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教育,让孩子遇见最美的自己

2018-07-05 09:15
教育家 2018年24期
关键词:史家分校京剧

本刊记者 /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开设丰富的美育课程,其中就包括戏剧课。近两三年来,“教育戏剧”与“戏剧教育”在国内成了一个热词。戏剧以各种社团和课程的形式走入校园。其中,作为国粹的京剧,也成为北京市“高等院校参与北京市小学特色教育发展”(以下简称“高参小”)项目中“戏曲进校园”的重头戏。那么京剧教育到底是什么,它又能给孩子带来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分校,体验一下京剧给学生、老师、学校带来的变化——

“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尊一声过往宾朋听从头……”在民族文化宫的舞台上,一对爷孙俩手牵手,同唱传统京剧选段《三家店·秦琼发配》。台上的小孙儿正是来自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分校二年级的关时皓月。回忆此情此景,作为资深戏迷的爷爷依然难掩激动。进入史家小学分校后,原先对京剧没有丝毫兴致的关时皓月明显不一样了。朗朗上口的京腔唱词、活灵活现的“猴儿”、翻跟斗的武生,关时皓月一下子就被京剧吸引了。回到家,关时皓月主动向爷爷讨教起京剧唱腔来。

史分的崔艺译同学遇上京剧后,更是入了迷,对其中的乐器、舞蹈、文学剧本等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被《北京晚报》选为“京剧小达人”。这样的故事不断在史家小学分校上演着。借助“高参小”京剧项目,史家小学分校逐步实现了全员参与京剧教育。

将京剧融入课堂教学

2014年5月,北京市启动了“高等院校参与北京市小学特色教育发展”项目。项目如一股热血,注入了史分蓬勃发展的校园生命中。这一年9月,中国戏曲学院的16位教师走进了史家小学分校的课堂。学校一、二年级每周有三节由戏曲学院的专业教师任教的课程,戏曲形体、戏曲美术、戏曲唱腔三个项目,为孩子们开启了一扇古朴京韵的窗。随后十个行当的戏曲表演社团、五种乐器的戏曲器乐社团相继成立,涉及五个年级的150名学生。

在引入系统的京剧课程之前,史家小学分校的老师们也心里生疑:这咿咿呀呀的,孩子们能感兴趣吗?没想到的是,孩子们不但喜欢,而且喜欢得一发不可收,下课走在楼道里迈的是京剧步法,回家洗澡也在哼着京剧。

“目前史分的京剧课程一至四年级必修,五、六年级选修。”中国戏曲学院姜芳老师介绍说,“每周中国戏曲学院的教师来史分授课的有48人次。生旦净末丑各类行当,京胡月琴各类器乐一应俱全。”

史家小学分校自参与北京市“高参小”项目以来,在教育教学上坚持校本课与社团课相结合,始终把课堂作为戏曲文化美育教学的主阵地,他们注重循序渐进,强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影响当代学生、塑造中华少年,避免“蜻蜓点水”、走过场。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在开展学科实践活动课程与“京剧文化”学校特色融合的过程中,史分追求“水到渠成”的境界。他们以“京剧文化”为主题,以“以京剧为载体构建开放式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课题为依托,开展多学科共同参与的研讨活动。经过近一段时间的梳理、分析,各个学科的“京剧元素”浮出水面。

学科 教学内容品德与社会 《我们的国粹》品德与生活 《我爱家乡的文化——京剧》音乐 《学戏曲》语文 京剧《赤桑镇》选段数学 《京剧脸谱中的对称》科学 《声音》与剧场效果美术 《画脸谱》体育 戏曲形体综合实践 《我眼中的京剧》书法 《孔庙和国子监中的十三经刻石》语文 《我爱吟诵》……传统文化学科教学中的“京剧元素”

据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分校校长高满洪介绍,学校以京剧为主题进行学科整合,如学校体育老师编制了戏曲形体操,戏曲美术课则让学生自己设计京剧脸谱、蟒袍、水旗。在京剧立体课程体系的设置外,学校的京剧小剧院、京剧教室、形体教室、京剧墙、京剧图书阅览区等外界环境的变化,更是让每个孩子都浸润在京剧的魅力中。

学京剧,就是学规矩

京剧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不仅学艺,更学做人。史家小学分校三年级的高浛斐每周都去景山公园为爷爷奶奶拉京胡,除了和老人们切磋京剧技艺外,高浛斐还主动帮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每次她都会搀扶着一位腿脚不好的老人走上小山坡。她的爸爸在朋友圈这样写道:“学京剧就是学规矩。”

可以说京剧教育最宝贵的,就在于能给孩子提供一种真实体验感。这是传统课堂上无法给予孩子的。“这源于京剧教育遵循了儿童的心理认知发展规律,随着孩子年龄层的增长,孩子所体验的文本和情境也会逐渐深刻和深入。”高满洪说。

诚如斯言,京剧教育所发挥的一项最为关键的功能,就是让孩子不仅仅单一接受故事本身,还会进入角色,从不同角度、更大空间去思考,去重构文本的意义,甚至重新诠释这个故事。所谓“戏如人生”,通过演绎历史人物的故事,孩子们拉近了与生活的距离,理解了美丑善恶的概念;通过身临其境的演绎、感受,孩子们将角色人物的品质内化于心,外显于行,使德育更显润物无声。

现在,史分的孩子们把京剧唱到养老院、唱到社区、唱到牧羊村、唱到盲童孤儿院……他们的小小善举散发着人性的光辉。长哨营满族乡是怀柔最北边的一个村庄,里面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史分小学的孩子们通过手拉手活动,多次走进长哨营满族乡中心小学,为这些孩子带去了温暖。不仅如此,史分的京剧戏娃们更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为国家领导人的新年联谊会奉上最精美的国粹演出。

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滋养孩子的气质和灵魂,这一点在史家小学分校的孩子们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高满洪观察到,通过京剧教育,孩子们气质发生了变化。除了打开视野、确立自信心之外,女孩子变得温婉,男孩子变得阳刚,对孩子的一生成长和性格定向都有很大帮助。而这得益于京剧形体课程的培养。 “我们就是想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孩子的中国气质、民族自豪感。”

从“戏曲人”到“教育人”

京剧作为育人的一个平台与载体,不仅能引领孩子进入音乐戏剧的殿堂与宝库,更能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促进教师对自身的专业成长与技艺提高。面向六七岁的孩子与面向十七八岁的孩子,京剧教学有着天壤之别。“之前缺乏小学教育的经验,对孩子要哄着,语气、动作要轻,要考虑到孩子的感受。”谈到在史分教京剧的感受,姜芳老师娓娓道来,眉眼间全是对孩子的温柔与喜爱。姜芳直言,参与“高参小”项目,遇见史分的孩子们,对她而言是实现了自己“渺小的伟大” 。“之前空有一腔热情,无用武之地,现在不一样了,感到自己肩头担着的是京剧传承的神圣使命 ,不能让国粹断档!”姜芳慨叹道。由原先戏曲导演身份的“摘果人”,到如今一线教育工作者“种果人”,华丽的转身之后,姜芳收获了满满的孩子进步带来的成就感。“孩子是天使一般纯洁的, 不容玷污,不容误导。我虽然只是一个普通平凡的老师,但能够有机会进入到史分小学,面对这么多纯洁的心灵,我真的很珍惜这段际遇。一定要用心教好这些孩子!”姜芳老师的话掷地有声。

生旦净末丑轮番登场,花枪耍得有模有样。2018年5月4日,在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市“高参小”工作办公室、中国戏曲学院承办的“高参小”展示活动开幕式上,来自东城区史家小学分校1至4年级学生的京剧表演,引来阵阵喝彩。史分戏娃们的“千人唱京剧”“千人戏曲操”,唱腔起落间抑扬顿挫,声传万里,身形韵律中稚气自然,生动传神,集中体现了北京美育教学的普及与规模;八节戏曲示范公开课上,八位戏曲专业教师的授课内容覆盖了生旦净丑、唱念做打等戏曲精髓,老师们的教学一丝不苟,严谨有序,言传身教,学生们更是认真听讲,积极互动,戏曲艺术融入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孩子们的身上多了宝贵的“精气神”, 更使得极具中国精神、蕴含中华思想的戏曲文化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使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具有中华美的教育和熏陶。“从波澜壮阔的学区制改革到静水流深地关注学生实际获得,东城区在推动‘健康·成长2020工程’与‘文化·传承2030工程’实践中,通过‘高参小’等一系列项目,多措并举,共同发力,关注人的全面素养的提升,关注孩子们全面可持续发展。”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尤娜如是说。

京剧文化之精粹,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传统文化之无尽藏也,而师与生之所共适。中国戏曲学院在参与“高参小”工作以来,迅速建立起一支百人教师团队,随着年级、班级、学生、课程等方面的滚动增长,学院目前参与此项工作的教师规模已经达到两百人,合格的教师队伍是“高参小”工作的基本保障、重要基础,学院对教师的招募、考核、选拔、培训、评选等工作渐成体系,形成传统,在每学年的两个学期里,学院都要分别举办两次师资培训和一次教师大赛,并评选教师大赛的金奖与银奖和年度优秀教师奖。

京剧教育就是“铸魂”工程

京剧不仅是中国的国粹,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京剧不仅具有诗一般的语言艺术,而且融歌唱、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技艺于一体。京剧堪称一部美的百科全书。美是需要传承的,美是需要传递的,美是需要细心呵护的。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练功时的压腿、劈叉,跑圆场的辛苦,练唱腔时一遍遍口干舌燥的重复,一坐几小时的勾脸描眉画眼,长长的候场时间内不吃不喝的忍耐,对孩子们来说都是一种意志的考验和磨炼。有时候需要闯过身体的极限,甚至是精神极限,但是孩子们跨越了。“这种美,更是持之以恒的美,战胜困难的美。这些都带给我们老师、家长满满的感动。”汤亚宁副校长由衷地说道。传统文化在于弘扬美德,教育的根本也在育“美”。史家小学分校将各个学科与“京剧元素”完美融合,让学生从“知美”到“懂美”。美的教育是创造美的教育——受过美的教育的人,既能享受精神幸福、智力幸福,也能享受情感的幸福,这是美给人的最大收益。

“之前,‘国粹’对他们就是两个字而已。如今可不一样了,你认为的‘传统’,早成了孩子们的时尚。”高满洪谈到史分的京剧戏娃们时,语气中满溢着自豪与信心,“有了今天的‘千娃唱京剧’,何愁十年后京剧没观众?”

陈熙珍同学一年级被选拔进京昆社团,一开始心里还有点抵触,结果第一次上妆登台表演了“卖水”节目后,回家特别兴奋,不住地称赞:“这也太漂亮了!”如今四年级的陈熙珍立志要考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去塞班演出回国,陈熙珍对家人感慨:“他们(指国外的孩子)竟然不知道中国还有京剧。京剧是我们中国的,不但我自豪,那些从小长在外国的中国小伙伴们也特别自豪。我要把我们的国粹发扬到全世界!”

尤娜说:“京剧,可以说让孩子们遇见了最美的自己。京剧教育,是立根,是铸魂,让孩子们从小即在心中埋下中国根。如此,‘立德树人’才不会飘在天上,而是真正落在了地上。”

谈到对未来京剧教育的展望,北京市“高参小”办公室主任甘北林表示:“要打通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通道,避免成果初绽的京剧小戏苗在进入初高中后断档,要将优质京剧资源作用发挥到极致。”甘北林主持的北京市“高参小”工作,如今已走过了四年芳华,参与其中的中国戏曲学院也逐渐探索出戏曲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新生之路、复兴之路。通过学院九所基地校、6000名小学生参与到“高参小”课堂学习后所呈现出的变化来看,孩子们身上迸发出对戏曲艺术、传统文化的热爱,浸润中华传统的“美育”文化已经在孩子们的身上与心中生根、发芽。正如甘北林所言,唯有盘活校际内外的京剧资源,打破学段界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戏剧活动场地、设备、师资作用,实现课内、外,校内、外优质艺术教育资源共享,方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京剧的需求,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均衡、特色发展。

猜你喜欢
史家分校京剧
我和康爷爷学京剧
身边雷锋
“《明英宗实录》诽谤景帝说”考释——兼论明代史家史权意识的复苏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京剧表演开始了
论杨衒之的生平仕履与史家意识
黄埔军校分校概览
成都分校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