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祖清
摘 要:好的小学数学课堂应该少一些灌输式,多一些参与式;少一些距离学生较远的联系,而多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联系;少一些拘囿文本,多一些拓展延伸,以此打造生机盎然的高效数学课堂。
关键词:参与;温度计;生活联系;拓展
一、由灌输式到参与式——学生更主动
曾经执教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负数”一课,以下是我在第一次磨课开头时的教学设计:
同学们,你们知道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如何表示吗?如果知道,请大家举几个例子。刚才一上课大家做了一组动作,“起立”和“坐下”,这两个词是什么关系?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显然,这样的“一问一答”让孩子们茫然失措,不知如何回答,特别是学困生,更是成为“沉默”的一群。上课伊始就在“灌输式”和“问答式”的圈圈中打转转,所以引不起学生足够的热情、注意力和兴趣。带着这样的思考,第二次试教时,我重新设计了教学环节:
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作《我反,我反,我反反反》。(1)向上看(向下看);(2)向前走100米(向后走100米);(3)电梯上升8层(下降8层);(4)白天(黑夜);(5)气温是零上15℃(气温是零下15℃);(6)在银行存入800元(在银行取出800元);(7)顺时针旋转90度(逆时针旋转90度)。
事实证明,“所有关于教育的技术、模式、方法的改良都是有限的,除非它能把站在讲台上的人彻底唤醒、彻底激活,否则便没有意义”。[1]的确,上述“反反反”的游戏,一下子唤醒了孩子们的探究之火、兴趣之火和寻根问底的动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从温度计到数轴——思维更清晰
在“说明正数和负数的区分”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了演示,如海底深处和高山顶部分别用负数和正数表示,本以为,通过这样的对比,可以把诸如正数、零和负数等说清楚,从而获得更直观、更感性的印象,谁知,孩子们还是对“0”这个关键点模模糊糊的,因而学得一知半解,学得懵懵懂懂。
后来,我逐渐体会到:通过温度计引入正负数还是比较好的,因为温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孩子们对此有更深的印象、经验和感受。带着这样的思考,我重新厘清了教学思路,重构教学框架和路径,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出示两个温度计,一个有“0”,一个没有“0”,让学生分别找到2 ℃和-2 ℃。(很明显,学生在没有“0”的温度计上很难找出,而在有“0”的温度计上很容易就找到了,以此引入“0”在正负数中的作用。)
2.虽然零上2℃和零下2℃距离0℃都是2℃,但加上一个数学符号就区分开了,是不是很简洁呢?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零上7℃和零下7℃吗?零上13℃和零下13℃呢?你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那0呢?(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0……分界点〈结冰点〉。)
3.如果将温度计倒过来变成这样的一条数轴,你还能找到刚才我们说的-2吗?2呢?怎么看出来的?(为了研究方便,数学上通常把0的右边规定为正,用箭头做个记号。)你还能在数轴上找到这样几个数吗?(课件出示:+4、-4、7、-7、+3.5、-3.5、9和-9)(学生独立尝试,指名一生上台板演,师巡视指导。)
实践证明,从温度计到数轴,从正负数的对比到“0”的引入,从数轴上左边到右边的观察和思考,孩子们渐渐厘清了正数、负数的意义,知晓了“0”的重要性,通过相反意义的量,经历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以此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了正数、零和负数的结构性把握和整体性理解。
三、由文本到生活——拓展更深入
都说,负数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负数与现实生活深度对接。上述环节中,学生已经从温度计等情境中窥见负数的“身影”,那么除此之外,孩子们还能从更多的场合、更多的窗口和更多的角度去深入地发现负数的更多“影子”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时候会用到正数和负数,请同学们一起来举例说一说。有的说:“商场中地面以上用正数,地面以下用负数。”有的说:“数学知识竞赛中,扣分用负数表示。”有的说:“向前走用正数表示,向后走就可以用负数表示。”有的说:“银行中收入和支出分别可以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有的说:“测量海拔,地平线以上为正数,地平线以下为负数。”……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克制自己滔滔不绝的表达,而要有意张扬学生的互相交流,一定要引领孩子们多举一些实例,而且“教学中的生活化情境必须是有选择、有意义的”。[2]比如,“你还知道在什么场合用到了负数?”“比如足球运动场上的比赛中有没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表示?其他比赛中呢?”“很好,就这样举例子,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例子太多了,请没有发言的同学优先发言!”……这样的引领让孩子们把探究的觸角延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洞开了孩子们的多重视域,课堂向数学的更深处挺进,远处更美的风景再次扑面而来。而这,不正是时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吗?
参考文献:
[1]张硕果.编织一张“夏洛的网”[J].教师月刊,2017(1):25.
[2]颜林忠.数学首先姓“数”[J].福建教育(小学版),2013(11):49.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