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宏基 赵斌 杨雅琦 赵贵哲 刘亚青
[摘 要]依托省级以上科研基地构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平台,利用科研基地的优势资源支撑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创新能力,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和重要作用。通过阐述高校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并以中北大学“纳米功能复合材料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为例,对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进行了探索研究。
[关键词]创新创业;科研实践;人才培养;科研基地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5-0025-03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號召。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高校拥有优质教育资源及师资力量,这决定了其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社会群体,自然成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如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 参与科研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应注重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意识,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最终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精神并不是要每位大学生都去创业,而是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1][2]。
参与科研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3][4]。通过参与科研实践,学生可以深化理论学习,培养动手能力,加深对现有知识的理解,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创造力与社会竞争力。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以良好的科学研究氛围和环境为依托。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制,必须进一步推动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实现教学、科研和实践的有机融合与良性互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创新环境是关键,其中高校科研平台的有效、科学利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校重点实验室是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科技基础设施之一,是人才培养和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5]。其中省级以上科研基地拥有丰富的实验资源、先进的实验设备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是促进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其创新创业意识的理想平台。利用科研平台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将科研成果融于教学。大学生参与科研的过程可以开阔大学生的科研视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同时也有利于扩宽学生的科学探索思维。二是通过科研平台的实践活动和学术研讨,可以使学生感受科研创新的氛围,领略科研成果在实践中的价值,激发他们的探知意识,提高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动力。三是通过科研平台将科研项目转化为科研实践资源,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
以科研基地为依托,可以实现教学与科研实践的结合与渗透,使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大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强化其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6]。因此,利用科研平台促进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本质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以省级以上科研基地为依托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省级以上科研基地拥有大量科研成果,通过科研平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可以向学生展示最新的科技成果、科研动态,能够提升学生的学术水平、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2.省级以上科研基地拥有丰富的科研项目,可以为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提供充足的素材,学生可以通过选题、构思、设计,开展系统的科学实验,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锻炼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科研基地丰富的设备和教师资源能为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提供物质保障和悉心指导。
二、 当前高校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活动的形势并不乐观[7],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及保障机制
目前,大部分高校本科生的科研实践是经过几周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来完成的。由于高校对本科生进行科研活动缺乏鼓励性政策和硬件条件的保障,对于教师来说,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导致教师没有精力或不够重视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对于本科生来说,由于学业的限制,他们不可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深入研究,只能在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承担一小部分研究工作,阶段性很强,缺少系统性,加上有些参与科研实践的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目的不明确,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难以起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作用。
(二)缺乏创新意识及创业观念的培养和引导
目前在我国高校,专业教育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辩证统一也还未深入人心。在这种情况下,人才素质的培养受到课程配置专业化的种种限制。在当前专识教育的背景下,大多普通高校教师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然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学生创新意识及创业观念的提高,学生只有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才有可能进行后续的创业[8]。因此,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创新,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观念。
(三)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不足
教学科研经费短缺仍然是制约高校科研的因素。随着近几年来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大部分高校的科研条件也随之变得紧张,实验室建设维持常规的教学实验和研究生科研活动已经相当困难,所以实验室很少对开展科研的本科生开放。目前,比较成熟的科研平台只有“挑战杯”,但也只有少数学生有机会参与。总体上,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让大量本科生参与的科研创新平台严重缺乏。
以中北大学为例,普通的科研团队难以负担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所需的经费,只有少数科研团队(如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能够保障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所需的经费和场地。本科生可以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进入重点实验室参与科研实践活动,但由于实验室开放程度有限、开放模式不够科学,因此大部分本科生未能享受到科研平台的优势资源,这与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
三、 依托省级科研平台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为了促进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中北大学以“纳米功能复合材料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省重点实验室”)作为实践基地,探索促使省级以上科研基地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模式,并建立适应本科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需求的高校科研基地开放政策与保障机制。
(一)政策与保障机制建设
建立适应本科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求的省级以上科研基地开放与管理模式,提出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政策与措施,其中主要包括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遴选制度、激励机制,以及指导教师的优惠政策三个方面[9]。1.建立关于不同学生进入不同层次科研项目、从事不同科研工作的遴选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实践效果。2.建立激励机制以提高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这其中包括从科研基地的科研经费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资助和奖励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参与科研实践活动。3.建立指导教师优惠政策。要求在重点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的教师必须吸纳一定数量的本科生参与项目研究,根据所指导学生获得的成果,如发表相关论文、专利、获批学生科技立项等,予以相应的优先或优惠(部分收费设备等)政策。
以中北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例,学院通过入学成绩的筛选在本专业设立了实验班。普通班学生可以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加省重点实验室教师设立的科研课题,开展创新实验;实验班学生配有“一对一”的专业导师,重点实验室向所有隶属实验室教师的实验班学生开放,学生从大三开始进入实验室,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独立、系统的科研课题训练。在“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基金”和“纳米功能复合材料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专项基金”的支持下,重点实验室对专业导师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根据参与科研活动学生所获科研成果予以奖励。此外,重点实验室所有设备仪器均向专业导师免费开放。
(二)科学提升科研基地面向本科生的开放水平
1.利用省重点实验室丰富的仪器设备资源,使学生有机会近距离学习和了解先进实验及检测设备的原理与操作方法。中北大学“纳米功能复合材料山西省重点实验室”面向全校学生每学年开设4次“现代检测设备与测试技术”专题讲座,利用省重点实验室丰富的仪器设备资源,通过现场演示、现场讲解的方式使学生近距离学习和了解先进检测设备的原理与操作方法。在重点实验室开展科研课题的本科生在操作实验、对样品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等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先进实验及检测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设备的操作方法。
2.积极邀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學者来讲学和做课题研究,鼓励本科生到实验室听专家学者的讲学并和专家交流。重点实验室每年举办两次以上的学术讲座,2016年已先后邀请美国、澳大利亚、国内长江学者等10余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讲座向全学院本科生开放。通过与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前沿的科研动态,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此外,重点实验室每个月举行一次学术讨论,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思路及实验现象提出意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利用科研平台丰富的科研项目为本科生开展毕业设计提供素材。学生通过自主选题、构思、设计,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开展毕业设计,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省重点实验室拥有丰富的科研课题,实验室尝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系统,以毕业设计的方式开设了一批符合时代要求的综合性实验,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后进行实验,这改变了学生做实验时只动手少动脑的习惯。同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寻找解决途径等方式可以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利用科研基地的资源优势强化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省重点实验室与多家大型企业保持着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利用科研基地与企业合作的资源优势强化校企合作,一方面能使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学生掌握企业所需的技术资源,了解更多的就业创业信息,为学生争取就业、创业机会;另一方面,这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科研实践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研实践的参与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省重点实验室尝试组织不定期的交流活动,利用科研基地与企业合作的资源优势邀请国内专家、企业代表来校交流,让大学生有机会接触最新的就业动向及创业资讯,学习创业经验。此外,省重点实验室多次组织大学生到合作企业参观学习,积极促进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大学生到相关合作企业实习,在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加深对企业需求的了解,这对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实践基础。
综上所述,依托省级以上科研基地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平台,促进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创新能力,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和重要作用。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基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主体地位,并建立适应本科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所需的开放与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谈志娟. 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与机制研究[J]. 大学教育, 2017(10):162-164.
[2] 刘金龙, 王志杨, 张之光, 王婷婷.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持研究[J]. 大学教育, 2017(10):159-161.
[3] 卞军, 魏晓伟.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J]. 高等教育研究:成都, 2011(2):85-91.
[4] 李辉. 建设创新实践平台 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J]. 中国高等教育, 2013 (17):57-59.
[5] 李盛, 刘朝晖. 高校重点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电力教育, 2013(22):186-187.
[6] 李长熙, 张伟伟, 李建楠. 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建与实践[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 (4):97-99.
[7] 刘伟, 邓志超. 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基于8所大学的抽样分析[J]. 教育科学, 2014(6):79-84.
[8] 王占仁.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 中国高教研究, 2015 (7):75-78.
[9] 刘伟.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 教育科学, 2011 (5):64-67.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