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良
《隋柳礼盛墓志铭》2017年12月出土于陕西西安市长安区,志盖缺失,志石长48厘米,宽48厘米。志文32列,满32字,共计895字。楷书,有界格。志石中、下部分残损,字迹不辨。兹据原石收藏者所提供拓本迻录并考释志文如下:
隋故大兴县令许昌侯柳府君墓志铭并序
君讳德□,字礼盛,河东解人也。□邰肇庆,克成文武之功;封曾分源,奄有龟篆之地。因字命氏,胙土承家。展季以直□知名,柳庄为□□之卫。弈世载德,累叶传芳。若颍水之恒清,似淮流之不竭。□虬,以开府仪同三□□书监,美阳孝公。父蔡年,周上仪同三司,顺州刺史,艾陵僖公。并以茂德佐时,□□□俗,称珍席上,□声日下。君幼闻诗礼,早习箕裘,识同几微,量包山薮。青襟谒蔡,既流赏于伯喈;髫发过钟,亦见奇于士季。加以资孝为忠,二致同极,曰仁与义,三省无违,问望已高,旌弓斯及。周保定之末,起家给事二命士,弹冠应务,结绶登朝。逸足未申,澄清已远。寻转御正二命士,既乘骢马,且服楚冠。省闼惮叔节之威,楚狱赖伯奇之奏。历掌式二命士,累迁宣纳上□,少计部地官,府都上士,仍以本官为行军总管。郧国公府司录。君仁勇兼资,文武□坠,既有秀才之赠,更开君子之营。舍爵荣□,用超恒典。封陆浑县开国男,邑二百户。大象元年,拜天官府都上士,屡典剧曹,频□管辖。良能之誉,佥论攸归。
随氏□终,官方创革,礼闱改本,妙简时髦。君以民望国□,首膺□举,乃授膳部郎,寻转司勋,复为膳部。又从比部。丹墀密勿,粉壁严凝。自□□重黄□,名高周举,何以频居列□,久处中台。俄而袭爵,仍改封许昌侯,通前八百□。又以本官领漕渠监,商役徒之众寡,体川陆之汗隆,近兼郑白之渠,远通淮海之□。□授职方郎,寻迁万年令。六隧帝京,五方所聚,人多好利,俗尚兼并。君仁信既孚,□□靡用,威略具举,捊鼓希声。虽稚子之不扰,权门少平之,威行贵戚,弗之尚也。□□□地,易动难安,接亡陈之余,负水□之险。命俦啸侣,蚁结鵄张。既未格于两阶,□□□于九伐。君以本官为行军总管,□乡公府长史。君洞奇正之术,识向背之占,□□□□□韬三略,凶渠荡定,功实□□。俄而遘疾,至于大渐。弥留旬朔,砭石不疗。□□□□二年四月七日薨于军所。□□卌五。武溪险阻马新息,遂不生还,合浦荒□,□□□于焉长逝。呜呼哀哉!以□□贞观十四年岁次庚子十一月甲子朔□□□□□葬于雍州万年县高平乡□□陵原礼也。夫人辛氏,魏青州刺史季庆之□□□□田擢秀,兰畹腾芳。粤以好□□配君子,条枚不代,蘋藻聿修,化偃闺门,仁□□□。随大业五年六月日薨,□迁合葬。但山飞海变,惧八百之沉江;暑往寒来,恐□千之见日。庶凭镌勒,用垂不朽。其词曰:
志主柳德□,字礼盛。生于显宦世家北朝河东柳氏。祖父为北周名臣柳虬,父柳蔡年,叔父柳雄亮。夫人陇西辛氏,北周及隋朝名臣辛公义的姐姐或妹妹。
志文记载:“君讳德□,字礼盛,河东解人也。□邰肇庆,克成文武之功;封曾分源,奄有龟篆之地。因字命氏,胙土承家。展季以直□知名,柳庄为□□之卫。”
说明此支河东柳姓源出于邰,尧封稷于邰,柳姓先祖乃是由后稷封地邰增分而出,渐成一支。
《北史》卷六十四《柳虬传》记载:
“柳虬,字仲盘,河东解人也。五世祖恭,仕后赵为河东郡守。后以秦、赵丧乱,率人南徙,居汝、颍间,遂仕江表。祖缉,宋司州别驾、宋安郡守。父僧习,善隶书,敏于当世。与豫州刺史裴叔业据州归魏,历北地颍川二郡守、扬州大中正。”
柳虬五世祖柳恭曾仕后赵为河东郡守,后因秦赵丧乱,举家南迁,遂在江南做官。其祖父柳缉于南朝刘宋时为司州别驾、宋安郡守。柳虬之父柳僧习是著名的书法家。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年),柳僧习与南齐豫州刺史裴叔业等人据州归魏,后历任北地颍川二郡守、扬州大中正。
与志文中概括记载“弈世载德,累叶传芳。若颍水之恒清,似淮流之不竭”可互为参照。
据《北史·柳虬传》记载,西魏大统四年(538年)宇文泰东伐失利,独孤信亦败归关中,柳虬始随独孤信入朝。大统六年(540年)独孤信出镇陇右为十一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又以柳虬为二府司马。柳虬奉命去见西魏文帝,被宇文泰留为丞相府记室,并追论其归西魏之功,封爵美阳县男。大统十四年(548年),柳虬任秘书丞,领著作,并监掌史事,后又迁中书侍郎,兼修起居注,仍领秘书丞事。西魏废帝初迁秘书监,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西魏恭帝元年(554年)冬卒,享年54岁。追赠兖州刺史,谥曰孝。
柳虬之子《隋书》无传,《北史·柳虬传》记载:“子鸿渐嗣。虬弟桧。”
志文概括记载的柳虬职官封谥与《北史》和《周书》本传相符,而补充了柳虬之子的信息缺失:
“□(祖)虬,以开府仪同三□(司)□(秘)书监,美阳孝公。父蔡年,周上仪同三司,顺州刺史,艾陵僖公。”
可知柳虬之子名鸿渐,字蔡年,官至北周上仪同三司,顺州刺史,封艾陵公,谥号僖。父子两代名号意含龙盘鸿渐,可看出其家族志向远大,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其家族所出人物史书有传的就有十余位。
志主柳礼盛,柳虬之孙,生于北周保定元年(561年),幼闻诗礼,孝忠仁义,文武兼备,历任多种职官。周保定之末,起家给事二命士,转御正二命士,历掌式二命士,累迁宣纳上士,少计部地官,府都上士,行军总管,郧国公府司录。封陆浑县开国男,邑二百户。大象元年(579年),拜天官府都上士。
入隋后以民望与门第俱高,举官授膳部郎,寻转司勋,复为膳部,又从比部。封许昌侯,又以膳部郎领漕渠监,授职方郎,迁万年令。又兼行军总管,某乡公府长史。于隋大业二年(606年)四月七日薨于军所。享年45岁。
柳礼盛早年以文职入仕,后转任相当于户部的地官,担任过西魏、北周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韦孝宽郧国公府司录。再拜天官府都上士,授膳部郎,又转稽核簿籍的比部,后领漕渠监。这一系列官职工作关乎国计民生。后又授职方郎,迁万年令兼行军总管,卒于任上。可以看出,志主柳礼盛具有多方面的才华,志文诸多溢美之词并非过誉。
柳礼盛为世家之后,其夫人陇西辛氏也大有来历,是北周及隋朝两朝名臣,历史上著名的循吏,被百姓称为“慈母”,得到隋文帝“唯我公义,奉国罄心”称赞的辛公义的姊妹。志文记载:“夫人辛氏,魏青州刺史季庆之□□□……随大业五年六月日薨。”
《隋书》卷七十三《辛公义传》记载:“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祖徽,魏徐州刺史。父季庆,青州刺史。公义早孤,为母氏所养,亲授书传。周天和中,选良家子任太学生,以勤苦著称……从征至柳城郡卒,时年六十二。”
天和(566—572年)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年号,天和中辛公义入选太学生,按汉代旧制,其时年龄大约在十几岁左右。卒于随从隋炀帝第一次出征高丽途中,约在隋大业八年(612年)。综合《辛公义传》和《柳礼盛墓志》中三人生卒时间和年龄信息,可知柳礼盛与夫人辛氏皆小辛公义至少十几岁。辛公义(550—612年)享年62岁;柳礼盛(561—606年)享年45岁;柳夫人辛氏(569?—609年)享年40岁左右。柳夫人辛氏应为辛公义的妹妹,志主柳礼盛是辛公义的妹夫。由此也可推知“公义早孤”,失去他任青州刺史的父亲辛季庆,至少是在小他10余岁的妹妹出生以后,当时辛公义10岁出头。
志文标题称志主是“隋故大兴县令”与“万年令”乃属一事。
唐杜佑《通典·州郡三》记载:“汉高帝自栎阳徙都长安,至惠帝方发人徒筑城,今西北古城是也。至隋文帝开皇三年,移筑新都,号曰大兴,今城是也。武德以来称京城,开元元年十二月称西京。领县二十三。万年:汉有万年,属左冯翊,今在栎阳东北二十五里栎阳故城是。至后周,始于长安城中置万年县。隋改为大兴县。武德初,复旧。”
隋大兴县名在武德初年改回万年县,志主虽于唐贞观十四年改葬,因其为隋朝官员,故仍按隋朝旧制安排。
柳礼盛仕途生涯的最后阶段,是在入隋后任官膳部郎领漕渠监、职方郎任上“化清都邑”。志文记载:
“又以本官领漕渠监,商役徒之众寡,体川陆之汗隆,近兼郑白之渠,远通淮海之□。□授职方郎,寻迁万年令。六隧帝京,五方所聚,人多好利,俗尚兼并。君仁信既孚,□□靡用,威略具举,捊鼓希声。虽稚子之不扰,权门少平之,威行贵戚,弗之尚也。□□□地,易动难安,接亡陈之余,负水□之险。命俦啸侣,蚁结鵄张。既未格于两阶,□□□于九伐。君以本官为行军总管,□乡公府长史。君洞奇正之术,识向背之占,□□□□□韬三略,凶渠荡定,功实□□。”
据《隋书》记载,并参考相关专题研究成果,如陈晓捷、龚阔英《隋漕渠小议——兼论唐长安西市与渭水相通的渠道》(《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第77—80页),周晓薇《史传“事行阙落”与墓铭“徽音永播”——隋代〈刘仁恩墓志〉与〈郭均墓志〉疏证》(《唐史论丛》2017年第1期,第239—250页),已知隋朝任漕渠监者九人:宇文恺、于仲文、元寿、元晖、和洪、郭衍、薛回、苏孝慈、郭均,再加柳礼盛即为十人。而且多半副以军职行事,说明当时监修漕渠服役的制度是军事化管理,因为繁重的劳役可能激起民怨而暗藏乱象。
志文对此事实只有华词骈句形容,而没有详细描述,只能从中提取一些信息与史书记载参照疏证,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损其史料价值。如志文所述:“又以本官领漕渠监,商役徒之众寡,体川陆之汗隆,近兼郑白之渠,远通淮海之□。□授职方郎,寻迁万年令。六隧帝京,五方所聚,人多好利,俗尚兼并。”
据《隋书·食货志》记载,开皇三年时,隋都大兴城人口增长,为防止水旱造成粮荒,开始从关东和山西等地往京城运粮,但是“渭水多沙,流有深浅,漕者苦之”。于是隋文帝听取郭衍的建议决定疏浚整修汉代漕渠旧道,开皇四年六月动工,九月完工。这条大兴城通往潼关的漕渠初名广通渠,后因避隋炀帝讳改名永通渠,总长度三四百里。
此外还有一条开皇三年营建大兴城时开凿的永安渠,经利人市(即唐长安西市)以东由南向北经北苑入渭水。
据《隋书·炀帝纪上》记载,大业元年三月,隋炀帝命杨素、杨达、宇文恺营建东京洛阳,同时发布开凿运河的诏令。大业年间开发运河共三次,柳礼盛监管的应是第一次开凿工程以及此前的一些疏浚旧漕渠的工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通济渠和整治邗沟,通济渠连通洛水、黄河、汴河、泗水与淮河相通,邗沟开发使淮河与长江相连接。《隋书·炀帝纪》载:大业元年(605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榖、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
以上叙述关涉志文所载“商役徒之众寡,体川陆之汗隆,近兼郑白之渠,远通淮海之□”;参考柳礼盛的生卒年,可知柳礼盛以漕渠监的身份参与了以上三项工程或部分工程的工作,如议定参与工程的人员规模,实地考察山川地形等。
“六隧帝京”是否确指当时有六条漕渠通大兴城,更待考证其所指虚实。“五方所聚,人多好利,俗尚兼并。”这说明由于漕运开凿使京都大兴城商业繁荣,市场竞争激烈。
再如“君洞奇正之术,识向背之占,□□□□□韬三略,凶渠荡定,功实□□”一句所述何事,也难以考证其实。“奇正之术”指军事才能,“向背之占”指揣测民意,如果说明柳礼盛既以军事管理才能与体察民情两种办法“荡定凶渠”有功,那么此处“凶渠”所指即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漕渠工程之难,二是指服役修渠民众怀怨之患。这反映了隋代因漕渠开凿劳役繁重,已经酝酿着尖锐的社会矛盾,而且开始爆发。至于后来征伐高丽兵役和劳役相加,更激化了这种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此志刊刻于唐贞观十四年。这一年在书法史上发生过一件“常侍登床”的雅事。据《太平广记》卷二百零八《书三》记载:“唐太宗贞观十四年,自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尝谓朝臣曰:‘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又云:‘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骨力。及得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尝召三品已上,赐宴于玄武门。帝操笔作飞白书,众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相竞。散骑常侍刘洎,登御床引手,然后得之。其不得者,咸称洎登床,罪当死,请付法。太宗笑曰:‘昔闻婕妤辞辇,今见常侍登床。’”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记载:“文皇尝作真草书古帝王龟鉴语为二屏风示君臣,今所存者草书耳。轻俊流便,宛然有右军、永兴风度。”
从这两条记载可以看出唐初由于帝王好书,对书法审美取向影响巨大,尤其在朝廷中,虞世南刚去世一年时间,其外柔内刚、圆融冲和的书风影响正盛,唐楷也在此时期初定形势,脱离了隋代楷书方整峭利的风貌,形成遒丽典雅的风格。本志书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一件唐初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楷书佳作。
本志未刊书丹者姓名,残损字数较多,总体风格冲和遒丽,圆融静美。运笔沉稳典雅,提按微妙,笔画俊朗平正,骨肉匀停;结体中正修长,中虚外满,刚柔相济,静中蕴动,穿插呼应处往往精妙无比,如楚、承、聚等字。总之,此志书法艺术水平较高,整体面貌类似虞世南楷书《孔子庙堂碑》,必出于受虞书影响颇深的书法名手,堪为初唐小楷法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