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2018-07-05 06:13杨鸿雁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专业

杨鸿雁,郑 虹

(鞍山师范学院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该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特别提到 “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2015年辽宁省颁布《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辽政办发〔2015〕89号)和《辽宁省教育厅关于支持有关高校和专业启动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的通知》(辽教发〔2015〕168号),2016年3月,鞍山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为辽宁省转型发展试点专业.

1 顺应形势、抓住机遇

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及评估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该专业的4个主要方向: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1],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明确指出: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2].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信息化产业向纵深发展;《“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八方面发展任务,其中第一项任务就是推动信息技术产业跨越发展,拓展网络经济新空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4个方向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

2 搭建平台、借力发展

2016年12月15日,辽宁省教育厅印发了《辽宁省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指导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进一步加强指导和引导,深入推进本科高校专业向应用型转变.该体系包括9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从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质量保障体系、特色与辐射作用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向应用型转变的目标与任务.依据指标体系,结合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锁定转型发展存在的最关键的问题是资源短缺与不足的问题,包括缺少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资源、缺少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缺少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习实践的基地资源.因此,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创业平台、网络化资源平台、学科竞赛平台,借力发展,解决专业转型存在的关键问题.

2.1 校企合作平台

2010年6月,教育部正式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按照这一计划,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并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鞍山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校企合作起步较早,在多年的合作中越来越认识到校企深度合作是培养工程型、应用技能型人才的根本之路,建立“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是校企合作的基本保障.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IT人才的体制及机制,努力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探索和研究全程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将校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同时校企合作的内容也极大的丰富,并合理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成立校企双方共同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不但参与实践教学过程,而且参与专业建设的方方面面,包括课程体系建立、课程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研讨、教材的编写与选用、师资队伍培养,等等;校企合作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元,包括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新技术讲座、实习实训、素质拓展训练,等等.

2.2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为了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和具体意见.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内容,注重实践,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活动[3].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转型发展,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申报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高度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彻在整个教育的全过程.

2.3 网络化资源平台

2015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 +”行动计划,同年7月,李克强总理签批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 的指导意见》.“互联网 +”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思维在教育行业的实践,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和平台优势,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专业转型助力.目前与我校专业建设相关的网络化资源平台主要包括3方面的内容.

(1)通过校内教改立项建立网络课程资源.专业转型过程中学校积极鼓励专业课任课教师进行课程改革,通过教学改革立项方式从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将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作为重点改革建设内容,尤其是鼓励专业课的微课制作.

(2)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网络课程资源.2014年,根据IT企业不同的特色及资源优势合作建设网络资源课程,包括工程师职业素养课程、网络产品与网络技术、实验案例、大学生创业课等在线课程;2015年,依托企业以俱乐部的形式合作建设数据库相关网络资源课,并于2016年9月成为开放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会员单位,依托联盟合作建设软件工程师职业素养及训练课程;2017年与企业签约共享实习管理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管理”的模式,开展实习计划制定与发布、实习地点提交与审核、实习过程控制与管理、实习结果评价与统计等工作.

(3)共享辽宁省跨校修读学分平台.2014年6月,辽宁省教育厅启动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试点工作,带动了教学方式、方法和管理制度等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更新教学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4].

2.4 学科竞赛平台

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的各类学科竞赛非常之多(见表1),这也表明了产业发展给予本专业的重视、机遇与挑战,因此校内组织专业基础知识竞赛、程序设计竞赛、课程设计竞赛、创业就业技能竞赛以及省级竞赛的选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创业热情,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的实践能力,进而从点到面地覆盖整个专业的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从而增强学生高质量就业能力.

表1 与专业相关的部分赛事

3 融合平台,解决专业转型发展的瓶颈问题

围绕专业转型借助4个平台,将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创业平台、网络化资源平台、学科竞赛平台相互融合、协同发展,解决专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3.1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建设

(1)专业课资源.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课堂教学的模式必须改革,围绕应用型IT人才培养,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编写,逐步开发“案例教学”的课程教材和实践指导;通过辽宁省跨校修读学分平台,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数据结构等3门专业主干课共享网络资源,由3门课的主讲教师与网络资源课任课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共建优秀的课程资源,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包括备课、上课、答疑辅导、考核各个环节,最后实现学分互认.

(2)自主学习资源.应用型人才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所以建设网络资源尤为重要,将校企合作共建网络资源课程作为学生第二课堂,其中,网络工程师课程、软件工程师课程、数据库课程以及职业素养课程等应用性强、实践性强,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任意选择,达到辅助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培养的目的.

(3)实践教学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环节是关键,专业实习和专业见习是两门重要的实践必修课,但是由于学生实习实践地域广,所以实习、见习的过程管理一直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而严重影响实践效果.通过大学生实习管理平台,首先,解决了目前学生实习实践分布广、管理难的问题;其次,通过这个平台提供的社交功能,突破时间地域限制,让学生获得众多院校专业导师、企业骨干的指导,各院校的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学业;最后,通过挖掘实习实践过程数据和评价数据,保证和提升实习实践质量,有利于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3.2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习实践的基地建设

(1)校外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合作,目前我校已经签约多家稳定的长期合作的实践基地,能够承担学生校外的课程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

(2)校内实训基地.通过创新创业平台,在校内筹建了学院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并引进了多家IT企业,共同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依托该基地为学生竞赛及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服务.

3.3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建设

(1)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教师进企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实习、见习的环节,专业教师轮流深入企业,现场参与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熟悉项目管理、技术和开发流程,开展案例采集,逐步完善应用型教学案例库,进而促进教师向“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型;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利用寒暑假,教师以教研室为单位带着项目深入企业,边学习、边实践、边交流,类似于将教研活动移到企业,这样尽管企业内集中学习时间较短,但是返校后教研、实践活动一直持续不断.另外学校也定期聘请企业专家对专业教师进行新技术的培训,并通过考核获得专项职业资格证书,得到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

(2)通过创新创业平台和竞赛平台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教师作为教练和导师指导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是“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和锻炼的有效途径.计算机专业竞赛以及创新创业项目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与时俱进的机会,利用这样的契机,建立教师指导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各种竞赛项目的激励机制,教学相长,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与创新能力,逐步实现教师角色向教练和导师角色的转换.

4 结束语

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深化综合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高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三次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借助各方力量,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转型发展的难点和瓶颈问题,聚焦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从而整体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水平.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 张冰,白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概念之辨[J].高教探索,2014(3):48-52.

[4] 吴爽.高校资源共享背景下的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J].理论观察,2015(2):137-138.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专业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