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中的“从众效应”探析

2018-07-05 19:26杨涵刘巧芝
教育与职业(下) 2018年8期
关键词:双创教育双创高职院校

杨涵 刘巧芝

[摘要]通过辨析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中的“从众效应”,文章分析了现象成因并提出了应对策略,即提升“双创”教育的地位、“双创”教育与学校办学特色紧密结合、定制量化的“双创”教育评价指标、量身定制“双创”教育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 双创教育 从众效应

[作者简介]杨涵(1964- ),男,河南泌阳人,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刘巧芝(1980- ),女,江苏丰县人,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新疆 石河子 832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职业教育科研课题“协同创新背景下兵团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提升对策研究”和2017年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职业教育科研课题“兵团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6-0050-04

我国高等教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双创”教育)已有十余年,出现了一种现象,即同一地区、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会互相借鉴“双创”教育模式,或者追随当地实力最强的高校建立相似的“双创”课程体系,形成了“从众效应”。“双创”教育中的“从众效应”导致各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差异性缺失,定位模糊,与本校专业教育特色出现错位。

一、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中的“从众效应”

1.“双创”教育理念的趋同化。当前,全国各高职院校纷纷开展“双创”教育。然而,我国“双创”教育体系还不完备,各高职院校对于“双创”教育的价值定位还比较模糊,教育理念也出现趋同化。笔者对比了河北旅游职业学院、衡水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学院等13所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方法,发现创新创业比赛、创业训练实践计划、校企合作共建创业园、建设独立的创客空间、建立创业学院、建立“双创”教育课程体系等是高职院校最普遍的“双创”教育形式。再深入分析“双创”教育实践成果可以发现,这些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实践缺乏差异性,与各院校的专业特色结合不紧密,无法体现各院校专业教育教学的优势。同时,各院校积极举办“双创”竞赛,重视“双创”成果转化,却忽视了对“双创”教育使命、教育目标、教育要求和教育原则等内容的思考。

此外,对比不同地域间的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方法可以发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法商环境等因素对“双创”教育的影响显著。不同步的地区经济发展使得高职院校创业园规模、创业平台运营资金、创客空间政策力度等均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水平的法商环境建设对校企合作建立的创业平台的合法性,以及创业园和创客空间的规范性等影响显著。若以“双创”成果转化成功率、创业学院就业率等指标评价“双创”教育成果的话,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和法商环境较好地区“双创”教育成功的高职院校较集中,其他地区高职院校都会争相效仿其“双创模式”,从而忽略区域产业结构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因素。

2.“双创”课程设置的雷同化。“双创”课程设置是“双创”教育的基础,是提高“双创”教育质量的关键。美国是最早开展创业教育的发达国家,多数高校开设了创业学课程,并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创业课程体系。然而,我国现阶段“双创”课程与专业教育教学课程是分离的,各校“双创”课程设置出现雷同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双创”课程体系呈现雷同化。“各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学大纲基本上以管理类专业教学大纲为蓝本,课程主要包括创业学、创新创业计划与模拟演练、创业团队管理、创业机会识别与评价、创业风险管理与识别、创业资源开发与管理、小微创企业运营管理等。”不同类型高职院校建立了相似的“双创”课程体系,如广东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的“双创”课程体系差别非常小,忽略了各自的专业特色,导致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

第二,“双创”课程教学大纲基本类似。“当下‘双创课程的教育目标普遍是顺应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要求,培养学生企业管理基础知识和新观念,传授学生创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学生了解小微创企业的成立、运营和管理过程等。”从教育目标设定的本质看,高职院校“双创”课程教育目标基本以《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为基础,追随本科学校的创业教育潮流,借鉴本科学校的“双创”教育经验,未做到分类施教。多数高职院校的创业课程与其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无紧密联系,与其人才培养模式不融合。

第三,“双创”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从各高职院校“双创”课程的教学安排看,主要以理论和知识教学为主,以宣讲当地创业政策为次,“双创”实践比较少,对创业素质、创业能力和创业方法等内容涉及较少,“多数学校的‘双创知识培养和能力培养的课时分配甚至超过6∶4”。可以说,高职院校当前的“双创”课程设置重视知识培养而轻视“双创”能力培养,能力培养内容占比较少抑制了探索式或合作式新型教学方法的实践和应用。

二、“双创”教育“从众效应”的成因分析

1.缺乏教育方法創新动力。当下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教学方法单一、死板。在创业学、创业政策等课程上几乎只有讲授法,在创业资源开发与管理、小微创企业运营管理等课程中会少量融入问答法和演示法,在创业团队管理、创业机会识别与评价、创业风险管理与识别等课程中会少量采取讲授法、问答法、演示法和讨论法,而仅仅在创新创业计划与模拟演练等少量实践类课程中会采用启发法和案例分析法。

“双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双创”教学方法创新和实践的回报率低。从校内创业导师来看,进行理论科研获得基金项目支持的概率更高,即科研的回报率明显高于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并且学校对创业导师普遍没有硬性的教学方法改革要求,导致创业导师缺乏教学方法创新的动力。第二,“双创”教学地位与实际不符。虽然国家一直强调“双创”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社会经济转型也急需大量新型“双创”人才,但是高职院校“双创”教学的重要地位一直未能确立。

2.缺失“雙创”教育评价标准。虽然我国“双创”教育已经有十余年的实践经验,但是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仍然存在“随大流”的问题,即宁愿生搬硬套现有成功经验,也不愿意在探索“双创”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再进一步,导致出现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双创”教育评价标准缺失。

由于没有形成教育界公认的“双创”教育评价机制,各高职院校便普遍选择就业率、创业成果转化率、创业平台规模等指标衡量“双创”教育质量,而对于创业学生比例、“双创”阶段性效果、创业导师指导频次和指导深度等没有量化评价机制。“双创”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创业素养、“双创”精神和“双创”能力,而这些很难用传统评价指标进行衡量,导致“双创”教育流于形式。

3.过度强调功利性。由于我国“双创”教育的提出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社会上对于“双创”教育的认知比较有功利性,认为“双创”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就业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实现自主就业和创业,即将“双创”教育等同于一种商业经济活动,这直接贬低了“双创”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从外显结果看,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竞赛成果和创业项目成功案例作为“双创”教育成功的标志,大肆宣传创业项目孵化成果及创业平台带动的就业人数增加,而忽视了“双创”教育的普及度和育人为本的目的。

社会上过度强调“双创”教育的功利性,往往会使高职院校忽略“双创”教育的育人本质。从教育价值维度看,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应当是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向融合过程。个体价值以学生获取未来职业发展新路径所需能力和知识为导向,以学生提升创新创业素养和创业精神为导向,而社会价值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为导向。当前,“双创”教育过分重视社会价值,多数高职院校“随大流”构建的“双创”教育价值观更是强化了“双创”教育的社会价值,导致高职院校无动力构建独具特色的“双创”教育教学模式。

三、破解“双创”教育“从众效应”的对策

1.提升“双创”教育的地位。在我国“双创”教育开展初期,“从众效应”引发大批高职院校投入资金和教师资源开设“双创”教育课程、建立创业学院或创业园,对“双创”教育快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双创”教育中长期的“从众效应”也展现出消极影响的一面,即“双创”教育地位不明确,政策理论上要求与行动落实上存在偏差。因此,破解当下“双创”教育中的“从众效应”的首要任务是提升“双创”教育的地位。

高职院校应确立“双创”教育的中心地位,改变传统“双创”教育模式,将“双创”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全过程。例如,将“双创”教育融入入学第一课堂。从新生入学便开展以“双创”为主题的入学教育、举办创新创业基础知识讲座,以及安排新生了解创新项目进展与创业成果、与高年级的创业团队面对面交流、了解创新创业项目的申请和设立流程、了解学校和社会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政策等,从而将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深度融合。

高职院校应以“广谱式”理念为引领,将“双创”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将“双创”课程作为通识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培养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双创”能力的教育活动。

2.“双创”教育与学校办学特色紧密结合。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将“双创”教育与办学特色紧密结合,才能真正破解“双创”教育“脸谱化”的问题。

第一,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专业特色,以专业为划分依据,有针对性地规划“双创”教育。例如,工程技术类专业的“双创”教育可以融入技术和工艺学习课程,引导学生进行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对有了初步成果的学生团队,高职院校可以让其进驻创客空间。学生设计出新产品或形成了成熟的设计方案,创客空间可以资助其进入创业孵化阶段,直至实现产业化。

第二,高职院校应根据孵化项目优势,立足成果特点,有针对性地支持学生研发和创业,并制订有关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与激励办法,以及成立创新创业基金。

第三,高职院校在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双创”教育的同时,也应对有“双创”意向的学生进行SYB、GYB等更深入的培训,成立创新创业实验班,建立创新创业训练中心,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筹备当地的创客中心。

3.定制量化的“双创”教育评价指标。为了避免“双创”教育的“从众”行为,高职院校应定制量化的“双创”教育评价指标。(1)高职院校应考虑到“双创”教育成果具有滞后性和实践性,在选择量化指标时坚持科学性、系统性、过程性等原则,构建分专业、分阶段、分群体的差异化、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体系。(2)高职院校应引入多元化评价主体。一是学校层面,评价指标应着重于“双创”教育的普及和实践成果。在将传统的创业平台或创业园规模、创客人数、孵化项目数量、“双创”竞赛成果等纳入量化评价指标的同时,也要将创业课程的普及度和课时占比等反映“双创”教育地位的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二是教师层面,可以把导师素质能力等级、指导效果、指导频次等作为评价指标。三是学生层面,可以依据不同专业、不同阶段、不同过程等对学生进行分类评价。(3)高职院校应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于“双创”知识和理论的课堂教学部分,可以沿用传统的考试评价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对于过程性较强的“双创”实践课程,可以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评价;对于少数进入创业项目的精英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指导过程和成果实现进行评价,以创新创业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等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4.量身定制“双创”教育方法。实施“双创”教育方法多样化的重要途径是量身定制教育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意愿,申请学校的教室或场地进行创新创业。然后,学校根据学生的申请情况,统一指派创业导师对创业项目策划、创业资金、创业团队组建等细节问题进行指导,按照“双创”行为特征引入项目分析法、工作室制、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例如,对于有兴趣且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创业团队可以采取分组讨论法,让学生讨论创业想法和潜在经济价值,形成创业的可行性方案或创业计划,进而引导学生将创业团队的想法转化为创客行为;对于已经申请进驻创客空间的项目或团队,可以采取工作室制教学方法,让学生模拟项目运行和管理,或者在导师的协助下承接和完成技术项目;对于已经有初步成果的学生,可以采取项目法教学,让学生在创业导师的帮助下完成资金筹集、团队组建等流程。虽然创新教学方法需要时间去检验成果,但是多样化的教育方法是推进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拓宽深度和广度的重要途径,也是打破“双创”教育“从众”行为的最直接办法。

[参考文献]

[1]吴智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8).

[2]邵月花.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0).

[3]陈诗慧,张连绪.新常态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囿与推进路径[J].职教论坛,2017(4).

[4]凌镜,胡正明,张雁平.融合特征视域下“双创”教育促进高职人才培养的价值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7(12).

[5]陈崇刚,苏丹.基于“三创平台”融合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6).

猜你喜欢
双创教育双创高职院校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山西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27个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
基于双创教育的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探讨
以面向市场视角观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社区教育促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