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 张立平
对药引最早的印象,来自中学时代鲁迅先生一篇名为《父亲的病》的文章。文中药引有河边现采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蟋蟀以及平地木。
很多人对药引的认识源于文学作品。比如《红楼梦》第十回里面一位姓张的先生给秦可卿开了益气养颜补脾和肝汤,用药引“建莲子七粒去心、红枣二枚”。那么,中医的药引到底是什么?
某些药物或食物,配入药方中对身体某部位或某些病症有特殊导向或效用,称为药引。《医学阶梯·药引》言:“汤之有引,如舟之有楫。古人用汤,必须置引。”但是在实际处方中,药引并非必需之物,是否需要药引,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而定。最为常用的,如行气血用酒,服补肾药用淡盐水引药气入肾,眼科方药加葱、茶引药入眼,清热利尿用鲜竹叶等。
引经药是指能引导其他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作用的某些药物。对临床组方用药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清代吴鞠通《医医病书》言:“药之有引经,如人之不识路径者用向导。”清代尤在泾在《医学读书记》中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此外,还有引向病所的“舟楫之剂”,如治咽喉病用桔梗引诸药至咽喉,治上肢病用桑枝,治下肢病用牛膝等,后来也被归入引经药的行列。
药引与引经药作用相似,在概念和内容上,两者也常常交叉混用,在广义上可不做区分,但从狭义上而言,两者还是有差别的。比如:①引经药受经络学说和归经、引经理论的影响,而药引则不受其限制,作用部位和效用更广泛;②药引大多不是常用或方便储备的药物,多需病家自备,而引经药则随方取用,一般不需要病家自己去配制。
医家用药引治病的经验很多,清代的龙绘堂在《蠢子医·卷二·大药引子甚是得力》中将药引形象地比喻为“先锋”,并列举了伤寒、腹痛、尿血、疮肿、风症等合宜的药引,很是实用: “治病引子最为先,引子便是先锋官。先锋如硬实,他自打敌前。我尝治伤寒,大葱一把煮水煎。我尝治腹痛,黑豆一碗(炒焦)煮水煎。我尝治尿血,蓟根一束煮水煎。我尝治疮肿,忍冬一掐煮水煎。我尝治风症,艾叶一团煮水煎。我尝治眼红,薄荷一襟煮水煎。”
药引各有其功,当随证选用,不可随意轻用。比如一见感冒便以葱、姜为引,不知感冒有风寒、风热。若遇风热之证,又用温散的青葱、辛热的生姜,即如抱薪救火,必致轻病为重,或者导致变证丛生。再如小儿痧痘初起,在南方有服笋汤助发表以催痘长浆的用法,但是笋作为药引,只可少量煎用,过用则伤气。更需注意的是,痘疹发展到灌浆有破溃湿痒及至痘疹渐收时,笋尖就该忌用了。
药引当随证起用,忌沿俗而不懂变通,或是故弄玄虚每方必加药引。吴鞠通在《医医病书》中感慨当时出现的类似问题:“何今人凡药铺中不卖,须本家自备者,皆曰引子?甚至所加之引,与症不合,如痘科中既用芦根,又用香菜,大热赤疹,必用三春柳。每方必曰引加何物,不通已极,俗恶难医。”总之,若药引与证不合,画蛇添足是小,影响药效就得不偿失了。诗曰:“临证用药如用兵,可取药引做先锋。故作高深不可取,随证选用有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