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凌鸿
现代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运用现代科技,优化配置要素,高效开发资源,形成完整产业链、安全生态链、灵敏需求链、快捷供应链的农业。做优现代农业既是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要求,更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
然而,现代农业在当前阶段暴露出了五大问题:缺少销售渠道、组织化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公共品牌与用户品牌存在矛盾、土地制约明显。做优农业现代化应围绕以解决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三方面展开。
要使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就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充分利用和发挥本地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业。
杭州从2003年开始实施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并就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制订了明确的目标,各区、县(市)结合本地实际,明确提出了各自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结构调整方向,有效地促进了区域产业带的发展,扭转了过去“样样有一点,样样一点点”的格局。今后各地要依托经济、资源、区位、科技、信息和先发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本地有限的农业资源进行整合,按照大市场、大流通的思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由“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单一生产功能向注重城市、农业、非农业产业的融合转变,由小而散的小农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商品经济转变,由区域内自求平衡向区域间专业分工与协作转变,由单纯的经济功能向经济、生态、服务示范、文化等多功能发展转变,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和和谐、都市与农村融合”的现代化特色农业体系。
农业现代化不等于片面追求大规模,如何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关键是要注重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样化联合与合作,共享规模经营效益。
新型经营主体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四大主体,是优势互补的整体关系。各乡镇要以产业协会和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将与主导产业关联的农民和组织联合起来。要通过发展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基地,对接市场,加大农产品加工转化力度,以带动其他经营主体分享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在条件成熟的乡镇推广复制富阳山居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模式,田地共耕、资金共用、市场共享,以解决单一合作社发展规模小、经营实力弱、市场竞争力有限等问题。
同时,要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对利益联结机制建得好的主体,各项支持政策重点倾斜,正向激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广大农户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双赢。
“一村一品”中的“品”,首先是要有适合当地发展的优势品种或优势业态。要根据消费需求,找准市场定位,变“生产导向”为“消费导向”,积极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产品,丰实“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奶瓶子”,适应城乡居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一村一品”中的“品”,其次是品牌。品牌是农业转型升级的发动机,是农业提质增效的助推器,是激烈市场竞争的护身符。各地要根据本地区的资源特色、产业基础等,制定相应的农业品牌发展战略或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区域品牌,提升企业品牌,培育产品品牌,共同把品牌做大做强。
“一村一品”最后要抓的是流通体系建设。加强与国内外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业务联系;积极组织开展推荐会、展示会、博览会,拓展市外市场;鼓励龙头企业直接与超市对接,实行连锁经营;积极培育贩销大户和经纪人队伍,促进产销衔接;完善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确保农产品运销畅通;加快建设县乡两级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农产品电商平台、物流配送和综合服务网络建设。
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护卫舰。推广农地股权化的“分红+务工”模式,提高土地占有和流转的灵活性、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综合农业竞争力,走出既依靠农民又服务农民的共赢之路。
鼓励整村整组或集中连片流转,引导委托流转,尝试实施全域流转。充分发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帮助广大农户与流转土地的种植大户、合作社、投资企业等开展谈判、签订合同、代收租金。发展土地中介服务组织,加快培育土地流转市场,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发布、政策咨询、委托代理等服务。健全价格评估机制,引入第三方土地评估机构对流转交易价格进行评估,并通过信息网络及时发布流转土地基准价格、评估价格和交易价格等信息。从有关土地收入分配用于支农的财政资金中安排一定额度,设立土地流转专项基金,推行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风险保障机制。
农业现代化需要“新农人”,乡村振兴需要“新农人”,这是新时代的召唤。应加快整合农业、人社、财政等部门的资源和力量,加快研究各地“新农人”的发展现状、返乡和创业动态、存在困难和障碍、生活和生产诉求等,出台针对“新农人”发展的专门政策,广泛吸引乡贤、大学生和城市白领等人才、资本回归乡村。打好乡情乡愁牌,吸引他们返乡就业创业,让他们促进城乡要素融合,激活和聚集农村沉睡和分散的资源。
借鉴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的职业农民“绿色证书”制度,逐步试行“新农人”职业资格认证机制。通过职业资格认证的“新农人”,可以享受土地流转、融资贷款、项目扶持等优惠政策。建立完善“新农人”培育主阵地,以返乡创业青年农民、农业技术人员、大学毕业生等为“新农人”培育重点,形成多层次的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加快杭州“田园综合体建设”,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并将其作为培育“新农人”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