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党锋
摘 要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对新教材、新的课程标准,传统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势;更新理念,转换角色,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充分暴露思维,让学生体验思维全过程,要善于承前启后总结,更应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潜能。与时俱进,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加强业务提升,是新時代教育思想的要求。
关键词 素质教育;建构主义;激发;新时代教育
中图分类号:O4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4-0064-01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对新教材、新的课程标准,如何教好学生、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是每位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一根粉笔、一张嘴”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应新形势,传统数学课堂机械的三部曲教学程序(复习引入、讲授新课、个别练习)是否在新时代理念下合拍?这值得每位数学教师深思。下面仅就自己教学中一点体会与大家交流商榷。
一、更新理念,转换角色,正确处理并及时调控教和学的关系
传统课堂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师心中处于统治地位,认为教学进度与内容由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只要按教科书、教参去做,就没有错。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与传统教材相比,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实用性,更注重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数学教学不再是“教教材”而是如何用好教材搞好教学。
传统教学,注重灌输,怕学生不懂反复讲,以求讲透,但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扼杀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推导正弦定理时,先引导学生在直角三角形中发现结论,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其他三角形中是否也有同一结论?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让学生体验发现知识、应用知识的全过程,比单纯“应该这样思考,或不应该那样做”效果要好得多。新课程标准突出一点,就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发展能力;教师主导功能在于平等参与,寻求理解和正确调控,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搭建通往数学高楼的“脚手架”,在教学中起“助产士”的作用。传统教学模式无助于学生对情景、新知识的认识,无助于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更不用谈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数学能力的发展。多用“能证明或是否相同吗……”诸如此类的问句,便于唤起学生思考、探究,要比老师直接表明观点效果好。教是为了不教,数学教学应该教给学生怎样学、怎样思考、帮助学生建构,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进入学生乐学、教师爱教的数学乐园。
二、课堂呼唤高层次的“失败”,教师应尽可能暴露思维的失败性,积极鼓励学生体验思维
李政道博士怀念他的老师时,说正是这种“由失败到成功”的方法培养了他,造就了他。目前,许多公开示范课教学中教师刻意追求数学定理公理的形象化、具体化,数学问题的多解和巧解,教师被其精心设计的课堂气氛所陶醉,显得得心应手,学生对各种各样的方法充满新奇。倘若实际动手,似在云雾里一般,不知所措,使教学未能关注学生思维过程,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不用谈发展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当代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是学生从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凭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问题、新知识进行同化或顺应的自主建构过程,他人无法代替,就如骑自行车一样,不跌到一次,仅靠书本和演示是学不会的。美国一位学者曾说,听过的、看过的都会忘记,只有做过的才会记住。课堂上要倡导以学生操作为主的教学形式,尽力让学生各抒己见、展示思维,教者不应对学生的错误一口否定,应多鼓励,对错误思维要给予批判地肯定,让学生体验失败到成功的喜悦感;另外教师应尽力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不应一开始就是正确的思维,不要让学生的大脑成为教师思维的跑马场。德国教育家弟斯多位说:“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叫人发现真理。”只有这样,师生通过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互相渲染,才能实现教学相长。
三、数学课堂要善于做好课后总结,课后小结要能承前启后,催人深思,应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潜能
眼下,大多课堂缺少小结;即使有,也便是将整节教学内容简单复述或概括而已。纯粹是为了完备教学环节罢了,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使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从而厌学。在正弦定理一节,小结时先简单概括正弦定理内容,再提出“三角形中各边与其对角正弦之比相等,究竟等于多少呢?”。再如新教材中,函数在前映射在后,学完映射后,将映射、函数定义加以区别,提出“映射与函数是否有联系呢?”这不但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还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再整合。合理风趣地小结,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建立起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做到既动脑又动手,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现实、且寓于现实。
随着信息时代到来,新课程改革标准也明确提出,要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课堂,提倡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融合、整合,要积极开发具有时代特色、知识性强、能体现学科特点的多媒体课件并应用于教学。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要求,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加强业务提升,成为数学教师的必修课。只有这样,才会精通教材,才会“做数学”,才能自如运用新时代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丁菁.培养数学探究习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7(11):6-9.
[2]陈柏良.构建深度学习的数学课堂[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7(11):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