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雷 王新颖
文化自信体现的是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信心,以及对民族文化所持的一种心态,其对文化产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产业较之一般产业更加强调文化的属性,通过彰显文化价值,使得文化产业具有生命力和活力,而不趋同于其他产业。因此,文化产业更应坚持文化自信以确保文化产业具有可持续性,提升其竞争力。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20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1947年)一书中。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对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我国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对于文化产业的认知要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在我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2000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首次以国家官方文件的形式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未来五年,一定要努力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至此,文化产业被正式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文化产业能否确保正确的发展方向是决定文化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方法便是坚持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在文化自信与文化产业之间不存在隔阂,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其中,文化自信是文化产业的基础,文化产业是对文化自信的价值延伸。坚持文化自信能够促进文化产业在发展中正确区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避免在国际比较中被“同化”,确保本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1)从国际来看,“大部分国家把本国文化产业的产品看作是保留本国独特价值观以及维护民族国家福祉的根本所在。”[2]欧美等发达国家凭借其在高科技上的优势,使得文化产品具有更加新颖的表现形式,对人们视觉的冲击和对心理的刺激远超过了文化产品自身的价值,并促使这些国家的文化产品更能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博得人们认同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这一现象影响下,一些国家纷纷效仿欧美,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文化生产,以期达到促进本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但是,文化产业的核心是文化,而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实动力。如果一味地强调高科技对人们视觉、心理上的震撼以及对他国的模仿,势必影响对本民族文化的信心,长此以往,人们对本国文化的自信便会出现消解,在效仿中迷失方向。
(2)从国内来看,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域间文化相得益彰,因此,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来看,地区间的文化自信也显得格外重要,而地区间文化自信主要通过文化差异来展现。这种区域间的文化差异同样存在着被同化的风险,但这种同化不是一致性,而是在形式上出现“跟风”。如旅游业不仅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就业,还能为宣传本地文化起到助推作用。但问题是并非所有地区都具有开发旅游业的环境和基础。一些地区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依然进行旅游开发,结果在同化性的发展形势下,地方文化特色消失殆尽,地区文化在发展中失去原属于自身的方向。
(1)坚持文化自信确保文化产业发展具有自身的方向性,避免被同化。文化产业的核心是文化,为此,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是对文化自身的发展,而非以对文化表现形式的倚重来置换对文化自信的坚守。过多的突出文化表现形式,势必会弱化对文化内容的开发,造成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非耦合现象,而这也就为文化产业的被同化创造了条件。通过文化自信能够转化这一扭曲的形式。文化自信体现的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守与信任,在文化发展中能够起到坚定发展方向的作用,同时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创造条件,使得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2)文化自信说到底是一种对本民族文化的心态问题。文化自信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本民族文化的特性,进而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注入本民族特色,避免随波逐流。由于地域差异,每个地区的文化不尽相同,那么发展文化产业的着力点也会出现差异,这就会导致一部分地区因文化上的特色而形成颇具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而一些地区因文化上的“匮乏”,对自身的文化特色产生质疑的同时而进行模仿,以期获得经济效益的反馈,这种做法映射出人们对文化自信的偏离。因此,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确保文化自信的心态至关重要。文化自信能够促使人们深入开发属于自身的文化资源,形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的结合;通过文化自信彰显自身特色,使得文化产业具有比较优势,而不是趋同;通过文化自信培养行为主体对本民族文化的正确心态,正视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文化自信在确保文化产业发展方向上的功能是确切的,它所诠释的是在文化发展中要对本民族的文化有着充分的自信,并在这一自信的基础上进行符合时宜的创新,这样才能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生生不息的动力。文化自信对文化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约束,但这一约束不是遏制,而是使得文化产业发展更要体现文化这一核心元素,并通过对这一核心元素的发展,使文化产业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进而“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文化永远充满生机。”[3]
“文化产业是符号产业,文化产业的规律就是符号的生产、传播和消费的规律。”[4]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固然要有经济效益产出,但是,如何使这种经济效益得到持久保留,而不是产生短期效益,是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回应的问题。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既要体现对现在的关注,又要在未来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样才能使得文化产业的可持续性得以显现。
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存在和发展空间,相对于存在空间来说,发展空间更具延展性。因为发展空间不仅指向现在,也对未来发展空间有着预设。作为文化产业这一较为新兴的产业来说更应注重对自身发展空间的考量,只有在发展空间上得到确定后,文化产业的发展才具可持续性,才能为经济效益的产生创造条件。
在理论层面,文化自信所蕴含的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肯定,而本民族文化自身并不是即时性的,而是对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综合,这就使得文化具有一脉相承性。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民族文化的这种延续,能够对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空间的拓展起到促进作用。因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形式可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获得新生,但源自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却是文化产业能够获得发展空间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传统文化为文化产业空间的拓展提供了可以开发的素材。
在现实层面,文化自信所展现出来的对本民族文化器物的尊重,可以为文化产业发展空间的拓展提供现实的通路。如一些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配饰、建筑等,无需进行深入拓展已经为文化产业空间的延伸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对文化自信的坚守,即使有着丰富的器物文化,也不会形成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更不用说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了。
由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经济效益,这就致使文化产业具有明显的经济导向。可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对经济效益的重视可能导致文化自身“魅力”的消解,长此以往,文化产业与一般性经营类产业出现趋同,而失去文化产业自身的特色和底蕴。为此,应从文化产业内部发展的视角进行合理整合,使文化的核心地位得到体现。文化自信的融入可以有效促进文化产业在内部空间上的整合。这里所说的文化产业内部不是对具体行业而言,是从宏观上对文化产业的审视。
文化产业内部的首要因素是文化,其次是围绕该文化所形成的各要素。通过文化自信可以更加突出文化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避免被经济效益所替代。文化自信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植入了文化认知的理念,使得人们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更加关注和尊重文化,对文化进行深入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相关要素的开发,使得文化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基于此,文化产业内部空间得到合理安排,突出文化所占比重,形成文化产业的内在动力。
伴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商品的甄别和选择更加倾向于商品所体现的文化意蕴。文化产业与普通产业的区别便是所提供的商品属性存在差异。文化产业和一般产业均进行商品生产,但二者所生产的商品却存在着不同。文化产业所生产的商品除具有一般的商品属性外还增添了文化的附加值,这就使得该商品的价值含量得到递增,与之相对应的商品价格也会提高;而一般性商品有着固有的商品属性和与之相匹配的价格浮动,但不排除在其中逐渐融入了文化基因,如一些著名品牌所承载的企业文化以及人为赋予的文化气息(主要是与同类产品相区别)。综合来看,文化产业的商品和一般产业所生产的商品都具有文化属性,但文化产业商品中的文化是与生俱来的,一般性商品中的文化却是随着商品的成熟而被人为添加进去的。为此,作为文化产业最终目的的经济效益的产生中更应注重文化对商品的渗透力,也就是说文化商品中所蕴含的文化意涵更要突出特色和深度,才能进一步满足人们心理上的需求。文化自信是提升文化商品中文化含量的应然之举,通过文化自信可以使文化商品中所蕴含的文化更加深远且耐人寻味。
文化商品的附加值普遍存在于每一个文化商品中,但这一附加值具有特殊性。在国际上体现的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价值、在国内则表现为某一具体民族的文化价值。文化产品不同,其中所凝结的文化价值也不尽相同,这就使得文化商品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色。尤其是在国际环境下,没有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那么该国、该地区的文化产业及其商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进而丧失了文化附加值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力。
文化商品的附加值是该商品在具有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基础上,又被文化设置了新的价值取向,进而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而文化附加值延展性是指消费者通过购买那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商品后,商品的文化价值却没有停滞,而是在消费者的内心继续延伸。如纪念饰品不仅满足了消费者装饰的即时性需要,而且纪念品自身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更加持久。文化自信同这种文化附加值的延展性之间正相关,文化自信程度越高,文化附加值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延展性就越持久。文化自信赋予文化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是对某一具体文化的专注,使得生产者和经营者能够更加聚精会神地进行产品研发和销售,减少外界因素干扰,使得文化商品中所蕴藏的文化“气息”更加浓郁,更加满足消费者对文化的需求。
■ 三冬寒冽 陈宝林/摄
文化自信使得隐藏在文化商品中的文化附加值与众不同,即使是同一类产品,文化附加值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也大相径庭,这就突出了该文化商品的特色。同时,文化自信使得人们在进行文化生产中避免了模仿带来的文化产品附加值的趋同,因为这种同化性并不能提升模仿者文化商品的附加值,相反被模仿商品的附加值却得到了无形提升。正因如此,坚持文化自信才能使得文化商品中的附加值之间相互区别。
文化自信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要作用在于能够为文化产业的持久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使得文化产业既具有了自身的特色,又使得文化商品超越了一般商品的价值属性。尽管文化自信是一种信念,但这种信念却为文化产业的不断创新提供了指引。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唯有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大胆吸收世界人类的文明成果”[5],才能使其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展现其具有张力的前景。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外文出版社,2014:53.
[2]耿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6.
[3]汤万文.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中国文化安全. 理论与现代化,2007,(2):119.
[4]李思屈. 符号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内在逻辑.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3):65.
[5]郑吉伟,常佩瑶. 论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理论学刊,201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