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恭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2007~2008年,陕西明长城资源调查队历时两年,跋涉数千公里,共调查了45座明延绥镇长城城堡。这是对明长城城堡比较全面的一次调查,为陕西明长城城堡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了翔实的数据资料,并且对明长城城堡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变迁、城堡建筑规制与格局、城堡的历史作用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图一)。
经过近两年的工作,目前在陕北地区共发现有一定规模且有记载的明长城城堡45座。有关文献记载中,明代延绥镇长城营堡最多达36座,但有些城堡在使用中有迁移、沿用、变更名称等现象,所以实际发现的已超出文献记载的数量。这些城堡分布于榆林市的6个区县以及延安市的吴起县,各区县调查到的城堡有:
府谷县:黄甫川堡(图二)、清水营堡、木瓜园堡、孤山堡(图三)、东村堡、镇羌堡。
神木县:麟州故城(杨家城)、永兴堡、东山旧城、神木营、大柏油堡、柏林堡、高家堡。
榆林市榆阳区:建安堡、双山堡、常乐堡、常乐旧堡、榆林卫城、保宁堡、归德堡、鱼河堡、镇川堡。
横山县:平邑堡、响水堡、波罗堡(图四)、怀远堡、威武堡。
图一 陕西省明代长城分布图
靖边县:清坪堡、龙州堡(图五)、镇靖堡、镇罗堡、新城堡(靖边营城)。
吴起县:宁塞堡(图六)、把都河堡、永济堡。
定边县:安边堡、砖井堡、定边营、盐场堡、新安边堡、新兴堡、柳树涧堡、石涝池堡、三山堡(图七)、饶阳水堡。
此前榆林文物部门也曾对各自所辖的城堡做过相关保存现状的调查工作,但仅限于各地所属的城堡。国内一些长城、古建、历史地理的学者也曾在榆林的局部地区做过考察。国内外学者关于明长城城堡及营堡的研究也有深入的认识[1~5]。
本次调查的目的之一就是调查记录陕西段明长城城堡的保存现状。我们从城垣设施及相关附属建筑、公共建筑、民居、宗教建筑等因素来综合考察这45座城堡保存现状。总体来看,各城堡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破坏远甚于自然破坏,近现代的破坏也远甚于古代的破坏。现存城堡多为各级政府所在地,人口较密集,生产与生活对城堡设施破坏较严重。
明长城各级城堡,作为军事堡垒,城垣的建筑尤其重要。目前发现的城堡墙垣剖面均为下宽上窄的梯形结构,自下而上逐渐有收分。以下我们从墙垣的底宽、顶宽、高度三个方面对墙垣的数据作进一步分析。
墙垣的底宽 目前发现保存较好的城堡底宽最大为11米,这是从府谷县的清水营堡测得的数据。其它墙垣基础部分保存较好的城堡,底宽数据也多在8~10米间。如东路城堡的木瓜园堡、孤山、镇羌堡、建安堡,中路的常乐堡、响水堡、波罗堡等,西路的三山堡等。
墙垣的顶宽 怀远堡的东墙和北墙顶宽目前在所有城堡中是最宽的,达7米左右;其它保存较好的城堡顶部宽度一般在4米左右。顶部宽度小于这个数值的多为破坏导致。
墙垣的高度 墙垣的高度有内高与外高。墙垣保存较好的城堡,如清水营堡城垣高度达12米。三山堡墙体高度内外均为10米左右,当为墙垣的原始高度。其它保存较好的城堡外部高度值也多在8~10米。个别城堡,如柏林堡,墙垣保存也较好,但墙垣的外部高度仅6米左右,这与墙垣外部的坍塌有关。
图二 黄甫川堡全景
图三 孤山堡东南角楼遗址
图四 波罗堡西墙南段
各城堡墙垣上均发现马面遗迹,保存较好的马面共116座。但是马面在墙体上的分布情况并不一致。目前发现的城垣墙体马面绝大多数设置于墙体的外侧,但是调查中发现了两例设于墙体内侧的马面,分别位于响水堡的南墙及新城堡南城的西墙。推测这种马面的功用与传统的外马面有所不同,这主要用于观察城墙内侧的情况。马面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立面上多呈上小下大的梯形,总体上是附加于墙体外侧的一个台体结构。
以马面的平面形状可分为长方形马面、方形马面两种类型。
长方形马面 又可分为两型。
A型:台体底部突出长度小于马面与墙体平行部分长度,平面上为一个长方形台体贴附于墙体。发现的大多数马面属于这一类型。
B型:台体底部突出长度大于马面与墙体平行部分长度,平面上为一个长方形台体垂交于墙体。
方形马面 此类马面发现较少,仅见于常乐堡西墙3号、保宁堡东墙4号、怀远堡北墙1号、永济堡东墙6号马面、砖井堡南墙8号马面以及新兴堡东墙2、3号马面等。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了一类附属于墙垣的建筑遗迹,主要发现于清水营堡西墙、新城堡城北墙、宁塞堡西墙、安边堡北墙、砖井堡北墙;以上这些敌台上多已无建筑遗存,只在新城堡敌台上发现有建筑残迹,证明当时其上应有建筑。柏林堡的南墙发现一座完整的敌楼建筑,为民国年间重修的。其它城堡没有发现其上部的建筑遗迹,台体形制与马面类似;但是这类建筑每座城堡只出现一个,而且规模远大于一般马面,显然属于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我们定名为敌台。柏林堡发现了其上有敌楼建筑,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楼铺建筑。
在所有的敌台中,新城堡北墙上的最大,这与新城堡作为靖边营城的地位有一定的关系;其次是安边堡、砖井堡敌台;柳树涧的最小;但即便如此,这些敌台的规格也远大于同一城堡中的其它马面。
这些敌台一般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均为上小下大的台体建筑。大多数为单层台体建筑;安边堡、把都河堡台体分为上下两层,与其它台体结构稍有不同。从这些敌台设置的位置看,绝大多数位于城堡北墙或西墙中部。
设置于北墙或西墙居中的位置,应是这种敌台的主要特点。从这些敌台设置的特点看,其功用应该有以下几种:
图五 龙州堡全景
图六 宁塞堡全景
1.防御 这种敌台与马面的形制一致,并且突出墙体很多,在城垣的防御中可以起到马面的作用;在实际的设置中,修筑者也考虑到了其马面功用,如新城堡北墙这种敌台两侧还各有一般马面一座,三者在防御时可以配合使用。
2.楼铺的承载体 从新城堡敌台上发现有建筑遗迹看,这种敌台上部原建有楼铺。从新城堡残存的迹象看,这种敌台上的建筑规模宏大,应该不是一般的楼铺建筑。
3.威仪 这种敌台规格较大,最大的新城堡北墙敌台突出墙体30米,远大于一般的马面,给人以气势雄伟的印象。尤其是这种敌台位于要冲的北墙或西墙,对西、北方向而来的蒙古部族的进攻可以起到威摄作用。
目前除了保存较差的鱼河、镇川堡、定边营、盐场堡、饶阳水堡等城堡外,各城堡均发现有角楼建筑。由于上部建筑基本已不存在,目前只是保存有附属于城堡墙垣夯土的台体建筑,部分存有墙外的包砖包石。
角楼台体平面上分为近方形和长方形两类。
近方形 大多数城堡的角楼属于此类型。典型的如保存较好的镇羌堡东北角楼。
长方形 典型的有柏林堡的东北角楼,其它威武堡、清坪堡、龙州堡、镇靖堡等也多属此类型。
角楼与墙垣、马面等建筑方式基本相同,也为夯土建筑,台体的外部包石包砖;在建筑结构上角楼也可分为基础、台体、上部建筑三个部分。
大多数城堡目前仍残存有城门设施,且多为瓮城结构,这与文献记载基本一致。本次调查发现保存较好的有52座。
各城堡发现的瓮城平面上大致有两种形制:矩形和半圆形。大多数城门瓮城属于矩形结构,极个别城堡瓮城为半圆形结构。
图七 三山堡平面图
矩形瓮城 又可分为长方形、近方形。大多数瓮城为长方形,但是二者间并没有明显的形制区别。城堡的正门通常与瓮城的城门不在一条直线上,多开在长方形瓮城与城堡城垣对交的某一垣墙上,保存较好的有孤山堡北门等。
新兴堡东门也与其它城堡瓮城结构稍有不同,具有内外两重瓮城结构。其中主瓮城平面呈长方形,拐角处稍圆。
半圆形瓮城 因其形半圆,故又称月城,典形的为榆林卫城南门瓮城。瓮城城墙上部外侧设有垛口,内侧有女墙,外部包砖。内城门开在南墙上,外城门开在瓮城西墙。
城门是城堡防御的关键部位,因而城门设置首要的考虑就是如何有效抵御、化解敌人的进攻。城门位置的设置体现了城堡修筑者这方面的意图;由普通城门发展为瓮城结构也主要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城门还是城堡内外交通的场所,这一点也必须纳入考虑之中;另外瓮城的设置需要一定的空间,自然环境的许可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不同自然环境中的城堡设置城门的原则不尽相同。除东路的孤山堡、西路的新安边堡位于山卯上部的墙垣设有瓮城外,其它城堡在这个部门一般不设城门,此类城堡一般面向河谷设有城门。位于风沙滩区的西路城堡基本上不在北墙设立城门,这应该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再者这些城堡北墙正中设置了大型敌台,也没有设置城门的位置。河谷型的神木营、高家堡平面形制为方形和长方形,在城垣的四边各设一门。榆林卫城面积较大,所依驼山也并不险要,城垣的四边也各设一门。位于山塬上的镇羌、双山、柏林、龙州等堡,总体上城垣的东西均设有城门,只有镇羌堡的仍设有北门。
瓮城城门多不与城堡正门的方向一致,目前只发现新安边堡北门瓮城城门对开。综合考察陕北明长城城堡,瓮城城门与主城门的方向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瓮城城门位于主城门的右前方;瓮城城门位于主城门的左前方;瓮城城门与主城门对开。
在地质结构上陕北明长城大部分区域座落在华北陆块的西部鄂尔多斯古陆核上。在地形上该区域属于黄土高原的北部边缘,因而地貌上既有黄土高原的特征又有荒漠地貌特征。地形地貌对城堡的选址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陕北延绥镇明长城营堡多位于河流及其支流的附近,这些河流均属黄河水系。在气候上陕北明长城城堡所处区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动物资源与气候条件有大的关系。这些自然也影响到明代以来城堡的选址、营建、生活等。
就目前调查发现的明长城城堡所处的小区域地理环境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据山临水型
目前发现大多数营堡处于这种地理环境之中,共有23座。城堡前的川道一般为蒙古军队南下的主要通道;城堡从川道延伸到山顶上,地势居高临下,高程变化较大。城堡的形状一般因地势而有所变化,大多数城堡上小下大,呈簸箕型;也有部分城堡呈长方形或长圆形。典型的有大柏油堡、黄甫川堡、清水营堡、木瓜园堡、新安边堡、神木旧城等。
2.土塬型
这些城堡多建在比山梁大的塬上,城堡周围由多条川道环绕或半环绕。此类城堡有6座,一般为方形,双山堡为长条形,龙州堡为平行四边形。
3.河谷型
此类城堡一般建在河谷地带,地势平坦。目前发现5座此类城堡。城堡的形状多为规则的方形、长方形。典型的有高家堡、神木县城等。
4.荒漠滩地型
城堡所处位置是黄土高原与沙漠草滩的过渡地带,主要地貌为沙丘、碱滩和草滩。 目前位于此类区域的城堡有7座。城堡的形状多为规则的方形、长方形。典型的有定边营城、砖井堡、安边堡、盐场堡等。
5.周山环绕型
目前只发现三山堡1座城堡属于此型,位于群山环绕的一处山间开阔平原地带,周遭之山坡度不大,城堡的形状为规则的方形。
6.占据山头型
目前只发现石涝池堡1座。地城堡占据整个山头,城堡平面也因地势而为圆形,在城堡的前面设有一座障城。
陕北明长城城堡的平面格局一方面与城堡的平面形制有关,另一方面也有自己独立的发展特点。陕北明长城城堡不规则形的城堡有椭圆、近圆形,如孤山堡、石涝池堡;簸箕形,如黄甫川堡、木瓜堡、新安边堡、神木东山旧城等。从目前调查的陕北明长城城堡的平面形制看,主要有规则的方形或长方形与不规则形两大类。
1.规则平面城堡
平面形制规则的城堡主要位于开阔地带。城堡所处区域相对平坦,地势的落差较小,这是此类城堡选址的突出特点。高家堡、神木营所处的河流的河床地带,为河流形成的小型冲积平原;选址于风沙草滩区的定边、砖井、安边等诸堡均位于地势较小落差的地带;三山堡位于周山环绕的一处山间盆地,地势几乎没有落差。这些城堡平面总体都为规则的方形或长方形,但是城堡的个体之间还是稍有差别,大致可分为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还有一个特殊的城堡,在方形平面的基础上有一个角折曲。
方形 大致呈方形,四面城垣比较规整,相邻两城垣间夹角在90度左右,四边城垣长度大致相等。此形城堡有神木营、定边营、三山堡等。
长方形 平面呈长方形。此形城堡有高家堡、安边堡、保宁堡、安边营、砖井堡、镇羌堡等。
平行四边形 只发现龙州堡为这种特殊平面形状,该城虽建制规整,城垣周长约1300米。但东西向远大于南北向,而且各城垣间的夹角不一致,平面类平行四边形。
特殊的方形 镇羌堡比较特殊,平面呈长方形,但是城堡的东北角向内缩回,是受到城形的限制的结果。
2.不规则形平面城堡
此类城堡之所以采用不规则形平面形制,主要原因是受到环境制约,平面形状随地形的变化而变化。此类城堡所选择的环境不外两类,一是据山临水,二是占据山头,这两类环境的具体地貌情况均对城堡的平面形状有着制约作用。综合比较这些城堡,大致有长条形、长圆形、圆形、簸箕形四类,以下分别予以描述。
长条形 如清水营、双山堡、大柏油堡、清坪堡、把都河堡、镇靖堡。典型的如清水堡,该堡平面长条状,中部还有折曲,形似刀把,周长1974米,面积约14.72万平方米。
长圆形 如孤山堡、柳树涧堡等。孤山堡,城平面呈不规则长圆形,南北宽,东西窄,周长约152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
圆形 石涝池堡,城垣依山顶的自然地形呈不规则圆形,周长440米,面积1.1万平方米。是所有城堡中比类特殊的一类形态。
簸箕形 如黄甫川堡、木瓜园堡、新民旧堡、东山旧城、宁塞堡、永济堡、新安边、柳树涧堡等。采用该形制的城堡一般位于山卯的一面山坡,山坡下即为河水。典型城堡为黄甫川堡,永济堡、宁塞堡位于山卯上的部分角楼、马面组合与黄甫川堡完全一致。但是新安边、新民旧堡却在这个部位设有瓮城。
不规则形 典型的有新城堡、永兴堡、新兴堡。这些城堡平面没有固定的形状,主要受地形影响,城垣的形状随山势而走,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形制。如新城堡城址首先受到河流的走向限制,山梁的走势又决定了城垣的走向,再加上城堡多次扩建,导致城堡的平面形状成为这种不规则形。再如城垣保存较好的新兴堡,座落在一处山塬上,南侧西侧均为大型冲沟,地形非常险要,北面东面为小型冲沟,城堡的选址看重的就是其地形的优势,因而城垣的走势也就随冲沟的边缘而设,在西南角形成弧形的一段,整个城堡的平面近似三角形。
陕北明长城城堡在明代城市建筑体系中处于最基层,其建筑格局具有古代城市建筑最基本特点;另外,长城城堡作为军事据点,城堡内设置有与军事相关的设施,同时还需满足军队与居民的生活基本要求。陕北明长城城堡格局形式主要有以下类型。
第一类 有一条或两条主要街道。此类城堡最典型的就是榆林卫城,其它的如黄甫川堡、波罗堡、大柏油堡等。榆林卫城有两条主要大街自北向南平行分布,分别被称为大街和二街,大街为主要街道,居于城内偏东部,南端起于南门瓮城,一直向北延伸到北门;二街居于偏西部。在大街上从明成化八年(1472年)起,至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从南大街至北大街先后建有六处楼阁:文昌阁、万佛楼、星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形成“六楼骑街”的街景。与南北向大街、二街垂直的是东西向的小巷,分别被大街和二街分成上、中、下巷。榆林镇内的衙署、兵营、公共建筑、民居分布于街巷中。黄甫川堡现存主要建筑位于山下,现存一条主要街道,南北向设置,分别通向南北城门,另外在靠近东墙处还有一条次要的南北向街道,作来主街的辅助。主街上设有过街的钟鼓楼,在两条街道之间为居民区和公共建筑区,通过小巷与主要街道相能,在巷道与主街交汇处原来还设有牌楼,现仍存有迹象。
第二类 十字街道式格局。大多数平面呈长方形、方形的城堡均采用此种街道布局模式。这些城堡所处的地势也多为平坦之地,从地形提供了规划上的优势。此种布局方式典型的城堡有镇羌堡、神木营、高家堡、建安堡、怀远堡、定边营城、安边堡、砖井堡等。此类城堡一般在城中心有一座标志性建筑,以此建筑作为十字形布局街道的中心点,这些街道也相应地分别被命名为东、西、南、北大街。最典型的是神木营的布局。
第三类 棋盘式格局。如镇靖堡的街道布局形式。该堡目前发现两座中心楼性质的建筑,其中“师义圣楼”较早,应该是明代建筑,“中山台”建筑较晚,主要街道有多条,形如早期的里坊布局,这两座中心楼就位于街道的节点部位。
明代中后期陕北地区形成并确立了以长城边墙为主体的防御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时期侧重点不同,陕北以边墙为主体的防御体系对明代长城防线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和示范作用。从历史进程看,明代陕北以边墙为主的防御体系最终确立经历了卫所防御、城堡防御、长城防御三个阶段,在三个阶段中,城堡所起的作用各有不同,以下分论之。
1.卫所防御时期
明初各边主要用关隘、烽燧连线,防御蒙古军队。这是明初都司卫所体制下,抵制蒙古部族进攻的主要防御方式。陕北地区并不是明代初期对蒙古出击和防御的重点,所以陕北地区在明初防御相当薄弱,陕北所属区域仅分设有延安、绥德两卫所,与当地的三州、十六县交错管理;这一初期军政体系,与辽东、大同等地比较,陕北布防较为轻弱。
2.营堡防御时期
永乐时期,宣府镇大力推行营堡防御,此后北边各地也逐步进入以营堡为主的防御阶段。《延绥镇志·卷一·建置沿革考》指出“特敕都督王祯镇守延绥等处。始建议筑榆林城,及沿边呰堡、墩台,控制之,遂为重地。”随着延绥镇的成立,正统年间到成化七年前,陕北地区修筑或沿用了二十余座城堡,有效地抵御了河套地区的蒙古部落进攻。
3.边墙——城堡防御时期
成化七年后,随着余子俊在陕北地区大规模地修筑边墙,到成化年间,设立了沿边大部分城堡,完善了边墙与城堡的统属关系,延绥镇进入了边墙——营堡防御时期。随着边墙的修筑,还调整了部分营堡的位置,与新修城堡、边墙成为统一的防御体系。这一体系逐步完善,一直沿用到明代后期。这一防御体系不仅包括建筑层面的大边、二边、墩台、壕堑、城堡、关隘、官道等设施,还包括军政架构、后勤保障、信息传递等制度层面内容。
本次明长城城堡调查,厘清了陕北明长城城堡的遗存的数量,对其保存状况、遗迹结构等也做了深入调查,取得了自然、人文环境的变迁以及历史沿革、历史作用等第一手资料,这使得我们的工作不局限于调查层面,而进入到研究的层面。
我们现在看到的明长城城堡是一组静态的历史遗存,包括城垣及其附属建筑、公共建筑、宗教建筑、民用建筑等;但是明长城城堡的修建、使用、增修到废弃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城堡建筑物质层面的兴衰,也有军事制度、军政政策等的变化,也有宗教信仰、地域文化等精神层面的变迁。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希望有识之士能根据调查取得更多的成果。
[1]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袁占钊.陕北长城沿线明代古城堡考[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3]霍世春.榆林明长城上各城堡的历史变迁[C]//榆林长城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4]李大海.明清时期陕北宁塞营堡城址考辨[C]//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区历史地理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5]张玉坤,李哲.龙翔凤翥——榆林地区明长城军事堡寨研究[J].华中建筑(第23卷),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