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惠明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积极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以情入文,以使学生获得深刻感悟,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要激情导入,创设情感氛围;探究文本,体验情感涟漪;课外拓展,升华情感世界。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情感因素;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6-0052-0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情感培养也越来越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优秀的道德品质。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分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而对学生的情感方面关注较少,不能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以情入文、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呢?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感氛围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与熏陶的第一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课堂导语的设计,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学生的学习做好铺垫。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最后的姿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谭老师舍己为人的精神,教师可设计这样的课堂导入:首先,借助多媒体播放汶川地震时的图片,然后,再以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些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板书课题),你们想知道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吗?他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姿势呢?就让我们一起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吧!”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情感很快被调动起来,进而投入到阅读教学之中。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对谭老师的形象品质会感悟得更加深刻。
在该教学案例中,教师根据课文特点首先展示了汶川大地震的图片,然后再以充满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到那个令人伤心难过的情境之中,创设了良好的情感氛围,促进了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与把握,有助于学生对谭老师的形象进行更好的解读。
二、探究文本,体验情感涟漪
语文教材精选了许多名家名篇,这些名家名篇凝聚著作家的心血,是他们情感与智慧的结晶,这些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资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以引起学生共鸣。例如,苏教版语文教材《爱如茉莉》主要讲述了母亲生病后父亲是怎样尽心照顾母亲以及母亲是如何体谅父亲的故事,赞扬了父母之间平凡的爱。故事真挚感人,令人回味无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爱有很多种,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为什么会单单选取这样一个事例来表现父母间的爱呢?请你找出文中让你感受深刻的地方,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大家进行分享。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文本的细节入手,对“父亲直奔医院,紧握的双手……”等句子深入感悟品味。学生们被父母之间互相关心的情感深深地感染了,陶醉了,荡起情感的涟漪,使阅读走向了深处。
在该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通过引领学生从对文本的探究入手,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答案。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父母之间那浓浓的爱,而且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处。
三、课外拓展,升华情感世界
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实现以情感人,仅靠课内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善于根据文本内容把学生的阅读由课内引向课外,以对文本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拓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更加深刻的作用。例如,苏教版语文教材《爱之链》主要讲述了乔依帮老妇人修车、老妇人主动帮助女店家的故事,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教师可这样进行引导: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各种艰难与坎坷,有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自己难以克服,在这种情形下,就更需要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与帮助,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你想对所有帮助过别人或者受到别人帮助的人们说些什么呢?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学生说自己把橡皮借给同桌,感到很快乐;有学生说,下雨了,高年级的哥哥打伞把自己送回家,自己很感激。如此教学,有效地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思想受到洗礼,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品质。
在该教学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将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情感得到升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想实现以情感人、以情入文的教学目标,教师就要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深刻感悟体验。唯有如此,才能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才能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君琳.如何使想象式的语用训练更有效[J].小学语文教学,2015(25).
[2]胡建同.用有效对话让阅读更精彩[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26).
[3]高洁.非智力因素之情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陕西教育,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