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类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18-07-09 07:37王园朝邱化玉
大学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创新实践能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王园朝 邱化玉

[摘 要]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主要的人才培养类型。创新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中的核心指标。本文结合杭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实际情况,构建了一种“产教融合-三层次”化学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建立了与该培养模式相配套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课内实验教学体系和课外实践教育体系等。

[关键词]产教融合;化工类应用型专业;创新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5-0001-04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一步推进,多元化办学格局已经形成。高等院校分类型与层次,注重特色发展,调整办学定位,选择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1]。尤其是众多地方性院校,面临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和本地毕业生就业压力,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已基本取得了共识:以“应用”为主导,以满足地方经济需求为导向,坚持理論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践性、实用性和技术性,培养现代技术的实践者和实现者[2]。这一共识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普通本科人才培养”区别开来,体现了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思想。这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既是地方政府的要求,也是学校生存发展之道,已成为绝大多数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

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积极促进更多本科高校加强应用型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教高教〔2015〕47号),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强化学校特色发展为重点,以服务地方创新发展和毕业生就业创业为导向,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推动更多本科高校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构建定位准确、结构合理、分类发展、相互衔接、特色鲜明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在此之前,杭州市政府也发布了《杭州市属高校产学对接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杭政办函〔2014〕56号),强调市属高校要紧紧围绕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转型升级和十大产业发展的需要,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加快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专业。要充分调动高校、企业、行业等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产学对接人才培养机制,拓展校企合作途径,发挥教育服务功能,逐步形成产学结合、多方共赢、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杭州师范大学是一所典型的地方型高校,也是杭州市重点建设的院校,为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需要,逐步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创一流,学校于2014年制订了《杭州师范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升计划(2015-2020年)》,提出要树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观,以能力为本,坚持“素质、知识、能力”三维度培养规格,制订专业标准,创新课程体系;以协同育人为主要途径,加强产学对接、校企(行业)合作,重点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问题。为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学校另制订了《杭州师范大学教产研践习计划实施办法》,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升计划在形式上、内容上给予了说明,在政策上给予了保障。杭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现有4个本科专业,其中3个为应用型专业,分别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制药工程和应用化学专业,其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制药工程专业分别对应着杭州市优先发展的十大产业中的“功能材料”和“生物制药”两大产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学院。

总之,不管是国家教育战略层面,还是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需求,再到我校实际发展定位,都说明了我院只有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才有出路,才是正道。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实行实践教学和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院针对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机制、模式、方法和途径进行了系统的设计、探索和实践。创新性地构建了“产教融合-三层次”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同时在实践中为顺利实施该培养模式,建立了校企合作育人机制、课堂内实验教学体系和课堂外实践教育体系,开展了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建设和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的改革。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教高[1998]2号)中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描述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3]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学术型人才而言的另一种人才类型,是指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社会实践,能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4][5]。与学术型人才相比较,应用型人才更为强调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6]。本文结合杭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个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产教融合-三层次”应用型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见图1)。 产教融合是指学校、学院和企业紧密融合,共同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三层次主要指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依次递进的三个阶段。其中第一层次主要针对大一学生,通过专业导论课、课外兴趣实验、课堂技能训练和基础化学实验、化学技能竞赛等内容和方式达到巩固学生专业思想,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实践技能的目的。第二层次主要针对大二、大三学生,通过课堂内专业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课外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各级各类学生科研项目和企业见习等内容和形式,达到培养学生化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第三层次主要针对大四学生,通过课堂内创新性综合实验项目,课外国家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实验项目、毕业论文(设计)、化工设计竞赛、化学学科竞赛和校外实习课题等内容和方式,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三个层次将分别设定具体的培养计划、要求、方式、内容、目标和评价标准。

“产教融合—三层次”应用型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按照应用型人才成长和知识认知规律,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結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目标,有意识地设定相关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实践活动环节、内容等,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和校外见习、实习等多种教学形式,逐渐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基本技能,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创新实验能力的目的。

二、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实践表明要顺利地实施上述“产教融合-三层次”应用型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必须在学院(学校)与产业间建立一个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见图2)。双方在友好协商前提下,通过共同建立企业研究院、产学研联盟或实践教育基地等作为合作平台,形成产学研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该机制的建立必须坚持“人才互聘、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合作双赢”的原则。学院利用师资力量和大型仪器设备等优势,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工艺改造和课题开发,为企业提供样品和产品测试服务,为企业定向培养合格人才或培训员工。企业利用技术力量、生产场所和市场信息等优势,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教学、实践指导、毕业设计、职业规划,接收学生见习、实习和就业。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机制上的保障。近几年,我院在杭州市城西科创产业聚集区战略合作协议的框架下,先后与浙江巨化集团、民生制药等企业合作成立了企业研究院,与华东医药集团、科本药业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产学研联盟,学院派遣了部分老师进驻合作机构参与管理和技术开发。同时,在这些企业里建立了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基地每年承担学生专业见习和实习任务,企业高管和高工参与学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及其他相关教学工作。这种合作机制将学校、学院与企业捆绑在一起,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保障了协同育人的长效性和稳定性。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实验和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院实际情况,我们设计并实践了“基础-专业、综合-创新”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和“见习-实习-试用”三阶段实践教育体系。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中,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创新能力训练在课内和课外分三个层次开展(见表1)。课外实验第一层次中包含由学生“贵之烯”实验社团组织的趣味化学实验,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化学兴趣、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第二层次主要为专业课程实验。第三层次课外创新实验包含学生主持的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省级新苗科技计划项目、校级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和开放性实验项目、 挑战杯实验项目,以及各类化学学科综合竞赛项目等。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中,将课内实验与课外实验有机结合,将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有机结合。课外实验中有关实验技能竞赛通过学生实验社团进行组织和开展,而其他有关学生自主申请的各类创新项目(课题)、毕业论文(设计)和创新设计实验竞赛等,学生则以科研助理身份参与教师科研团队,在科研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所有课内实验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课外开展的各种实验、实践活动纳入学生二类学分管理。三阶段实践教育体系包括见习、实习和试用三个阶段。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大二和大三短学期分别设定了1天企业参观和1周企业见习,第七学期设计了3个月企业集中实习。实习开始前,邀请企业来学院进行宣讲和预招聘,按双向选择原则安排学生进驻企业实习,3个月实习体验后仍有意向留在企业就业的学生,后期可继续留在企业试用(顶岗实习)并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最终就业。三阶段实践教育体系,将学生的企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有机结合,节省了学生就业阶段的企业试用期时间,同时企业也可通过实习对学生进行考察和选择,这种实习方式实施3年来深受学生和企业的欢迎。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支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教学力量,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保障。“双师型”教师目前没有一个统一和固定的定义和解释。本文所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指具有一定的企业工作背景或参与过企业技术攻关课题,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或工艺,既能指导学生理论,又能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一类教师。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我们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了“送出去、引进来”两种途径。所谓“送出去”是指一方面鼓励教师参与企业课题,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从而了解企业的生产实践过程。另一方面是直接将青年教师下派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1~2年。所谓“引进来”也包括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引进具有企业背景的高管、高工来学院任教,二是聘请企业高管、高工担任学院的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承担部分课程教学和实践指导。

五、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过程性评价方式的建立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式决定了其评价内容与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应该更加注重对能力的考核,而对专业能力的考核应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进行。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重视过程管理和形成性评价,建立开放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评价方式。一套良好的评价体系应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要以评价方式的改革,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课堂教学的改革。学院在应用型人才评价方式上没有设定一个固定的模式,但要求每门课程尤其是实践性课程学生的学业成绩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其分数权重不小于70%。过程性评价中重点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能力,其中能力部分应包含动手操作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等。

总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没有一个绝对的、永恒的模式。本文提出的“产教融合-三层次”化学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只是在现阶段比较适合于我校和学院实际情况的一种模式,因此该模式所涉及相关内容也会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优化。

[ 参 考 文 献 ]

[1] 关仲和.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10(6):7-11.

[2] 王青林.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 2013(6):20-23.

[3]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教高[1998]12号) [Z].1998.

[4] 兰翠玲.化学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J]. 广州化工,2012(14):193-195.

[5] 冯建,杨睿宇,熊伟,等. 应用型化学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研究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183-185.

[6] 赵宝云,计方,王丽萍. 校企协同创新体系下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探讨[J]. 大学教育,2016(4):139-140.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创新实践能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小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五妙招”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发现内化教学法在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中的应用
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