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疗法联合西药治疗周围性面瘫45例

2018-07-06 08:04张留勋侯爱云
中医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面神经面瘫病机

张留勋,侯爱云

(襄城县人民医院,河南 襄城 461700)

周围性面瘫又称Bell麻痹或面神经炎,为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常见口角歪斜,无法完成抬眉、闭眼、鼓嘴动作,给患者日常工作、生活带来不便同时,也给患者的心理造成了不良影响。如何采用中西医结合多联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治愈率,改善患者的工作及生活状态,减轻疾病对患者的不良心理影响,是目前本病的研究方向和难点。2016年3月—2018年3月,笔者采用中医综合疗法联合西药治疗周围性面瘫45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襄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90例,按1∶1的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平均(52.25±6.59)岁;病程平均(9.19±1.36) d。治疗组45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平均(51.98±6.30)岁;病程平均(9.22±2.26) d。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按照《神经病学》[1]的相关标准。病史及发病特点:多有面部受凉、受潮史或吹风史,少数患者病前数天可有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患者晨起刷牙或进食时出现功能障碍或被他人发现而就诊。临床症状: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扬眉,眼裂扩大,眨眼功能消失,鼻唇沟或变浅平坦,口角歪向健侧,患者不能鼓腮或鼓腮时患侧口角漏气,喝水时口角流水,进食时食物滞留在颊部,或舌前2/3味觉减退,少数患者可有耳聋、耳鸣、重听等现象。肌电图检查提示:面神经脱髓鞘或轴索损伤改变。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的患者。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②外伤、脑血管病变、肿瘤、手术、格林巴利综合征、耳部及乳突病变,以及其他全身性疾病所继发的面神经麻痹;③伴发严重的心、脑、肾系统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马鞍山丰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60119,5 mg) 10 mg/d,静脉注射,1 d 1次,连用7 d;甲钴胺胶囊(奇信,江苏扬子江药业生产, 批号20160218,0.5 mg),0.5 mg/次,3次/d,口服2个月。合并病毒感染者,加阿昔洛韦片(郑州永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20151223,0.2 g),0.2 g/次,3次/d,口服1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综合治疗:①给予参芪五白面瘫方,药物组成:白芷15 g,白附子6 g,白芥子12 g,白僵蚕10 g,白芍15 g,党参15 g,黄芪15 g,防风12 g,全蝎6 g,蜈蚣3 g,玄参10 g,川芎12 g,当归10 g,大青叶15 g,甘草片6 g。1 d 1剂,水煎服,早、晚分2次口服。② 针刺治疗,主穴:阳白、攒竹、四白、迎香、颧髎、地仓、承浆、颊车、下关、牵正、翳风、风池、乳突、阿是穴、太阳、合谷、足三里等。 操作方法:选用一次性无菌铝薄片针灸针(北京科苑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51019),阳白、攒竹向下斜刺,四白、迎香向上斜刺,承浆、地仓向颊车斜刺,下关、牵正、翳风、风池、乳突、阿是穴为直刺,太阳、合谷直刺浅刺,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1 d 1次,连续针刺1个月。③ 红外线治疗,操作方法:在面神经分布区给予红外线照射,以茎乳突孔附近为主,治疗1个月。④ 物理治疗:对瘫痪面肌用手局部按摩,用毛巾热敷,治疗1个月。两组均治疗2个月后判定疗效。

5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临床常见疾病治疗标准》[2]。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表情肌完全恢复正常,额纹对称,两眉平齐,眼睑闭合正常,谈笑时无口眼歪斜,饮食正常,鼓腮不漏气。显效:面部静观基本无异常,额纹基本对称,眼睑闭合不紧、两侧不对称,患侧鼻唇沟稍浅,做极度鼓腮或呲牙动作时有轻微口歪。有效:症状较前改善,但额纹不对称,谈笑时仍有明显口眼歪斜症状。④无效:各项症状较前无明显变化。

6 统计学方法

7 结 果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3.07,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疗效对比

8 讨 论

西医学认为[3]:本病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或者病毒感染所导致的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由于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受外邪侵袭而发生痉挛,或面神经管内细菌病毒感染产生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面神经纤维周围软组织水肿,面神经管空间有限、压力升高,进一步影响面神经的静脉回流和动脉血供,使面神经缺氧、细胞代谢减慢、兴奋性降低,暂时失去冲动传导功能而发病。因此,促进局部炎症水肿的消退和面神经机能的恢复是治疗重点。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激素减轻面神经水肿、消除局部炎症、降低面神经管内压力,B族维生素促进面神经活性的恢复。有明确病毒感染指征者,可给予抗病毒治疗。单纯西药治疗,虽短期有所收效,但长期观察,有治疗不彻底、容易复发等弊端;因此,需要寻求中西医结合的多联优化治疗方案,来进一步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本病属中医学“口僻”范畴,其病机变化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4]:①正气亏虚是发病之根本。《黄帝内经》云:“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平素气血不足,正气内虚,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方可乘虚而入发病。因此,益气养血、固卫根本是治疗的基础。②风邪侵袭是主要致病因素。因正气亏虚,卫外不固,风邪可夹寒或夹热毒乘虚侵袭面部筋脉,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肌肉纵缓不收为病。因此,祛风解表乃是本病治疗的主要方向。③风痰瘀阻是主要病机特点。风邪阻滞经络,必然使津液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机阻滞,痰湿内生,瘀血阻络,形成风痰瘀阻的病机特点。祛风化痰、活血通络是本病治疗的关键所在。④毒热内蕴为本病常伴发的病机特点。无论是风寒侵袭,痰瘀互阻,蕴而化热;或是风热袭表,入里化热,均会导致毒热内蕴的病机变化,这与西医学的病毒感染相一致,治疗时应辅以清热解毒之药,方能收获良效。参芪五白面瘫方以此为依据配伍组方,收效甚佳。

针刺面神经分布区周围的面部穴位,尤其是面神经出茎乳孔周围穴位,如风池、翳风、乳突、阿是穴等,具有疏通经络、改善局部炎症反应的效果;直刺浅刺太阳则有祛风散寒、牵正收引之效;针刺合谷、足三里两个阳明经穴位[5],可益气养血、行气活血。诸穴合用达到气血调和、固本扶正以驱邪外出之效。

红外线照射具有输出功率高、组织透射力深等特点,其自身的光学特性所产生的局部温热刺激,可加速组织活动物质的生成和炎性物质的代谢,尽快消除炎症和水肿,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局部微循环,能起到治愈创伤、消炎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98.8%,对照组有效率为85.5%,且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采用中西医结合多联优化治疗方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9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0.

[2]陶云遵.临床常见疾病治疗标准[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112-116.

[3]林伟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西医结合治疗60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2(12):43.

[4]李卫中,雷金莲.中药为主综合治疗面神经炎56例[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30):65.

[5]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9.

猜你喜欢
面神经面瘫病机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高血压脑小血管病的中医病机思辨与治疗及其疗效评价指标述评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颞骨内段面神经前移的效果分析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从瘀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医病因病机
中耳炎2 472例术中面神经情况及处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