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三针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急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对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TLR2水平的影响

2018-07-05 11:30沈亚琴吴艳华刘燕青罗国彪
关键词:风团荨麻疹水肿

沈亚琴,吴艳华,刘燕青,罗国彪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广东广州510220)

急性荨麻疹(Acute urticaria,AU)属于临床常见皮肤病,主要临床症状是红色风团、水肿、瘙痒等,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有资料显示[1],AU在荨麻疹中所占比例高达30%。该病具有起病急、反复发作、部位不定等特点,治疗不及时可累及胃肠道黏膜、喉头黏膜等部位,严重时可造成喉头水肿甚至窒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目前地氯雷他定是临床治疗AU常用药物,能够缓解瘙痒、水肿等症状,但部分患者对该药物不敏感,且单独用药作用靶点单一,停药后易反复发作,因而整体治疗效果欠佳[3]。近年来中医在治疗AU方面取得较大进展,认为该病发于皮肤,但与脏腑关系密切,针对发病机制采用辨证论治方式,在改善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靳三针是中医特色疗法,具有调节脏腑、活血化瘀、祛风止痒之功效[4]。基于此,本研究在地氯雷他定基础上联合靳三针治疗AU患者,以期为此类患者寻求安全、高效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5年4月—2017年4月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人收治的AU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55例。其中观察组男19例,女36例;年龄 23~54 岁,平均(38.62±7.45)岁;病程 1~6 d,平均(2.54±0.36)d;伴随症状:发热、咽痛、关节痛、头痛、扁桃体肿大分别为18例、16例、14例、11例、3例;疾病诱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食物因素、感染因素、其他分别为23例、12例、9例、7例、4例。对照组男17例,女38例;年龄21~50岁,平均(38.59±7.41)岁;病程 1~5 d,平均(2.47±0.34)d;伴随症状:发热、咽痛、关节痛、头痛、扁桃体肿大分别为21例、17例、12例、10例、5例;疾病诱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食物因素、感染因素、其他分别为19例、14例、11例、8例、3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伴随症状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下述西医、中医诊断标准者;②年龄18~60岁;③均为风热犯表型;④病程均≤1周;⑤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

1.2.2 排除标准 ①慢性、丘疹性、色素性、发热性等荨麻疹;②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③其他中医证型AU;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⑤抑郁症、老年痴呆、精神病患者;⑥严重心、肝、肺、肾等原发性疾病;⑦伴有视听、失语、认知等功能障碍;⑧近1周内接受抗组胺、抗生素等药物治疗者;⑨局部皮肤红肿、破损等针灸禁忌症。

1.3 诊断标准

1.3.1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临床皮肤病学》[5]中关于AU诊断标准。

1.3.2 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6],结合常见临床表现,拟制定中医症候诊断标准:①主症。水肿型斑块、瘙痒剧烈、咽喉肿痛、风团鲜红。②次症。灼热剧痒、心烦易怒、发热恶寒、夜不能寐。③舌脉象。舌红,苔薄白,脉浮数。需符合主症≥1项,同时次症≥2项,结合舌脉象可确诊为AU。

1.4 方法

1.4.1 基础治疗 2组均给予健康教育和饮食指导,具体是明确AU发病原因,找出过敏源并远离,禁食生冷、辛辣、肥厚油腻、刺激性食物等。

1.4.2 对照组 给予地氯雷他定(规格:5 m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972,厂家:海南普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治疗。5 mg/次,1次/d,共治疗1周。

1.4.3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靳三针治疗。穴位选择:中脘、血海、风池、关元、足三里、阴陵泉、大椎、曲池、肺俞、三阴交。使用酒精对上述穴位实施常规消毒,采用适当长度的毫针刺入上述穴位,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留针30 min,1次/d,共治疗1周。

1.5 评价指标 ①临床症状积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计算风团个数、瘙痒程度、水肿程度积分情况,其中风团个数为 0、1~10、11~30、>30 时依次记为0~3分;瘙痒程度:按照无瘙痒为0分;轻微瘙痒,可正常生活为1分;中度瘙痒,影响生活或睡眠为2分;重度瘙痒,严重影响生活或睡眠为3分;水肿程度:无水肿为0分;轻微水肿,起皮面稍隆为1分;中度水肿为2分;重度水肿,起皮面明显隆起为3分。分值越高,表明该项症状越严重。②临床疗效。参照下述中医疗效判定标准。③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 4(TLR4)、Toll样受体 2(TLR2)表达。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检测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TLR2表达情况,均采用流式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④血清炎症因子。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检测患者白细胞介素(IL)-4、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水平,采集清晨空腹时肘静脉血5 mL,以3 000转/min的速度离心,分离血清待测,操作时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试剂盒由深圳晶美生物工程公司提供。

1.6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并结合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的疗效指数判定。基本痊愈:瘙痒、水肿、风团等症状和体征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瘙痒、水肿、风团等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为75%~89%;好转:瘙痒、水肿、风团等症状和体征有所缓解,疗效指数为50%~74%;无效:未达到上述判定标准。总有效率=(基本痊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病例数×100%。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s)描述,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描述,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积分 治疗前2组风团个数、瘙痒程度、水肿程度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风团个数、瘙痒程度、水肿程度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表1 2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s,分)

表1 2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s,分)

风团个数 瘙痒程度 水肿程度组别 治疗后 t P n 治疗前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 1.3 1±0.1 5 1 5.5 1 8 0.0 0 0观察组 0.9 2±0.1 3 2 6.4 1 0 0.0 0 0 t 1 4.5 7 1— —P 0.0 0 0— —5 5 5 5 1.8 5±0.2 1 1.8 3±0.2 2 0.4 8 8 0.6 2 7 1.7 6±0.2 5 1.7 9±0.2 4 0.6 4 2 0.5 2 2 0.9 4±0.1 8 0.7 1±0.1 6 7.0 8 3 0.0 0 8 1 9.7 4 1 0.0 0 0 1.5 2±0.1 9 0.8 3±0.1 4 2 1.6 8 5 0.0 0 0 2 7.7 6 8 0.0 0 0 1.5 6±0.1 8 0.5 4±0.1 2 3 4.9 6 7 0.0 0 0——1.1 3 3 1 1.6 6 4———0.2 6 0 0.0 0 0——

2.2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92.73%显著高于对照组 76.36%(P<0.05),见表 2。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3 TLR4、TLR2表达 治疗前 2组 TLR4、TLR2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TLR4、TLR2表达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3。

2.4 炎症因子水平 治疗前2组IL-4、TNF-α、IL-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 IL-4、TNF-α、IL-1 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 (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4。

表3 2组TLR4、TLR2表达比较 (±s)

表3 2组TLR4、TLR2表达比较 (±s)

T L R 4 T L R 2组别 治疗后 t P n 治疗前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 1.7 6±0.2 8 6.3 9 1 0.0 1 2观察组 1.5 5±0.2 4 1 0.0 1 2 0.0 0 0 t 4.2 2 3——P 0.0 3 4——5 5 5 5 2.1 2±0.3 1 2.0 9±0.3 2 0.4 9 9 0.6 1 9 2.5 6±0.3 4 1.8 4±0.2 5 1 2.6 5 3 0.0 0 0 2.6 1±0.3 2 1.6 3±0.2 1 1 8.9 8 8 0.0 0 0 0.7 9 4 4.7 7 0——0.4 2 9 0.0 2 4——

表4 2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s)

表4 2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s)

I L-4(μ g/L) T N F-α(n g/L) I L-1(μ g/L)组别 治疗后 t P n 治疗前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 1 3 8.4 9±3 1.2 0 5.2 2 1 0.0 0 9观察组 1 1 6.2 4±2 8.4 1 8.2 7 2 0.0 0 3 t 3.9 1 0——P 0.0 3 5——5 5 5 5 1 8 1.2 6±5 2.1 3 1 8 2.7 5±5 2.4 3 0.1 4 9 0.8 8 1 4 6.3 5±1 1.2 6 4 7.8 4±1 1.3 7 0.6 9 1 0.4 9 1 3 2.4 9±9.2 8 2 5.3 7±8.1 1 4.2 8 4 0.0 1 3 7.0 4 5 0.0 0 8 2 8 6.3 4±7 3.2 5 2 1 7.2 8±6 1.3 6 5.3 6 0 0.0 1 0 1 1.9.3 2 0.0 0 0 2 8 9.4 2±7 2.1 4 1 6 9.7 5±5 0.3 3 1 0.0 9 0 0.0 0 0——0.2 2 2 4.4 4 2———0.8 2 5 0.0 1 7——

3 讨论

AU属于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多发于成年女性,其发病疾病较为复杂,多认为与食物、药物、化学等因素以及全身性疾病有关[8]。近年来有研究发现[9],AU发生与炎症因子关系密切。IL-4、IL-1均属于Th2型细胞因子,其中前者能够维持Th1/Th2平衡性,增强IgE Fc段受体表达,通过释放可溶性结合因子并诱导其分化,从而刺激B细胞释放大量IgE,进而加重AU变态反应[10]。此外作为诱导剂,其可促使T细胞分泌大量IL-4,并促使Th1向Th2型细胞因子模式转化,破坏二者平衡性,加重病情[11]。后者能够刺激B细胞增殖,并介导体液免疫。TNF-α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由Th1细胞分泌,通过活化内皮细胞,促使机体产生大量细胞因子,诱导炎症反应,从而损伤组织。此外其可有效调节免疫功能,处于正常范围时,能够有效对抗细菌、病毒感染,水平过高时,则导致机体免疫失衡,产生病理损伤,加重AU皮肤炎性损伤[12]。大量研究证实,AU与自身免疫应答异常有关[13]。自身抗体可活化嗜碱性粒细胞并分泌组胺,从而促使变态反应发生。嗜碱性粒细胞活化时,其表面存在多种异常表达受体,通过调节并改变免疫细胞成熟,诱导相应细胞因子分泌,进而参与疾病发展。作为细胞膜上的模式识别受体,TLR4、TLR2参与免疫应答调控。通过对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进行识别并发生结合,能够有效激活核因子受体的信号传导途径,从而刺激抗微生物免疫反应发生,进而介导并调节特异性免疫。有研究发现,AU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TLR2表达明显高于健康人群[14]。因而合理控制并调节TLR4、TLR2表达能够为治疗AU提供新思路。

目前地氯雷他定是临床治疗AU患者常用药物,作为H1受体拮抗剂,其具有高效、长效特点,能够有效拮抗外周组胺H1受体[15]。由于该药物具有较低脂溶性,因而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较小,且无心脏毒不良发应。此外其几乎不经肝脏代谢,可减少不良反应,但单独使用时作用靶点单一,见效慢。

祖国医学将AU归于“瘾疹”、“风疹”等范畴,认为该病与脏腑存在密切联系。中医认为该病发病部位在于肌表营卫,其发病机制是先天禀赋不足、气血亏虚、外感六淫、卫外不固;饮食不节、嗜食肥厚、脾胃失调、化热动风、感受风邪、灼伤津液、正邪互搏、发为瘾疹[16]。靳三针属于中医特色疗法,通过针灸相应穴位可达到祛风止痒、调节脏腑之功效。血池属于手阳明大肠经,针刺该穴具有疏风解表、调和气血功效;血海属于足太阴脾经,刺激该穴可祛风清热、利水除湿;足三里属于足阳明胃经,该穴善调理肠胃、行气止痛、舒经通络,并具有扶正祛邪之效;三阴交属于足太阴脾经,具有补脾胃、理肝肾、祛风湿作用。针刺风池可祛风止痒;大椎属于督脉要穴,具有疏风清热、调和营卫之功效[17]。现代药理研究表明[18],针刺可有效促进并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使抗体产生并增加其含量,维持机体免疫网络平衡。靳三针可降低炎症病灶血管通透性,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血液循环,促使机体吸收炎性渗出物,修复受损组织。此外针灸可可激活5-羟色胺,阻断痛觉信号传导,通过抗组织胺,达到镇痛止痒功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风团个数、瘙痒程度、水肿程度积分、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提示采用靳三针联合地氯雷他定可有效改善AU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对与疾病相关的炎症因子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观察组IL-4、TNF-α、IL-1水平优于对照组,提示二者联合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本研究进一步对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TLR2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TLR4、TLR2表达优于对照组,提示二者联合可有效改善TLR4、TLR2表达。

综上所述,采用靳三针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AU患者,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抑制炎症反应,改善TLR4、TLR2表达,提高临床疗效。但由于样本数量较小,本研究存在不足之处,今后将扩大样本数量进行深入探讨。

[1] 蓝野.枸地氯雷他定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38(6):57-60.

[2] 臧娅群.地氯雷他定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7,38(2):366-367.

[3] 林星华.靳三针结合拔罐治疗慢性荨麻疹33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3):42-43.

[4] 李喜顺.祛风通络汤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研究 [J].中医学报,2016,31(4):591-593.

[5]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44-747.

[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4(5):51-52.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28-229.

[8] 查旭山,国维.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160例[J].河南中医,2004,24(3):55-56.

[9] 李上云,李海权.荨麻疹汤对女性慢性荨麻疹患者血瘦素、IL-4、IFN-γ、IgE 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2):441-443.

[10]刁依心.氯雷他定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6):774-775.

[11]王进,陈健.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价[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3):766-768.

[12]杨雪松,付彧,王艳东,等.枸地氯雷他定片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8):2 708-2 710.

[13]许芸,谭凌玲,汪凯,等.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TLRs、Tespa1表达水平与细胞因子、氧化应激的关系 [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23(10):1 445-1 448.

[14]龚业青,李仰琦,李嘉彦,等.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2、TLR4表达及其与IL-5的相关性[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9,16(4):213-215.

[15]张禁,杨颜龙,姜功平,等.地氯雷他定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66例临床观察 [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27(7):755-756.

[16]尹仲衡,段行武.从五脏论治慢性荨麻疹的中医理论及治法探讨[J].世界中医药,2016,11(3):410-413.

[17]胡静,周愚,赵中婧.董氏奇穴结合传统针灸法治疗急性荨麻疹60 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5,31(6):556.

[18]潘海燕,杨发均,黄洁.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急性荨麻疹风热犯表证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1):70-73.

猜你喜欢
风团荨麻疹水肿
不同部位的水肿,可能是不同疾病的征兆
讨厌的荨麻疹
荨麻疹不仅仅是皮肤病
中药洗剂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我不胖,只是有点肿——妊娠水肿
玉屏风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分析
预防荨麻疹复发 “治”“护”两手抓
水肿是怎么回事,该怎样消除水肿呢?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嗜碱粒细胞CD63和CD203c的表达
荨麻疹很少是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