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泉
[摘 要]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那么,究竟如何做到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实践。
一、从生活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存在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节课时,课前布置学生到超市了解若干商品的价格标签。一上课就让学生汇报超市中各种商品的价格,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2.00元、10.50元、108.80元、3.45元、5.05元……汇报完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商品的标签为什么都是两位小数?(2)像2.00元、10.50元、108.80元……这些标价,如果把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是否发生变化?对第一个问题学生都能很快解答,而对第二个问题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说,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不影响商品的价格,如2.00元就是2元;有的说,这样不行,小数部分中间的“0”去掉,商品价格就发生变化了。如5.05元表示5元零5分,去掉小数部分的“0”就变成5元5角了……在争论中,我顺水推舟: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是否会发生变化,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就会知道正确的答案。这样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中引入课题,充分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使数学与自己“零距离”,学起来才亲切、不乏味。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而我们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多创设生活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走进课堂,使他们觉得我们所学生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提倡生活情境化,例如,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单元采用的情景图就是学生所熟知的“数铅笔”;第六单元“购物”呈现给学生的是文具商店货架;三年级“对称、平移和旋转”单元则出示了许多美丽的剪纸……,教学情景图的作用体现在数学知识生活化,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不知不觉中由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将参与欲望外化为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
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说,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本身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地理区域、认知限制以及学校具体教育资源的差异使得情景圖内容并不一定适用于每地、每校、每班。此时,就需要教师根据本地、本校、本班实际情况和学生认知水平对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作适当的调整,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新课程乘法教学中关于电影院座位的计算,由于学生进电影院次数有限(农村孩子则更少)。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学校实际,进行生活化教学。例如,算一算学校操场的面积、计算多媒体教室的座位,等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再如,相遇问题应用题教学,教师采用让学生登台表演,情景再现的方法,把抽象的相关的各种数学术语让学生迅速地理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高效率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快乐的、有积极意义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新知。
三、结合生活经验,体会数学的妙处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联系生活实际,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他们的重量,在交流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80克,面饼:70克,从而知道调料袋和包装袋重10克。食用盐包装袋上印着净含量:500克±10克等实际问题。又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中,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小插曲:你们知道我们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
这样利用“人体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学习“比例”,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探讨生活未知,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从混沌未知到认识简单的数字,从而开始数学的学习。这其中有许多他们不明白的数学知识,怎样和他们探讨生活中的未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逐步引导他们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是数学“生活化”目的之所在。“生活即教育”,在教学中,我注重提炼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和学生进行探讨。如:在教学“乘法估算”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此后,我让学生再估算:一行12人旅游,现在要买12瓶矿泉水,每瓶1元1角,请你帮忙算一算大约要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10元(10×10=100(角)钱,即大约要10元钱。)此时,有一个学生说:“10元钱买不回12瓶矿泉水,带20元钱才完全可以买回所要的水。”那么,应该怎样进行估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争执中,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总之,数学教学要教得轻松,学的主动,只有让学生从单一的书本、封闭的课堂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活动中、生活中学习,把无声的“数学文本”演绎成鲜活的“生活文本”。让数学回归生活,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使每一名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1]宋庆玲.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思考[J]. 学周刊,2016(30):132-133.
[2]和聪聪.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调查研究[D]. 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