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志强
(鞍山师范学院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微课作为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改革相结合的产物,尚处在技术与教学应用融合的新阶段,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研究热点.国内学者大多认为微课能够切实解决的教学问题有:教学者同行借鉴或加强备课方式以提高教学水平;继续或开放教学中,学习者异地、异时泛在学习[1];在校学生假期和缺课期间自学、小范围的课前预习、少量的课中差异化教学和课后学生复习;中小学生家长辅导[2].微课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外通过自学来掌握一定的知识基础,以便在课堂上开展更为深入的对话,实现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教学重构,进而影响到网络学习也将从还原真实课堂转为重建学习规则[3].未来将出现的“专业化建设机制的形成”“系统性课程模块的全面构建”“与大数据技术的有机集成”“终身教育的常态化”[4]等将是时代发展必然趋势.
C语言课程是绝大多数大学理工类的必修课,是培养计算思维的关键课程.鞍山师范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专业中,C语言课程是后期专业课程(如:算法与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嵌入式开发等)教学的前导内容,是重要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内容.C语言教学要求多元化,其课程内容既有基本理论、原理的解释和推演,又有实验要求,还要考虑学生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为提高C语言教学质量,我们采用微课作为实验课程复习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希望加强教学效果.为了对比教学改革的效果,根据公认的教改实验方法,把未进行微课教改的电子专业14级2个班作为基础参照组;把建议学生使用微课的15级3班(M老师教学)和没有使用微课的15级4班(Z老师教学)作为纵向参考组;把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利用微课学习的16级3班(M老师教学)作为实验组,未使用微课16级4班(Z老师教学)教学班级作为横向对照组.参与实验教改的两位任课教师已有十多年的高校教龄,是成熟的教学工作者.微课的教学使用方式和制作水平经得起信任:2015年,C语言教学微课获批鞍山师范学院教改立项课题;2017年C语言教学微课获辽宁省第二十一届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高等教育组微课二等奖.现用他们的学生成绩和问卷调查数据,实证C语言微课的教学效果.
为了直观表现学生成绩整体分布,我们把电子专业14~16级3年内学生试卷成绩转换为5个等级: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统计出各个级别的数量,再分别按教师的教学班级分类做出成绩纵横比较图1、2.
图1 两位教师C语言试卷等级成绩3年纵向对比
图2 两位教师C语言试卷等级成绩3年横向对比
从二位教师的纵向对比图1中可知:3年内,Z老师的学生成绩基本接近正态分布,M老师的学生成绩为U型分布;14级学生成绩分布偏左,不及格学生数相对较高,15级与16级学生成绩微有提高,后二年的教学水平趋于稳定.进一步从横向对比图2中可知:3年内,M老师的优与不及格学生人数微高于Z老师(后期分析将说明此原因),Z老师的及格和中的学生人数微高于M老师.16级的并行横向对照组Z老师学生成绩正态分布渐好,而实验组M老师的学生成绩U型左侧不及格人数却渐起,说明实验组学生成绩没有显著提高,考试成绩与微课作为复习资源的没有明显相关,两位老师学生成绩分布的差别,可能要从批卷评阅人的主观评定标准等方面找原因.
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又称“变异数分析”,用于对照两个及两个以上样本均数差别的显著性检验.为了加强分析学生成绩是否与微课使用相关,我们使用SPSS22(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对M老师未全面使用微课的15级3班和使用微课的16级3班进行方差分析,其方差分析基本描述统计量和因素方差分析表见表1、2.从表1中的描述统计量看,未使用微课成绩平均分高于使用微课成绩平均分,且方差较小.更主要的是从表2单因素方差分析中,可以看出F统计量5.290,p=0.026,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推翻原来认为两组实验有显著差别的假设.实证发现,未使用微课数据好于使用微课,微课没有改善学习者学习成绩.
表1 方差分析基本描述统计量
表2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
对比14级基础参照组,15、16级使用微课的M老师组教学成绩和未使用微课的Z老师组教学成绩都有所提高;M老师16级实验组与15级对照组的教学成绩变化未体现教改目的,尽管利用微课加大了教学投入,但微课的使用效果不能从学生卷面成绩中体现,因而我们需要从其它教学因素中进一步探寻C语言微课教学使用效果.
结构方程模型(SEM,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是广泛使用的、优秀的效度或满意度调查统计模型.SEM是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来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更能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特定的因子结构,同时估计因子结构和因子关系并检验它是否吻合数据;并能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并可比较及评价不同的理论模型[5].结构方程建模法是一种综合运用多元回归、路径分析和验证型因子分析方法而形成的一种对复杂现象的理论模式进行处理的统计分析工具[6].可用来解释一个或多个自变量与一个或多个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也能够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的相互关系[7].出于以上SEM应用特点,同时我们借鉴国内有关研究[8,9],结合我校C语言教学实际情况,设计了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表3,共 12个问题.
表3 C语言微课教学满意度调查评价量规表
结构方程模型包括测量模型(measurement model)和结构模型(structural model)[9].测量模型描述的是潜变量ξ、η与观测变量X、Y的关系,即潜在变量如何对应显性指标测量.测量模型如式(1),(2).
X=Λxξ+δ,
(1)
Y=Λy+ε.
(2)
结构模型是指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模型中其它变量无法解释的变异量部分,
η=Bη+Γξ+ζ.
结合表3,根据测量变量的数量确定观测变量X(9*1),其是潜在外生变量ξ,η的观测变量组成的向量,Λx(9*3)为外生观测变量在外生潜变量上的因子负荷矩阵,它表示外生潜变量ξ和其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δ(9*1)为外生可测变量X的测量误差.Y(3*1)是潜在内生变量η的观测变量组成的向量,Λy(9*3)为内生观测变量在内生潜变量上的因子负荷矩阵,它表示内生潜变量η和其观测变量Y之间的关系,ε(3*1)为对应的测量误差向量.
η表示潜在内生变量构成的向量;B(3*1)潜在内生变量的系数参数矩阵,揭示内生潜变量间的关系;Γ(3*3)是潜在外生变量矩阵,揭示外源潜变量对内生潜变量的影响系数参数;
ξ3×1表示潜在外生变量构成的向量;ζ(3*4)是结构方程的残差项构成的向量,反映了η在方程中没能被解释的部分.在前文潜变量和可测变量设定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假设,利用AMOS22(Analysis of Moment Structures)软件构建微课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理论模型,见图 3.
图3 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假设模型
根据t规则识别法[10]:内生变量Y共3个,外生变量X共9个,则p=3,q=9,则
(q+p)×(p+q+1)/2=78;
而t=30自由度为48,因而结构方程能够识别.
根据表3内容,参照C语言教学大纲的第3章数值计算的5个实例(①小球下落反弹求路程,②求π的近似值,③求 e的近似值,④二分迭代解方程,⑤弦切迭代解方程),让学生观看微课,然后分别评价.其中,“U33学习考试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取对应的优为5分,良为4分,中为3分,及为2分,不及为1分转换得到.其余11个问题项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级量表(5分代表“非常好”,4分代表“好”,3分代表“一般”,2分代表“ 差”,1分代表“非常差”),要求学生根据个人感受对应微课实例分别实名回答,并告知调查仅用于教学研究不影响学生成绩等方面评定,用于打消学生因差评会有不良影响的心理因素.以此向参与C语言教学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20份,收回320份,剔除5份无效问卷,有效样本315个,其中,使用微课作为教学资源M老师教学班级的157份问卷,未使用微课作为教学资源的Z老师教学班级158份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