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的音乐探索

2018-07-07 02:38罗兆良
书摘 2018年3期
关键词:崔健民谣流行音乐

☉ 罗兆良

1976年10月,十年“文革”结束,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在“文革”对于民众精神意识的伤痕还未消除之时,“改革开放”的大门已经渐渐敞开。“文革”的阴霾未散和“改革开放”国策的实施,让70年代末的中国大陆,交织着既担忧又兴奋的复杂情绪,各种思潮激荡——天真的“理想主义”、激进的“自我批判”以及向西方学习的热情,都改变了以往集体式、假面式歌颂的文艺作品面貌。在逐渐宽松的政治环境下,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相继兴起,诗歌、电影、美术、舞蹈都开始从这片精神荒芜的土地上探索自己的发展方向,找寻民族振兴的可行之路。

经历过创痛的个体情感体验开始被关注,性灵抒情取代了政治宣传,人们自由吟唱的主体欲望日益得到释放。作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被禁锢多年的音乐,也终于渐渐散发出生机。反映到音乐风格上,即是抒情歌曲的复兴。在短短数年的时间,蛰伏、压抑许久的音乐家和歌唱家,创作出了一首首悠扬婉转的歌曲。这些歌曲虽然依旧有“民歌”的痕迹,但无论题材还是编曲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对于精神世界空白许久的民众来说就显得十分新鲜和动人,因而逐渐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和共鸣。

然而,当时政治路线还在摇摆当中,继而影响到官方对于艺术素质的判断。虽然这些抒情歌曲已在民众心中被奉为圭臬,但官方依旧习惯性地批评这种“轻柔曼妙的风格”,并称之为“靡靡之音”。大陆音乐,便在民众的热捧和官方的非议下,步入了80年代。

1980年对于大陆流行音乐来说是极具革命性的一年。1980年1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与《歌曲》编辑部,联合举办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活动,有接近二十五万人次参加评选,产生了著名的“十五首抒情歌曲”。“十五首抒情歌曲”讲究旋律的流畅,抒发了大众的真实情感,是对“文革”期间“高强硬响”音乐观念的颠覆。而由“十五首抒情歌曲”奠定的风格成为新时期歌曲创作的主要流派,并于80年代前期居统治地位。

“十五首抒情歌曲”评选活动宣传海报

上:苏小明个人专辑

下左:李谷一个人专辑

下右:“新星音乐会”现场实况唱片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十五首抒情歌曲”的评选被赋予了政治意义,它是大陆最早的“流行音乐排行榜”,也是大陆民众30年来第一次通过投票选出自己真正喜欢听的歌曲。“民意”史无前例地、顽强地从地底探出了自己的嫩芽。而在1980年9月23日、24日于北京首都体育馆举办的“新星音乐会”,则宣告大陆“流行音乐”的正式诞生。“流行音乐”终于获得官方肯定,正大光明地登上大陆现代音乐的舞台。

而“民谣”,伴随着大陆流行音乐的诞生,也悄悄地开出了自己的新芽。1978年,改革开放使海外家电产品大量涌入大陆,盒式录音机和与之相配的录音磁带迅速流行,港台和欧美流行音乐也因此传播开来。这其中,尤以十分符合80年代初期抒情审美的邓丽君的歌曲传唱度最高。与此同时,台湾民谣因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受到很多歌唱家的喜爱,他们因而开始大量进行翻唱。王洁实、谢莉斯便是因翻唱台湾民谣而广为民众熟知。

欧美民谣,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在中国大陆远没有台湾民谣流传广泛。但在一些大城市,也能累积一些群众基础,尤其在北京、上海两地,流行度最高。1979年,上海开始了涉外宾馆的乐队驻唱,以及举办流行音乐主题的音乐会。欧美民谣作为欧美流行音乐的一部分,开始进入申城市民的耳际。而北京作为文化中心,名牌高校众多,自然最流行的文化会先汇集于此。在这样良好的传播背景下,大陆第一批民谣歌手,首先涌现于这两座城市,这其中以成方圆和庄鲁迅为代表。

成方圆是大陆第一位自弹自唱的民谣歌手,也是第一位出版欧美民谣翻唱专辑的大陆歌手。而被誉为“游吟诗人”的庄鲁迅,凭着精湛的吉他弹奏技艺,自1980年在歌坛崭露头角,将真正的民谣气质由内而外地传递给民众。这两位民谣歌手均同时于1983年发行了各自的首张民谣专辑,二人都用英语原词翻唱欧美民谣,在当时可谓是非常先锋和前卫。

王洁实、谢莉斯专辑

相较于翻唱的台湾和欧美民谣,大陆原创民谣氛围要弱不少。此时期仅有作曲家谷建芬,创作了诸如《校园的早晨》《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作品。此外,带有童谣儿歌性质的音乐作品,如程琳清唱的《小螺号》《妈妈的吻》,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总体来说,大陆原创民谣作品还是比较少,题材较为单一,没有形成规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此时大陆流行音乐作品基本都由专业的作曲家创作,王洁实、谢莉斯、成方圆等演唱民谣作品的歌者,也都是音乐专业出身,这使得大陆音乐创作环境缺少对于民谣发展来说最为重要的“草根阶层”的参与,民谣创作土壤并不充分。此外1980年至1984年的流行音乐和歌曲创作领域,主要还是以抒情歌曲为主,客观上使民谣还未被民众完全重视。

成方圆的第一张个人专辑

“让世界充满爱”百名歌星现场实况唱片

大陆流行音乐发展进入80年代后半段又有了新的变化。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在国家体制上合法性的确立,以大众传媒为推动力的通俗流行文化受到人们的青睐,文化格局也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中有意识地与政治保持距离,走向多元共生的局面。

1986年是继1980年之后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年份。经过数年来港台音乐的冲击、输入,大陆音像市场初步建成。1986年是世界和平年,受1985年港台“明天会更好”大型演唱会的启发,大陆的音乐工作者也开始计划筹办首届“百名歌星演唱会”。1986年5月9日,题为“让世界充满爱”的大型流行音乐演唱会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办获得巨大成功。“让世界充满爱”演唱会的推出,标志着内地流行音乐创作群的形成。大陆流行音乐创作领域不再限于老一辈作曲家,新兴的年轻一代音乐工作者和歌手开始迅速崛起。

崔健

正是在“让世界充满爱”演唱会上,崔健站上舞台,吼出苍凉又深刻的《一无所有》,像为观众注入了一股振奋人心的清醒剂。歌里迷茫反抗、无由追问和站在大地上呐喊的疼痛感,瞬间击中了年轻人的心灵。关注内心、回望历史、审视现实的激进态度和原创精神开始冲击现代人对于音乐的理解。摇滚这种音乐风格也在历经数年地下独立时期,历经七合板乐队和不倒翁乐队时期的发展之后,第一次展现在公众的面前并迅速扩张自己的影响力。崔健的此次演唱也宣告了大陆摇滚真正意义上的开始。

1988年发行的西北风音乐合集《陕北1988》

罗大佑80年代发行的个人专辑

大陆摇滚的崛起一举改变了流行音乐的格局,抒情歌曲因无法承载60年代这批年轻人内心对于社会负有强烈的责任感而渐渐乏力。60年代生人,自80年代后半段起成为社会的主力军,亲历动荡与不安的生命体验让他们对外部世界怀有强烈的激进态度。而摇滚最能符合这种叛逆的姿态,因此大陆摇滚风光一时无两,并直接导致流行音乐从抒情歌曲朝“城市民歌”回归,最终于1988年刮起引人注目的“西北风”音乐风潮。

与此同时,罗大佑的“民谣摇滚”在台湾掀起一阵风暴之后,也迅速传入大陆。崔健彷徨呐喊和罗大佑深刻批判的作品,在大陆民谣尚未有大量原创作品问世时,已经成了青年人草坪聚会的必唱曲目。被其深深陶醉的青年人心中开始有梦想,愿像崔健和罗大佑那样,弹起吉他唱自己的歌。这导致草根阶层的民间民谣环境逐渐形成,尤其对大学生的影响最为深刻。那个时候周末“串校园”,学生聚在草坪搞小型音乐会都是司空见惯的事。因为当时许多年轻人都弹着“红棉”牌的吉他,因而这个大陆民谣酝酿爆发的时期被称为“红棉时代”。

红棉吉他60年限量版

虽然大陆民谣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在80年代全面爆发,但“红棉时代”在各大高校大学生创作和演唱民谣时期的繁盛,以及体制内的一些音乐人,面对市场经济下城市发展巨变而凝结出迷茫的都市感,都为90年代大陆校园民谣、城市民谣的兴起以及繁荣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猜你喜欢
崔健民谣流行音乐
唱片、广播——西物东渐与中国都市流行音乐的诞生
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 这个大地,我过来了
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视域下的中国流行音乐思考
书评|《流行音乐与文化关键词》:为流行音乐研究树范本
三十年后,死不回头
我爱校园新民谣
浅谈小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兴趣
我爱校园新民谣
城市民谣(组诗)
他,崔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