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地理教学中的灾害教育研究

2018-07-09 07:37梁峰周焰刘贺佳
大学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抗灾防灾减灾

梁峰 周焰 刘贺佳

[摘 要]中国是世界上各类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集聚,各类灾害对我们的威胁可能会越来越大。开展灾害教育,培养人们的灾害意识以达到防灾、抗灾、减灾、救灾的目的,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工作。利用地理学科优势和以师范学校等各种教育机构做平台,是目前实现灾害教育最有效的手段。文章结合我国当前师范院校地理及相关灾害教育的实际情况,总结分析灾害教育所面临问題的产生原因,为我们师范院校开展灾害教育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师范生;地理教学;灾害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5-0062-03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自然环境复杂。自然灾害除具有种类多、分布广、频次高、强度大和灾情严重等特点[1]之外,还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近些年在我国开始的大规模城市化建设,让社会财富和人口迅速向城镇集中,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压力加大了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和破坏,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不仅加剧了原有的自然灾害,还引发了一些新的灾害。各种灾害会造成财产损失甚至是人员伤亡。灾害是如何发生的?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关乎国家、社会乃至每个人的基本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考虑和探索其解决对策的问题。

一、灾害教育的概念、主要内容、主要目的、特点

灾害教育是以防灾、抗灾、减灾、救灾为目的,培养灾害意识为核心的教育。受教育者通过学习,一般能够获得一定的关于灾害本身及防灾、抗灾、减灾、救灾的知识与技能[2]。

灾害教育是增强人们的灾害意识,普及防灾、抗灾、减灾、救灾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轻灾害影响的重要手段,它能够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保驾护航。经济发达、文明进步的国家一般都有先进的灾害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灾害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时代呼唤灾害教育。

灾害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认识、准备、反应、对抗、救助等方面。从教学目标层面来看,灾害教育主要包括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训及态度意识的养成。从操作实施层面来看,灾害教育包含相关课程的设计、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内容。

灾害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我们能够科学地看待灾害发生、发展及危害的规律,理解灾害、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防灾、抗灾、减灾、救灾意识,了解灾前准备和紧急应变的重要性,能够在面对灾难时做出正确判断和采取措施以保护自身安全,减少财产损失,具有一定的紧急应对、互助逃生能力,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道德观、行为观和可持续发展观[3]。

灾害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新的交叉学科,属于地理学、灾害学及教育学研究的范畴。灾害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强调知识的掌握,更加注重培养正确的灾害意识,最终要落实到正确实施防灾、抗灾、减灾、救灾的具体行动。

灾害教育和安全教育、生命教育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灾害教育与安全教育都以生命教育为理论基础,但是它们的研究内容、目的不同:灾害教育主要针对自然灾害教育与人为灾害教育,安全教育关注范围更广;灾害教育侧重于“预防、减轻灾害”,安全教育则是为了取得“安全”的结果[4]。

二、我国灾害教育的基本情况

灾害教育理论的萌芽很早,它的出现和发展既有本土自发的产生和传承,也有来自外部的吸纳和学习[4]。但作为系统的研究和具体实施来说,还是一门新的学科。日本的学校开展灾害教育也只有30余年历史,多数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和“国际减轻灾害战略”的一系列项目和资金的支持下才开始大力发展灾害教育[5]。我国灾害教育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文献较少,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由于地理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即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与灾害教育的主要研究对象高度一致,地理教育所涉及的知识技能也与灾害教育的有很多重合,而且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符合灾害教育的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理念及树立灾害意识与灾害教育的目标也是一致的[6],因此,灾害教育和地理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在我国,灾害教育的具体实施主要依靠地理教学,依托学校集中教学,通过学生把灾害教育推向家庭进而覆盖整个社会。我国教育部门结合实际需要制定了地理课程中灾害教学的目标,大致分为以下3个方面[7]:一是要熟悉灾害的主要类型,各种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机制,以及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等理论知识。二是掌握一定的灾害调查和分析能力,树立防灾减灾意识,能够在面对灾难时做出正确判断和采取措施以保护自身安全,具有一定的紧急应对、互助逃生的能力。三是认识防灾减灾的意义,弄清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每个人对自然和谐和社会稳定的贡献度。

具体到灾害教育实施来看,灾害教育开展有学校、社会、家庭等几个层次,其中,学校灾害教育应该是基础和重中之重。现在的大、中、小学各级学校都开展灾害教育,也有专门的或者综合的教材,对公民的国情教育中有区域性的灾情教育以及防灾、抗灾、减灾、救灾的常识教育,这比起以前仅学习灾害相关概念和现象的情况有了很大改观,但其教学效果还很不理想。

三、我国学校灾害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学校灾害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们的灾害意识淡薄,对灾害的普遍性、突发性和危害性认识不够,忽视灾害教育,主观上没有强烈的学习意愿。二是灾害教育体系不完善,教育资源缺乏。灾害教育理论研究不足,缺乏专业教材、教师及教学场所。三是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形式单调,没有有效的教学手段。传统教育强调对受教育者的知识传授,缺乏在情感态度上的培养和技能的训练。对于既有大量抽象理论知识又需要具体分析和实践操作的灾害教育而言,传统的教学手段显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有研究调查表明,我国当代大学生在灾害防治方面存在知识欠缺和意识差距等情况,落后于时代需要[8]。我国现阶段的防灾、抗灾、减灾、救灾工作效果不理想,比如由人为原因引起很多次生灾害,又比如在灾害中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由于缺乏自救互助的知识和技能而产生的。

归根到底,落后的灾害教育的核心问题是缺少优秀的灾害教育教师。开展灾害教育必须要有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才能让学生树立灾害意识,灾害教育的理论研究才能得以推进,其专业教材才能得以解读,其教学方法才能得以应用,其技能操作才能得以演示,让每位学生增强灾害意识,掌握相关知识、技能,进而把灾害教育推广到家庭和社会当中。因此,作为培养灾害教育师资的师范院校,应该要做好师范生的灾害教育工作。

四、高校师范生灾害教育的现状

通过长期工作实践和对一些师范院校的师生进行访谈调查后,笔者对高校师范生的灾害教育现状有了以下认识。

首先,学校没有很好履行灾害教育职责,学生的灾害意识较差。学校教育作为最重要的教育载体却没有建立相关的完备的教学体系,有的师范院校还没有开设灾害教育专业课程,这对系统开展灾害教育极为不利。大部分人的抗灾减灾需求来自危难发生时,平常并没有养成防灾减灾的忧患意识。幸福中的人们对灾害毫不关心,当灾害来临时往往因缺乏准备而手足无措并耽误了最佳的救灾时机。我国灾害教育的机制还不完善,政府、学校对灾害教育不是很重视,课堂教学形式大于内容是重要原因。

其次,教师上课方式存在缺陷。有的教师素质偏低,讲课没有尽责,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没有一套完整的灾害教育思路,不能有效根据学生的兴趣去开展教学,教学效果不理想。灾害教育本身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再次,学生防灾减灾的实际应用能力及逃生技能不强。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防灾减灾的理论知识,但灾害来临时有的人会把所学忘得干干净净,做出错误的行为。灾害教育的实战演练不足,灾害演练数量、种类不够,而且有时候还存在设计、组织实施上的问题,因而没有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最后,各方面的资源整合不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目前学校能提供给师生学习、锻炼的场所及方式有限,而学生在灾害教育学习中对网络、多媒体以及其他资源有着极大的需求,如何开发利用周边资源对丰富教学形式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重要意义。

五、高校师范生灾害教育的展望

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及思考分析认为高校师范生的灾害教育应该在以下四方面做积极努力:一是引起国家和政府的重视。由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督促高校落实灾害教育,提醒民众注意防灾。最好将灾害教育纳入相关法律法规,以强制形式确保灾害教育的实施效果。其中,需要对教学内容、效果评价、经费支持等提出具体要求,从法律、政策及资金层面保障灾害教育的实施,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宣传口号上。二是加强灾害教育的理论研究,构建完善的灾害教育体系。现有地理教材里已有相关灾害教育的内容,但还远远不够,应该进一步编制灾害教育的專门教材,编制应急救灾手册,突出灾害教育的区域性;在师范院校开设灾害教育专业,培养合格的教师队伍;把灾害教育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进行普及教育;建立专门的教育基地和平台,比如在高校建立救灾技能训练基地,在野外灾害点设立实习基地等,安排一定数量的灾害教育户外实习教学。三是加强灾害教育的实践环节,使灾害教育的形式多元化。应在系统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体验、演练等环节的比重,使灾害教育形式多样,以专家讲座、模拟实验、小组讨论、野外考察灾害遗址、灾害亲身仿真体验为主。这种主体参与的形式很真实,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兴趣,让参与者记忆深刻,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9]。灾害教育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和经历者一起到灾害遗址现场学习、演练。四是利用各种媒介加大宣传力度,让全民理解、参与学习。整合资源,比如在网络、电视等媒体上进行灾害教育,既方便又有效。要把高校师范生的灾害教育和社区安全教育及其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因为只有让所有人都重视参与并行动起来,灾害教育才能取得更好效果,自然环境和生命财产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六、结语

我国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及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使得我国灾害危害巨大。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展科学有效的灾害教育是抵抗各类灾害的根本之举。利用好师范院校这个灾害教育的重要基地,发挥地理教学的学科优势,加强对未来教师的灾害教育,充分利用大学等教学科研机构的社会服务功能,开展不同形式的防灾、抗灾、减灾、救灾教育,是当前灾害教育的主要工作。灾害教育的发展亟待大家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提高相关学科理论研究水平、完善相关教学体系及做好相关宣传教育。此外,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协同发展也是灾害教育发展的方向。总之,虽然我国现在灾害教育体系不完善,水平落后,但是由于其显著的现实意义,灾害教育有着极其强大的生命力。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我国的灾害教育会有很好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家科委全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总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 李景霞,张英.中学的灾害教育[J].城市与减灾,2008(2):9-12.

[3] 赵玲玲,呼格吉勒图.灾害教育的内容及目标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124-126.

[4] 张英,王民,谭秀华.灾害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初步思考[J].灾害学,2011(1):109-117.

[5] Rajib Shaw, Koichi Shiwaku Hirohide Kobayashi, Masami Kobayashi. Linking Experience Education Perception and Earthquake Preparedness[J].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2004, 13(1):39-49.

[6] 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 谭秀华.我国学校灾害教育实施策略浅议[R].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专业区域中心国际论坛,2007.

[8] 马亚杰,李昌存,韩秀丽,等. 当代大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0(3):111-114.

[9] 张英.日本大学等科研机构面向社会的灾害教育[J].城市与减灾,2011(2):10-13.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抗灾防灾减灾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居民防灾素养调查
“党员抗灾队”活跃田头地边
“安全”开会
防灾减灾(消防)应急疏散演练
气象部门防雷减灾工作及问题分析
印尼海啸已致数百人死亡
五河县稻茬麦生产制约因素及抗灾高产栽培技术
地震让日本防灾食品热卖
各级青联组织积极防汛抗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