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森
摘 要:根据现有资料调查显示,天津市明长城并不算长,但其防御系统却十分完善。从科学得出的天津市明长城建筑的分布、构成以及体量上来看,天津市明长城的防御体系可以作为明长城防御系统建设中一个具体详实的代表。文章通过对天津明长城现有的资料、参考文献、实际考察等调查分析为基础,透物见人,为更多结论提供参考依据。经过深入地对明长城结构以及历史资料的研究,具体将防御系统划分为六个部分,包括侦查预警、前线防卫、前线指挥系统、信息传递系统、增援策应和后勤保障。并通过研究,分析出明代以防守为主、防攻兼备的完整防御系统操作概念和模式。
关键词:天津;明长城;防御系统
天津市明长城位于天津市蓟县北部山区,据相关资料可知,天津市明长城地跨区域辽阔,分别与河北遵化明长城和北京平谷明长城相连接。在文献中也早有关于天津市明长城的考察信息记录,它共有上百处残骸痕迹,包括关城、烽火台、寨堡、火池、烟灶、水井、水窖等。本文以更多的历史考察资料及现场的调查经历为支撑,证实天津市明长城防御系统的完整功能构成。
1 侦查防御系统
古代明长城防御系统的修筑目标中最首要的就是侦查预警,那些烽火台的建设就是起到了此类作用,有些烽火台甚至建立在非长城内的地方。如此多的烽火台有利于在敌人接近长城之前就及早地发现敌情和掌握敌情的基本情况。古代起到侦查作用的不仅有明哨,还有部分是暗哨。这些明哨和暗哨正是侦查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明代长城防御系统的前线系统的组成部分。明哨相当于侦察兵潜伏在敌营附近,暗哨就相于我们所了解的哨兵,站岗察看。前面提到的烽火台哨兵实则也是这种暗哨,这些站岗的人员是定期轮换的。
明哨、暗哨作为明代长城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巡查或深入敌营的责任,他们的职位意味着拥有很高的风险以及很高的投入,同时他们也备受统治者的重视,无论是权利还是统治者所授予的待遇都是非常不错的。在考察过程中可以发现,天津市的大部分烽火台都是在长城之外的,而且多半建在地势较为高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增加侦查士兵的视线区域,或者是建在半山和山顶上,又或者是山谷旁。
2 前线防卫
长城墙体是防御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建造天津市明长城的墙体时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作为支持,其中人力投入也最大,所用的时间也最长。墙体的材质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石头材质的,一类是砖头材质的。石头材质的墙体大都是用块状的石头相互堆砌、堆垒而成的,一般是方形的,又或者是长方形和菱形的,从墙体内外看均由坚固的石块垒砌而成,在防御过程中的安全性就更高了。经过对天津市明长城的现有环境资源考察,可以发现马道也是用片状的石片铺成的整齐行道,整齐及完整程度确实不多见。墙外还有一条用石头砌成的排水道。据资料记载,天津市明长城城内墙体共长40多千米,长城建筑高耸,连接许多地势高地,在战争技术防御上和战略反击上墙体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墙体主线关隘的设置加强了对进出入人员的控制,是防御的第一道线,在战争防御上也能拖延时间、延缓伤害,在长城墙体外侧防御系统上也起到保险作用。通过观察,长城主线关隘有跟敌台相近的,有构建在内侧封锁人口进出的,有立足陡峭之地的,可见地理位置在选择上极其重要。天津市明长城的建筑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人身安全。
3 信息传递
根据记载古代天津市明长城的传递方式主要是两种:一种是沿用汉代的方式采用烽燧,即白天放烟为信号,晚上放火为信号。为配合信息传递,还专门用石块在墙体上或者敌台的下部建有方形的5寸(16.67厘米)左右的火池和烟灶。另外一种是在城内每隔3米设置一个炮台。历史记载明朝时期甚至采用两种结合使用的方法来传递敌人的数量,两种方法的结合减少了天气因素的影响,也加强了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可以说,正是这种信息传递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才使得中央政令信息上传下达更加快速,决策信息的交换更加流畅,战事消息的传递更加快速有效,从而较为有效地维护了领土的统一和人民的安全。
4 前线指挥系统
明朝不论是在内政还是外政的促使下,统治者都不得不重视沿线防务的治理,对天津市明长城的防御系统进行加强。而当时历经了洪武、永乐和嘉靖朝的发展,天津市明长城已然拥有了一套日益完善的防御系统和成熟的军事指挥系统。文官、武官在长城边线共同治理工作,修理城池,操练兵马,协调四方,充分发挥了各自的能力,为军事指挥系统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人才基础。同时也起到了对领导者相互牵制的作用,提高了决策的正确性,也减少了皇城之内的后顾之忧。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在军事指挥系统的设置上,天津各路都设置了参将、副总兵统辖等岗位,每一路还会设置传烽委官一名,或设伏防守,或护守本路,又或应援他镇等,他们的称谓和职责都不尽相同,职能各有侧重,相互协作。除了这些之外,游击将军的岗位也是十分重要的,他负责领导机动部队,对天津市明长城的增援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官职的组成,让各尽其责和精诚合作的指挥系统更好、更有效地运作起来。
5 增援策应
一旦在一处出现敌情,为了能有其他地方的地方资源作为支援,天津市明长城在筑建上特意设置了沿线的七座寨堡。寨堡一般呈正方形,也有呈刀把形的,根据地形地势的不同由石块砌成。作为明长城的重要关隘和前沿阵地,每一座寨堡都相当于一道防线。战情发生时,可以根据情况的轻重缓急,在朝廷援兵到来之前及时地从还没有受到敌兵影响的地方调出可供支援的军事力量和资源供给,这就是为什么要营聚关内的原因。在各寨堡之间形成相互支持的关系,为应援之用,援守皆有度。寨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体现在是否扼制了关卡的命脉,也就是是否是必经之路。其中古强谷寨、蚕椽谷寨、车道谷寨、青山岭寨都显示出了坚固且相互依托、相互支援的防守格局,它们也是最佳增援策应的形式体现。
6 后勤保障
后勤作为战事的物质保障,在防御系统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物资供给来源、运输或者储备和监管等工作内容都是属于后勤保障系统中的重要内容,物资的供给来源支持着战线士兵消耗物资补给的及时性。它们包括军队自给,也就是自给自足的军队屯田,这是士兵物资补给的重要来源。或者是地方供给,即人民提供的粮税,这是戍边士兵粮食补给的主要来源渠道。不论是军队屯田还是人民提供的粮税,这两种来源渠道的物资都比较受季节气候的影响,稳定性不强,甚至可能影响战事的物资补给。相对于这两种情况,以盐易饷及中央调给会相对稳定。以盐易饷是指吸引商人为了盐引,自行筹集粮食然后自己运到所在地的方式,起到物资补给的作用。而中央调给也就是从京城的粮库中补给过来的。运输方法多以河运为主,粮食的管理方式是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地方只负责辖管,一般是巡抚或者镇守总兵负责催粮及管理。
综上所述,天津市明长城的防御系统防守反击皆是完善完整的体系运作,不论是从侦查预警还是从信号传递、防守、前线指挥、增援策应、后勤保障都体现了一个防御系统的完整性。可以得出结论,天津市明长城的防御系统是一种以防守为主、防攻兼备的完整防御系统操作概念和模式。
参考文献
[1]上官绪智,黄今言.汉代烽燧中的信息器具与烽火品约置用考论[J].社會科学辑刊,2004(05).
[2](明)戚继光撰,邱心田校释.练兵实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1.
[3]英宗睿皇帝实录[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