”,顺利考取心理咨询师三级资格证后,更是趁热打铁又拿了二级资格证。除了在学校担任兼职心理教师以外,陈蓓偶尔还会到江苏省未成年人指导中心接待来自各个学校的孩子,以期帮助更多人。
起初只是一时兴起的新鲜感,恒久坚持下来,逐渐就变成了一种责任感。造福身边的人,也令自己的家庭受益。
“当时真的就是觉得好玩,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或者目的。但学了这些东西以后,自身肯定还是有一些变化的。不论是和学生的相处,还是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会有更深的理解,更包容。”陈蓓说。
“对每一位老师而言,其实和学生之间的相处,本身就是一个心灵与心灵互动的过程。我们说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不仅仅是备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要懂得备学生的心理状态。像我的音乐课,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就会考虑到怎么去一点点渗透学生的心灵。我刚才那节课是欣赏《我爱你,中国》,这首歌可能学生已经听过很多遍了,那你要怎么去激发他们的情感,去打动他们呢?我就通过展示不同演唱者不同的演绎方式,让学生去比较一些细微的差别,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情感表达的变化。”陈蓓说。
和自己的孩子相处,陈蓓也自有一套想法。
“我的孩子上高中,我现在还是会接送他上下学,身边有的人不太能理解这种做法,但我觉得,这不算长的一段路是和孩子沟通的一个好时机。有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他心里有事,可是这个年纪的孩子可能不会主动来跟你倾诉,两人一起默默地在路上走着,慢慢地孩子就愿意和你分享了。我们需要有去陪伴和倾听的时间。”整个采访过程中,陈蓓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丝毫看不出刚刚连上了两堂课、本应有些疲惫的样子。或许这也是一种心灵的力量。
除了像陈蓓这样“纯属偶然”的,学校的兼职心理教师一般还有几种情况:本身非常热爱心理学的,期望家庭教育受益的,以及自身遇到心理困惑的。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契机令老师对心理学产生学习的欲望,最终学生都会得益,扬州中学对此也大为鼓励。
“学校在这方面对老师有很多的支持。除了会给予一定的补贴,我们也和扬州大学医学院有合作,如果老师完成课程并顺利考取资格证,学费是全免的。另外,在排课的时候也会帮老师把时间协调好,避免和原本的教学冲突。”谢晖告诉记者。
现在,扬州中学有7名兼职的心理教师,涵盖了多个学科,他们和班主任一起,共同构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
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
“如果普通教师抱着‘我只需要上好我的课,保证考试成绩就行,其他的心理健康也好、德育也好,那是班主任和学工处团委去操心的事情’这种想法,这所学校的学生肯定是发展不好的。除了相关知识的普及,我们也用事实说服老师,”副校长唐炜说道,“去新加坡和欧美一些国家考察,你会发现所有老师看到学生行为不当,他都会制止,这种氛围就很好。我经常跟老师说,你不注重平时对学生的引导,最后反过来课堂秩序不好,教学效果差,家长也有意见,这样的例子是有的,所有老师都不能‘自扫门前雪’。归根结底,就是引导学校形成全员心育、全员德育,所有人都是班主任,所有人都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和身心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图
“除了专兼职心理教师和班主任,我们也聘用社会的力量作为校外顾问,提供更多的专业指导,校外也有一些老师志愿者,加上指导部门学工处,我们有20个人可以调遣,需要的时候大家一起上。”唐炜告诉记者,其实就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来帮助那些有异常状况的学生成长。
对一般老师,通过行政的力量做工作;对学生家长,要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同时对学校的专业师资建立信任。“对学生要有爱心,对家长要有耐心。家长的信任感需要一点点逐渐去建立。”唐炜说,过去也碰到过一些家长,学校的心理教师跟他说了,他其实是不太信服的,通过校外的专家来增加客观性和可信度,他回过头看专家讲的和我们的老师讲的是一致的,然后就信任我们了。”
作为孩子生命里的重要他人,没有家长的配合,学校的教育只能是“一只脚走路”,转变家长观念,让家校形成合力,对学生的成长才是最健康、最有利的。
家长也在慢慢改变
家长信箱
问:老师您好,我是一个高一学生的家长,我们家小孩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电脑,进入高中以来,学习比较紧张,但是我们发现他用电脑和上网的时间一点都没有减少,而且最近经常放学一回家就进房间开电脑,还说是学校搞活动,他是策划人,要上网查资料写方案什么的……
我们比较担心他会因为用电脑和上网耽误学习,但是孩子说现在是信息时代,还说了很多网络的好处,我们虽然平时也经常使用网络收发一些电子邮件等,但对电脑网络也不是很懂,担心简单粗暴的阻止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请问我们家长该怎么做?
大部分家长的心理知识背景十分有限,加上对孩子关心则乱,时常产生困惑和焦虑,此时心理教师谢晖就要充当起为他们“排忧解难”的角色,针对家长关心的问题做一些带科普性质的解答,网上信箱是一种渠道,还会通过短信推送诸如化解考试焦虑、假期心理调适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扬州中学每学期都会精心制作一本《德育手册》,通过家委会发到家长手中。
“这里面和心理有关的文章是我挑的,太过专业的内容不适合家长读,所以我会选一些比较口语化,或者故事性较强的文章。”谢晖拿着手册,一边翻一边告诉记者,“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去影响家长,避免他们形成一些误区,比如孩子内向就是有问题。每个孩子都有他的特点,关键看我们怎么去引导。”
“另一方面,学校也会请校外的心理专家进校园开讲座。我们会发短信通知到所有家长,有兴趣的直接来找我报名。”谢晖解释道,由于家长群体对心理健康的问题大多很敏感,不想让班主任知道自己来参加这些活动,所以往往会绕开班主任。摸清了家长的心理,她也会跟他们强调,信息一定是保密的。
“其实很多家长是非常踊跃的,每次安排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都不够,专家讲完了还有家长提问,如果不方便当众问,也可以私底下来要专家的联系方式。”谢晖表示,从每次活动的反响来看,家长这方面的需求并不小,只是不好意思表露出来。
不过,这样的情形也在慢慢发生转变。
“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在班级群里分享这些活动的信息了,这个变化我觉得很好。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渐渐地家长对这方面的认识也在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误解在一点点消除,他不只是自己愿意来,也愿意约认识的家长一起来。”
班级中的引导也很重要。何欢兰就是一位特别会“向家长借智”的班主任。
“家长类型不一,有的在老师面前很强势,认为自己的教育观念都是正确的,有的又表现得很弱,觉得老师说得都对,都听老师的就行了。家长群和家委会可能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关键是有没有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对于家长,何欢兰有自己的一套管理制度和方式。
“学校倡导老师自治、学生自治,家长为什么不也让他们自治呢?”
何欢兰把这些来自各行各业、愿意为班级服务的家长组织起来,通过班级家委会管理家长群,让家长引领家长。那么,怎么引领呢?
她选择了话题研讨的方式。何欢兰表示,如果不管理,仅仅把家长群作为通知事务的工具,家长可能也只会在里面讨论一些和孩子有关的零散内容,而定向话题研讨其实是想把学校和班级的教育着力点推给他们。心理知识的普及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而且不会让个别家长感到敏感,因为这是人人参与的“学习”。
一个星期一个话题,有主讲人,也有互动讨论。每期两个家长主持,事先要做功课,再把讲稿给她看一下,然后在群里面讲,讲完还要负责解答。
“这个时候老师一般是不出现的,否则我一出来,他们肯定就不说话了。就让他们自己讨论,相互影响。”何欢兰笑道,家长引导好了,学生也自治了,氛围自然就好了。
课程:以品行,促心理
德育心育一体化,以活动为抓手
育人首先要育心。
2002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全国各地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2012年,《纲要》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仍然遭遇了种种困难:学校对心理健康没有足够重视,资源及专业人士的匮乏,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重重误解……
严济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是课堂上的知识讲授,更要在广泛的活动中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这个年龄的学生好动,那就在‘动’当中用正确的理念引导他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在严济良看来,德、心是一体的,不能也不该分割开来,学校的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有效融合,“心理问题就像浮在天上的云,你看起来好像突然就要下雨了,其实背后深层的原因积累已久。很多事起因于心理,但最终是品行的修炼。”扬州中学选择了以德育和心育为出发点,贯穿整个教学的各种活动作为出路,一是帮学生找到自我价值感,二是排遣不良情绪。
“心理的核心问题就是价值观,当一个学生在这所学校或这个班级里能做一些事,他有价值感、归属感的时候,他是不会有问题的。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被打击了,价值感没有了,无法自我肯定,那他就会丧失安全感。”严济良说。
一年52周,除去寒暑假,扬州中学每学年举行的各类活动有近40项,几乎每周都有。每个月围绕一个大的主题,常规活动与特色活动穿插进行。从高大上的公益慈善演出,到接地气地穿上围裙、挥起大勺在食堂炒菜,丰富多样的活动类型,总有一款适合你。
月份 主题 活动8月 习惯养成1.新生军训夏令营2.开学各项工作准备3.班级文化建设(包括黑板报和教室环境布置) 4.组织学习《江苏省扬州中学学生手册》9月 目标确立1.开学典礼2.班级发展规划(制定班级发展目标、团支部工作计划)和学生人生规划3.主题班会:从树人堂起步(高一);追求崇高(高二);超越梦想(高三)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5.社团招新工作启动6.家访月活动启动、家长学校开班10月 文化认同1.学生会竞选、学生干部大会—学生干部参与校园常规管理2.校风、学风、校歌解读;《树人堂下》杰出校友介绍3.校友励志讲座4.主题班会:“我是扬中人”大讨论(扬中学子应具备哪些优秀品质)5.学生社团活动展示11月 经验分享1.学习方法经验介绍2.“班级之星、特色之星”评比展示3.“健全人格,超越自我”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4.志愿者系列活动12月 诚信守法1.“弘扬法治精神,争做法治小卫士”主题系列活动2.“珍爱生命,绽放青春”安全教育主题团日活动、红十字会活动3.奖助学金颁奖典礼4.系列活动:科技节、迎新年音乐会、班级联欢1月 梦想责任1.理想信念教育2.责任意识培养主题班会3.“三好学生”“单项之星”评比、学生操行评定、综合素质评价4.班主任绩效考评、散学报告
扬州炒饭有三种?在这里,做饭也是一堂课
校务实践是扬州中学的传统,尽管时间和形式经历过多次调整,但始终保留了下来。严济良来到学校后,将其改造为了备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1+2”模式。“1”指每学期学生需完成一小时的校务实践,去到校长办公室、学工处等学校各个部门,给老师们“打下手”,体验劳动的同时,了解学校是怎么运行的;“2”则是指学生要花两小时时间去食堂炒菜做饭。
“教育是为了生活,生活最基本的层面不就是‘食为天’吗?吃饭是最大的事儿。”在严济良看来,现在好多孩子不会做饭,老爱去外面吃,既不健康,也少了点家庭生活的滋味,“我们文化传统里的很多东西,其实就源于家里面的饭桌上产生的一种温情,现在的孩子丢掉了,很可惜。扬州是淮扬菜系的龙头,有这么丰厚的底蕴,作为学校,怎么把地方文化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所以我们跟烹饪学校合作,让学生学做扬州的代表菜。”严济良说。
四五个学生一组,选购食材、计算成本、切菜、下锅、打扫卫生……这一盘扬州炒饭端上桌,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生活的技能,还有团队的分工合作和情感的独立。
“有的家长一看学生要切肉,马上就说‘我来我来’,那不行,得坚决制止。”严济良笑道,“家长觉得孩子什么都不用做,就是没把他当成一个完整的人,那怎么培养他的人格健全呢?”
过去扬州中学的校务实践时间其实更长,但在与学生交流后,严济良发现很多学生把它当作逃避学习的休闲娱乐,这就违背了学校的初衷。校务实践的设置,是要从正面价值上引导学生,玩可以,但要玩得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时间虽然缩短了,但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真正有所得,才是学校想要实现的价值引领。
摆脱纸上谈兵,让心理课“活”起来
“今天这堂课上得不错,有的步骤我们可以再优化下,比如讲故事的时候……”
副校长唐炜刚刚听完本学期的第一堂生涯课,正在给授课老师提建议。“容量还是小了点,一节课的时间不太够,不过孩子们的兴趣挺浓。”唐炜告诉记者,下一节课会带着学生利用线上设备做一些心理测评,在体验中增进他们的自我认识。
扬州中学的心理课程也经历着一次次变革。2013年,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谢晖编写了心理健康校本读本,除了国家的规定性课程,在学校的拓展性课程中,开设“探索心理的奥秘”选修课模块,由六位主讲老师组成团队,每周2课时。
“先做起来,再根据每年学生的情况调整,我们也在不断地尝试哪种方式最让学生受益。”副校长唐炜表示,凡事不能等想好再做,必须先“占领阵地”,教学任务再重,也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留出时间和空间,“一所学校如果不重视德育工作,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考再高的分数,将来进入社会也会后劲不足。”
谢晖还曾尝试将心理拓展课与社团活动融合起来开展。一方面,拓展课毕竟是一门选修课,对学生的覆盖面有限,借助社团形式可以扩大受众范围;另一方面,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感,效果要胜于老师在课堂上的说教。
但这样仍然不够。
今年,随着全新的学生发展中心的落成,学校又开始了新一轮变革。谢晖拿着新的课表向记者解释,通过将高一、高二的班会课或活动课安排在每周同一时段来打通两个年级,每个月四周四次课,一次生涯规划,一次心理健康,余下的两次则是主题班会和社团课,“班级活动与社团活动的时间也必须保证,德育和心育放在一起来做整体规划,这样就能实现高一高二全覆盖,高三再以定期讲座的形式开展。”
课堂剪影
“什么是团队?”
“什么是团队?”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真要回答起来可未必容易,一千个人也许有一千种答案。人际交往与合作是现代社会的必修课,也是面向未来最重要的能力之一,那么,如何给学生上好这一课呢?让我们走进扬州中学的课堂瞧一瞧。
“我们的队名叫‘一片空白’,队歌是《空空如也》。”
“XX是我们的评论员,因为他长得非常犀利。”
“我们不畏距离,我们灵魂相依。我们希望众人皆成一家!”
……
“组建团队”是心理课的经典开场活动。以一场“破冰”游戏拉开序幕,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形成不同的小组,每组六人,根据彼此的特点自由分工,分别扮演六个角色:队长、吉祥物、导演、纪委、设计师、评论员。
待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就要开始设计团队的名称、口号和标志了。对了,还有队歌!歌曲原创难度有点大,就选择一首现成的吧,改改词也行!
◎破冰游戏
◎大家给出的答案:“什么是团队合作?”
◎学生作品:手绘团队海报
自由讨论的时候,记者注意到,有的小组安静画画,有的兴奋得边说边走到了台上,有的正放声练习队歌……从最初的随机分组,到逐渐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团队,从相互间“彬彬有礼”到放开嗓门“头脑风暴”,每个小组都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自身的风格和气质,没有一个组是一样的。
什么是团队?同样的问题,在这堂课开始与结束时有了不同的答案。
多彩社团:心安是归处
“老师,心理社报名是在这里吗?”
“对,过来签个名吧!”
采访期间的某天晚上,记者刚在学生发展中心听完一堂心理课,便看见一个略带羞涩的男生来社团报名。
“其实新学年正式招新的时间还没到,我今天刚把海报贴了出去。”
“同学们很积极嘛。”
“对啊!”谢晖笑着说。
扬州中学现有三十多个社团,其中大部分由学生自己创建。心理社是五个校级社团之一,因为需要专业知识背景,由谢晖在组织牵头。从最初只有十来人的小社团,发展成最多时候有上百人的热门社团,心理社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了。
“以前的社团活动时间其实有些尴尬,因为大部分社团是‘老带新’的形式,完全由学生主导,社长和社团骨干都在高二,但他们一定要去高一发展新生力量,可高一高二没有共同的活动时间,只能利用课余间隙。”谢晖告诉记者,“现在,课表经过调整,两个年级打通,课时上就有保障了。每个月都有‘社团日’来开展正式活动,平时再利用午休等碎片时间安排一些小型活动。而且,新的发展中心也为学生提供了固定的场地。”
校园心理剧、小型团体辅导……每一学年,谢晖都会在主打项目上玩些新花样,当然,也有不少经典活动。来听听学生怎么说吧!
“‘寻宝记’,这是大家合作印象最深的活动,‘宝物’多种多样,有要在校园里找到白头发,还有要得到校长的签名,最后还要我们小组成员的合影,短短的15分钟内要凑齐21样指定的‘宝物’,既是对我们眼力与体力的很大考验,也是对分工合作与交流能力的锻炼。”
“我很喜欢‘多米诺骨牌’那次,有个男生老是碰倒骨牌,一倒就倒一串,被我们组的女生说了好几回。但是大家在团队配合过程中越来越默契,最后我们小组还得了第二名呢!”
“好多活动都很棒,比如‘同舟共济’,大家比智谋、比合作,在游戏中深化了友谊;还有‘多元排队’,规定不能说话,但要按照要求排出不同的顺序,虽然没有声音的传达,却满是心与心的交流。”
◎“这么多社团,报哪个好呢?”
◎心理社团招新现场
“心理社的活动会让大家暂时告别教室里的埋头苦干,让身心得到放松,每次活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也足够让我们收拾心情,重新面对挫折感与坏情绪。”
……
对于一所面临着升学压力的高中学校,耗费不少的时间精力来组织各类活动,鼓励甚至“强制”学生参加,背负着沉重教学任务的老师们还都很支持,这是为什么呢?
“学校上上下下都有一种氛围,有时遇到特殊情况暂停活动,就会有老师在网上发帖问为什么停,活动一恢复,老师们都来点赞,说这才是我们的学校。”唐炜说,这主要是因为百年办学史上一直如此,各种活动穿插在教学工作中,老师形成了一种自发的主人翁意识,学生成绩重要,但绝对不是唯一。
此外,在评价上学校也有引导。“比如班主任的绩效考核,量化分数除了考察常规管理到不到位,还会有突出活动加分,班主任在德育方面的科研工作奖励等。相反,如果班上有学生发生不太好的行为,就要扣分。这些考核系统就是为了引导老师必须要重视学校的各种活动,重视学生的健康发展,各个学校也这么做,但我们用制度来约束。”唐炜说。
有了温暖如家、快乐融洽的班集体作为坚实的后盾,再在层出不穷、多姿多彩的活动中提升自我价值感,排遣负面情绪,尽管面临不小的学习压力,同学们的脸上也总能绽放出快乐的笑容。
◎心理社活动主题
◎团队合作,挑战多米诺骨牌
◎班主任工作考核表
结尾
采访的最后一天,记者漫步在极具对称感的校园中,思忖着如何把过去几天的采访内容有机地呈现在报道中——毕竟,心理安全是个多么抽象的东西啊!该怎样把这些美好体验诉诸文字呢?
忽然间,“自清园”(注:学校为纪念朱自清而修在校园中的花园)中的一处细节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一排小树旁露出一条光秃秃的小径,看上去似路非路。随行的老师仿佛看出了记者的疑惑,笑着说道:“这条小路不是用来走的,等到合适的时节,这里会开出一排紫色的小花。”
不知为何,这些天在校园里见到的许多细节在记者脑中闪过:教室外墙上学生“画”出的莎士比亚台词,宿舍楼道里不断变换“风景”的电子画屏,寝室门口写着“某某老师粉丝团”的个性名片,发展中心那个会回以不同问候的“抱抱人”……
“凡要创造,心中就应该先有要创造的东西,然后照着心中的样子创造它。”
记者好像明白了什么。
或许,我们要做的不过是返璞归真,用心塑造,顺势引导,丝丝浸润下,美好心灵自会在校园中悄然盛放,正如那排记者已在心中见到的紫色小花。
◎校园心理剧的演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