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流行语的社会语言学解析

2018-07-07 18:50李亚
速读·中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流行语

摘 要:社会语言学自20世纪60年代社会语言学诞生,研究对象为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目前語言变异已经成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最主要的研究对象。以拉波夫为学派领袖的“变异学派”所开展的变异研究从语音变异研究逐步扩展到了对语法、语义等研究的诸多方面。流行语在语法、语义层面表现出显著的变化,同时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评价。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流行语;语言变异;社会评价

一、学术背景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自20世纪60年代社会语言学诞生,其研究不断深入。目前语言变异已经成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最主要的研究对象。以拉波夫为学派领袖的“变异学派”所开展的变异研究从开始时的语音变异研究逐步扩展到了对语法、语义、话语分析等研究的诸多方面。

语言变异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类的自然语言具有变异性,对语言变异的研究,也是对语言本质的研究。

《咬文嚼字》自2008年起,每年底都发布当年的“年度十大流行语”。本文以近五年的年度流行语为研究对象,从语法、语义的角度加以分析,并进一步从社会语言学的维度探求语言变异的原因。

二、语言变异的体现形式及规律

探求语言变异的体现形式,首先对近五年2012—2016年度流行语进行分类,其中一部分语料,包含语法和语义两个层面的变异。

(一)语法层面的变异现象

语法层面的变异现象在所选语料的体现在“附加”型结构、缩略型流行语中。

1.“附加”型结构

“微××”“剁手党”(××党)代表了一种近年来新出现的造词方式,即形成固定的格式来指代某一类人群或事物,相似的格式诸如:“××控”“××帝”等。

2.缩略型

缩略构词是一种常见的造词方法,根本上是由于语言遵循经济原则。

传统上,缩略词包含双音节和三音节两类。而三音节的缩略词全是名词。例如“亚运会”是“亚洲运动会”的缩略形式,“政史系”是“政治历史系”的缩略形式。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表1中,三音节的缩略词是形容词,如“高富帅”“高大上”。

“附加”型结构和缩略型反映了语法层面的变化。同样应用一条语法规则,形成的新词(语)也会具有新的特点。除此以外,这类流行语具有一个共同特点:词(语)义都体现出了一定的社会评价。

(二)语义层面的变异现象

语义层面的变异现象集中体现在旧词(语)新用型的流行语,占40%。具体可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旧词(语)的意义发生变化。

此类的例子有:洪荒之力、宝宝、土豪、奇葩、神器、光盘、套路、赞等。

从语义学的角度来观察,这些意义发生变化的词语主要是陪义发生了变化。陪义是义位的附属意义、附属语义特征、附属义值、补充义值,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之外的含义”。表达各种附属义是一切语言所固有的表达要素之一,是语言表情达意不可缺少的手段,能够提高、加强语言的表达功能。变化的类型有两类:

(1)语域陪义发生变化。语域一指语体,一指语言应用领域。诸如:正能量、光盘、倒逼、逆袭、奇葩、顶层设计、神器、洪荒之力、套路。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正能量”“光盘”“顶层设计”“逆袭”“奇葩”“套路”最初属于社会行业变体。语义变异后的结果是,适用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某一行业。

(2)情态陪义发生变化。情态陪义指的是情感、态度、评价这三种陪义的合称。它反映的是语言共同体的喜、怒、爱、憎、敬、褒、贬等伴随基义的主观信息。包括:土豪、神器、宝宝、洪荒之力、任性。例如,“宝宝”最初具有喜爱的情态陪义,流行语中,“宝宝”成为第一人称代词,反映出使用者期待获得别人喜爱的心理。

第二种,旧词(语)的形式逐渐固化。

经固化的形成的旧词(语)新用型流行语能够分为两类:第一种含义基本不变。此类包括女汉子、获得感、接地气。例如“女汉子”被认为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出现的称呼用语,其实在网络普及之前已有这种用法“这四条女汉子对严慰冰仅差开膛破肚的搜查,使她被侮辱得想哭,想喊,想骂人!”(《作家文摘》1993)。

第二种的含义,特别是附属义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中国式”在“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邓小平文选》)中具有正式、庄严、郑重的风格陪义,后经电视剧《中国式离婚》,衍伸出“中国式××”等说法。现在,媒体上出现大批以戏谑口吻议论国人或中国社会问题的“中国式××”,如“中国式接送孩子”“中国式插队”等等,于戏谑中表达自嘲与质疑,即“中国式”具有非正式、诙谐的风格陪义。

上述分析表明语言变化是语言动态系统逐渐演变的结果,人们不可能突然之间放弃旧的语法或语义系统而使用一个全新的系统。

三、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解读流行语

拉波夫坚持的语言变异研究以“有序变异”为理论基础。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证明了:语言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传递所指信息,也在于对语言的使用者具有社会标志作用。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在网络语言社区中使用的这些流行语具有群体效应,整体上打破了年龄、社会阶层的界限,主要是由于人们的从众、趋同心理,当使用新词(语)成为一件彰显自身与时俱进的事情,人们更乐于在网络这一相对虚拟的世界,使用新词新语,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这些词语的流行度。

参考文献

[1]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11.

[2]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9.

[3]孙金华.拉波夫的语言变化观[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54.

作者简介

李亚(1987—),女,汉族,河南安阳人,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在读硕士,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导师:晁保通副教授;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

猜你喜欢
社会语言学流行语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这些年我们听过的流行语
排行榜
让流行“流形”,让经典“永恒”
那些“刷屏”的2016流行语,你会用古文说吗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苹果品牌广告语翻译研究
多元文化语境中语言变体的社会语言学意义
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
英语语音国别变体的社会语言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