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剑兰
摘 要 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作文结尾的写法引导历来是教学的难点,很多学生往往谈“作”色变,而对作文的结尾更是毫无头绪。语文教师在作文结尾的引导课上往往也无从下手。那么我们在作文结尾的引导上有什么技巧可以让学生快速把握,从而让作文更有亮点吗?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初中语文;作文;结尾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2-0062-01
古人说:“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是的,一篇好文章除了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要有耐人寻味的结尾,因为它起着收束全文,把文章推向高潮的作用。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谈到结尾时常于“豹尾”为标准,是指结尾时笔法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写好结尾无疑能使文章善始善终,能给文章增色。由此看来,如何写好作文的结尾对提高作文质量尤为重要。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我就有关“豹尾”的种种技巧与平时讲课紧密结合做了尝试。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首尾呼应法
此法是考场作文中最为实用的技巧之一。结尾与开头要呼应,写出既能呼应开头,又不简单呼应的语句。一般情况下,我们写作时采用此法,可使文章结构严谨,连接紧密,从而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朱自清《背影》的结尾:“哎!我不知何时再能和他相见!”文章以此作为结尾,作者的思念之情洋溢期间,并与开头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天衣无缝,真正做到以情开篇,以情收尾。
再如:季羡林《永久的悔》的结尾:“这就是我‘永久的悔。”此结尾在文章中形成首尾呼应,深化了主体,作者将自己未能尽孝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二、总结法
总结法结尾就是在文章的结尾之处对全文加以总结,以突出文章的主旨,加深读者对内容的印象。
如:毛泽东纪念《白求恩》的结尾:“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此处作为全文的总结主要是阐述学习白求恩的深刻意义。这样的结尾能使读者很快抓住文章的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就一目了然了。
又如: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结尾:“要论中国人……要自己看地底下。”作为思想家,鲁迅这样安排结尾不仅热情地赞颂这些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人们,而且进一步从理论上阐述看问题的正确方法,从而凸显了文章的中心。
三、抒情议论法
此法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总结全文。以优美的文字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使文章结尾气势不凡,强劲有力。
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的结尾:“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这是纪念性文章常用的自然而又深情的结尾,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情真挚而深沉,读起来亲切而感人。
又如:雨果《给巴特勒的信》结尾:“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文章结尾的内容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态度与爱憎感情,讥讽有力,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再如:“茅盾《白杨礼赞》的结尾大声疾呼:“让那些看不起民众……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者在文章结尾,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
四、自然结尾法
此法彰显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和干净利落。只要感情真挚,写到哪里就是哪里。不过,这“自然”并不是“随便”之意,而是要顺着文章的思路发展,自然结局。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的结局,就是通过小伙计作了明白的交代(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文章至此自然结束。
五、点明中心法
此法为写作中常用的一种结局方法,即是在文章結尾时运用简明的语言,将文章的中心明确地表达出来,或在全文结束前,将文章的中心交代清楚。
如:季羡林《永久的悔》的结尾:“这就是我‘永久的悔”。篇末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悔”,这样安排结尾,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又如:茅盾《白杨礼赞》的结尾:“……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此文结尾的安排,真正做到了“卒章显其志”,既照应了文章的开头,也能体察出作者经营结构的甘苦。文章的主题也因结构上的逻辑力量显得根据翔实,不容置疑。
六、引用法
引用法结尾就是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和诗句等对全文进行总结。这种方法言简意明,能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已穷”的效果。
如巴里·齐默尔曼《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的结尾,引用了伟大的自然主义者、探索家查里斯·威廉·毕比的话(“如果某种生物……才能再次见到这种个体”),作总结性的议论,则更具警示意义。这样的结尾,能让人在思考中增加对环境的忧患意识,进而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又如: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结尾引用了古老的黑人灵歌:“终于自由啦……我们终于自由啦!”通过引用来表达黑人对自由平等的强烈渴望与向往,让读者过目不忘,心灵震撼。
文章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而且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生在写作时要根据内容与中心的需要恰当运用,不能生搬硬套。写文章结尾的方法并非只有这六种,我们在日常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优秀文章,他们会发现更多更好的结尾方法。不管什么方法,文章的结尾都会遵循一个原则:一定要简洁明了,不能长篇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