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山海关老龙头的文化内涵

2018-01-16 00:46申子嫣周小儒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明长城文化内涵设计

申子嫣+周小儒

摘 要:山海关老龙头坐落于河北省山海关城南4公里的渤海之滨,是明长城的东部入海处,向东接水上长城九门口。明朝时的长城横跨崇山峻岭,入海石城宛如一条巨龙潜入渤海,弄涛舞浪,因而名“老龙头”。作为万里长城中唯一集山、海、关、城于一处的绝佳之处,百年来,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在此处留下了珍贵的文学墨宝。在六百余年的变迁中,为我们书写了一部历尽沧桑的历史,在历史文化、建筑美学、精神文化等方面都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明长城;老龙头;设计;文化内涵

山海关建于明洪武年间,在我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 ,它位于秦皇岛市区东部十五公里处的燕山脚下, 好似渤海之滨的长城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百年来守卫在万里长城的最东端,是一座防御体系完整的城关,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山海关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与“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中外。多年来,山海关以宜人的气候,旖旎的景色和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吸引着八方来客。

一、山海关老龙头的历史文化内涵

老龙头位于山海关城南四公里的渤海之滨,是明长城东部重要地段的入海处,因其建筑修建于海内,入海石城犹如龙首探入大海,惊涛拍浪,故得名“老龙头”。老龙头依山面海,风景秀丽。相传三国时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说的便是这附近。唐太宗也在一千多年前来到这里,并留下“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的诗句。

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为了防御女真族和蒙古族对边境的抢掠和骚扰,大将军徐达奉命修筑长城,老龙头应运而生。1579年,民族英雄戚继光又修建了入海石城。这座海中高墙,北接靖卤一号敌台,构成封锁海面的制高点,海浪敲打高墙卷起千层浪,组成雄奇险峻的海上城堡。在明代修建初期,主要用于军事防御,由入海石城、靖卤台、南海口关、澄海楼、宁海城及滨海七城组成,构成了万里长城中唯一一处集山、海、关、城于一体的海陆军事防御体系。天开海岳,波澜壮阔的美景成为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观海览胜的绝佳圣地,同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词墨宝。

到了清代,长城内外得到了统一,军事防御功能被减弱,康熙、雍正、乾隆、 嘉庆、道光等帝王回盛京(今沈阳)祭祖或到长白山祭山等重大活动时,每次路经山海关必到老龙头,观海赋诗。康熙皇帝曾在此留下了“波涛滚滚乾坤大,星宿煌煌日月光”的诗篇,雍正皇帝也留下了“浪起思鲲在,云飞羡鹤踪”的名句。乾隆皇帝曾亲自为澄海楼题写了“雄襟万里”的匾额,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登上澄海楼,只见天容海色、波明万顷的美景,曾四次在澄海楼与大臣聊句,可见老龙头景色之美。

可惜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列强分兵入侵山海关,老龙头古建筑惨遭破坏。新中国诞生后,在邓小平同志“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伟大号召下,在秦皇岛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进行了修复,老龙头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再次展现出往日的雄姿和壮丽之美。

二、山海关老龙头的建筑文化内涵

老龙头依山傍水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它集山、海、关、城于一处的美景。现在所见的澄海楼于1985年进行修复,楼体建筑运用两层大木结构、重檐九脊歇山瓦顶,颇具当年磅礴的气势。

(一)“幻仍看海市,壮拟挽天河”——海之美

老龙头是万里长城东端的起点,独立于波涛汹涌的海中,不同于别处的海景。登上老龙头的澄海楼,千层海浪涌向入海石城,激起飞涛如雪。眺望远方,海天一色的壮丽美景使人心曠神怡,豪情满怀。尽管有时海面上波涛汹涌,浊浪排空,岸上草木摇晃,风声不断,但登上澄海楼观海的人却浑然不知,静寂不觉,这便是著名的“海亭风静”的胜景。在澄海楼前有一块古碑,高2.65米,宽0.7米,上面题写着四个浑厚古朴、遒劲苍郁的大字“天开海岳”,这四个字将老龙头天高海阔、重山耸立的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澄海楼下层内部的匾额为乾隆八年的御书匾额“元气混茫”,并有一副楹联“日曜月华从太始,天容海色本澄清”。

蜿蜒曲折的万里长城安然盘卧于崇山峻岭之间,人们习惯了它在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里,却忘了在明长城的起点还有这样一处观海的绝佳去处。夜深风静之时,澄海楼面对的大海,海面上会泛起光芒,璀璨夺目,令人陶醉。据说这是因为在老龙头一带盛产海蚌,众多海蚌打开时会露出腹中璀璨的珍珠,因此出现了犹如灯市一般五彩纷呈的美景。

不仅如此,乾隆皇帝曾多次登上澄海楼提诗称赞海水之大,并留下“我有一勺水,泻为东沧溟,无今亦无古,不减亦不盈”的诗句。清朝词人纳兰性德途经此处看到这样的海景,心中不免思绪万千,写下了“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的名句,被评论大家王国维评为“千古壮观”。

(二)“幽蓟东来第一关,襟连沧海枕青山”——山之美

登上澄海楼,不仅能够欣赏到波澜壮阔、一望无际的海景,回头望去,还可以欣赏到连绵不绝的山峰。明太祖朱元璋来到这里看到山海相连的壮阔美景不禁感慨,留下“幽蓟东来第一关,襟连沧海枕青山。长城远岫分高下,明月寒潮共往还”的诗句。连绵不绝的山峰如同一块巨大的背景幕墙,映衬着老龙头壮丽的景色,四时转换,山峦按照时令变换着色彩,也使得老龙头在它的衬托下不断地变换景致,仿佛它虽然在这里安然伫立了上百年,但依旧散发着新的活力。

(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关之美

林徽因说:“一种好的建筑必含有以下三点:实用;坚固;美观。”[1]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寺院、皇陵、园林、长廊、佛塔都有其相应的实用价值和建筑美感。时至今日,万里长城渐渐失去了它起初保卫国家、抵御外敌的作用,但在建造之初,它的重要作用不容小觑。山海关素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顾名思义,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地,是长城的重要关卡。

中国建筑的屋顶大多为曲线型,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充分运用了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形式多样的飞檐。澄海楼的屋顶为重檐九脊歇山瓦顶,其建筑美感在于它自然的曲线形态,增加了建筑本身的动感。除了建筑美感之外,飞檐的出现也解决了光线和溅水等实际问题[2]。中国建筑的配色十分严谨,檐下的部分因其受不到光线的照射,因此常为青、蓝、绿等冷色系,下方的建筑主体为丹赤,沉稳庄重的灰色城墙与丹赤色的城楼颜色形成鲜明的对比,有着极强的艺术效果[3]。endprint

不管游客位于老龙头的哪一处,都可以欣赏到赏心悦目的美景,而时令不同,又会产生不一样的景致。春夏时节,人们纷纷来到这里感受阵阵海风带来的温暖和闲适,秋冬之时,近处的海面上会结上一层薄冰,眺望远处,海水拍打着冰面形成白色的浪花,一场雪落下来,又将老龙头增添了几分安然与静谧,它像一个守望者一般,百年来,沉默地守候着这片海域和这里的人民。

三、山海关老龙头的精神文化内涵

山海关老龙头作为明长城的起点,汇集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依海而建的方式也颇具设计美感。可惜的是,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列强分兵入侵山海关,老龙头古建筑惨遭破坏。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进行了修复工作,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在颜色、造型、结构等方面进行了修复,在专家、设计师、工人、平常百姓的共同努力下尽量还原建立初期时的辉煌气势。

山海关老龙头不仅是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咽喉要地,同时也是中国建筑领域一处难得的佳作,更是秦皇岛人民共同的家乡记忆。遥想百年前,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将它修建于大海之上,形成了这样天开海岳、蜿蜒险峻、气势磅礴的壮美景象。作为一名秦皇岛人,我不会忘记八国联军入侵山海关,破坏建筑文物的历史,更不会忘记后人励志修复,使它重新焕发往日雄姿的壮语。历史不会被遗忘,海风阵阵,传向耳畔的是一代又一代的秦皇岛人对老龙头的美好祝愿。

四、結语

万里长城堪称中国历史上集军事防御、建筑艺术与大自然为一体的人工建筑,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4]。山海关老龙头作为万里长城中的一处集关、山、海、城于一处的观景胜地,对研究中国古代长城建筑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建筑的整体布局和建筑的局部特点都蕴含了极强的美学意蕴,值得我们反复体会和借鉴,从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古代建筑独特的艺术美感和艺术感染力,将其运用到今天建筑的设计中,让中国建筑的美学价值得以弘扬,展现出独特的中国美。

参考文献:

[1]梁从诫.林徽因·文集[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戴孝军.模糊美、曲线美、和谐美——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美[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31):132-134.

[4]屈琳.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与视觉艺术表现特征[J].西北大学学报,2013,(02).endprint

猜你喜欢
明长城文化内涵设计
放眼明长城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天津市明长城防御体系研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