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怡
摘 要:当前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文本解读苍白肤浅等弊病。所谓开展“深入阅读”教学,即在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阅读规律下,实现“宏观感知,细处品读;教师发问,自主质疑;裸读文本,知人论世”六个环节的平衡统一,从而使学生能登入文章堂奥,进入读通读透文章的境界。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解读
金圣叹曾说过:“今人不会看书,往往将书容易混账过去。”这句话要是放在当下用来形容中学生的阅读,依然是一针见血。
要让学生明白经典作品中的妙处,就要有一个反复琢磨分析、不断揣摩领会的过程。经典作品就如同一杯浓茶,教师的作用就是要让学生去泡这杯茶,去品这杯茶,去深刻体会这杯茶的余味无穷。要让中学生从阅读经典中品尝到甜美汁液,教师就要开展“深入阅读”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披沙拣金,体旨入境,深入文本,真切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和经典作品的无穷韵味。
要做到“深入阅读”,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扎根课本,认真阅读文章,努力追求文本解读的深度,以实现文本价值的最大化。其次,教师要构建有层次的课堂,实现教学环节之间的层层深入,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一、实现从“宏观感知”向“细处品读”的过渡
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看”再到“小处看”,这是阅读的一条基本规律。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实现从“宏观感知”向“细处品读”的过渡。
(一)“宏观感知”的两个层次
“宏观感知”有两个层次,为了阅读教学的深入,学生应该由第一个层次向第二个层次跃进。
教师让学生去读文本,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大概写了些什么内容,这是宏观感知的第一个层次,主要让学生感知文本“写了什么”。在学生初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复述、概括、归纳等方式来进一步明晰文章的主要内容。
宏观感知的第二个层次,是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循文觅路,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思考文章各部分的关联,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笔者认为,“宏观感知”这一环节不仅要让学生抓住作者运用的主要材料,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更要让学生勾勒出文章的层次结构,显示出其内在的逻辑和暗藏其中的情感脉动。有了这一层次对文本的初步把握,也就为学生体会文章局部的精美、精妙之处,以及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打下了基础。
下面是笔者在上《赤壁赋》时的一个教学思路,其中“情感脉络的把握”成了整堂课的一个切入点。
【案例1】《赤壁赋》教学思路
1.听朗读,体会这篇文章情感的变化并加以概括。
2.分析文章的情感脉络。
(1)开始为何而乐?(首段写景,请仔细体会景物的描写,说一说美在何处,乐在何处。)
(2)中间为何而悲?(为什么要写到曹操这位历史人物?第三段写出了哪几层悲意?)
(3)结尾为何复归于乐?(苏子究竟在大自然中得到了什么启迪?)
让学生找出段与段之间的关联、情与情之间的脉动,不但能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文思的清晰绵密、文势的跌宕起伏,而且也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文本内涵的重要契机。
(二)“细处品读”的两个着手点
1.抓住学生阅读时容易忽略或粗疏之处
读经典作品,需要细细地品。我们的学生往往读得太快,想得太浅,所以常常會有许多忽略和粗疏之处。这时,教师就要在备课时进入学生的角色,看看以学生的水平,大概文本中的哪些得意之笔容易被忽略或读得比较粗浅,上课时就要鼓励学生寻找这些细处加以挖掘,再抓住粗疏之处追问点拨,促发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不再停留在表面。
在经典的作品中,有时哪怕是一个字也能够分析出十分丰富的意蕴,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引导学生关注作家的匠心独运之处,读到文章里面去。
【案例2】《项链》教学片段
师:“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这是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这句话如果没有一个“也”字也很通顺啊,大家觉得能不能把这个“也”字去掉?
[学生思考。]
生1:我觉得,这个“也”字写出了一种哀怨。玛蒂尔德觉得命运对她很不公平,凭什么别的漂亮女孩过得都这么好,而她却只能嫁给小科员。
生2:我认为这里其实有对比,而在这种对比中体现了玛蒂尔德的失落。因为她并不甘心眼前的贫穷的生活,所以后面才会写她那些个狂乱的梦想。
师:当时的法国社会是什么样的“风气”?
生3:我觉得当时的法国社会很重视金钱,只要这个漂亮姑娘家里还有钱,就一定会想办法让她嫁给有钱人,过上奢靡的生活。
师:大家以有钱为荣耀,以认识有钱人为荣耀,以过上奢华物质生活为荣耀。所以一开始,作者就以当时人十分惋惜的口吻来描述玛蒂尔德“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因为命运的差错,她无法认识一个有钱人。这就为后文写玛蒂尔德会去借项链,会陶醉在舞会里,会丢失项链,埋下了种子,也就为后来玛蒂尔德的遭遇埋下了伏笔。你们看,在这里,社会环境和人的性格,和人的命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抓住能够传达深刻内涵的关键之处
金圣叹强调读者看书不只是看故事情节,而是要抓住书中的“筋节”之处,以此来洞察作者内心,体悟微妙的思想情感。这里所说的“筋节”,其实就是那些关乎文本思想内涵的十分关键的细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琢磨品味这些“筋节”之处,只有这样,才能探究艺术的“微言大义”,真正看懂作品。比如执教《项羽之死》,可紧扣项羽的“笑”这一“筋节”,让学生体会司马迁刻画人物的神来之笔,从而更深地解读文本,真正收获自己的审美体验。
二、实现从“教师发问”向“自主质疑”的深入
(一)“教师发问”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教师发问,要注意提问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有序和深刻。问题的第一层次,应主要解决“文章写了什么”;问题的第二层次,要解决“文章是怎么写的”;问题的第三层次,要解决文章的写作意图,引领学生向更深层次思考。三问的过程是读者由了解思想内容到认知艺术形式再到领悟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体悟“三问法”,发现“三问法”也可以在不同的层面往复循环,从内容到形式,再从形式到内容,使学生对于课文的认识,能螺旋式地从表面进入深层。
【案例3】《金岳霖先生》的教学
1.整体把握
教师提问:“我们一起来看看,金岳霖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看文章写了金岳霖先生的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问题的第一层次,主要解决“文章写了什么”)
2.细读体会
教师提问:“在写金岳霖先生有趣的事情时,汪老用了一种什么样的笔法?”(问题的第二层次,解决“文章是怎么写的”,要让学生明白漫画式的谐笔手法,用幽默折射深刻)
学生思考后,很快答出“谐笔”;教师板书“有趣(谐笔)”。
3.再读感悟
教师提问:“除了这些有趣的事情外,文章还写了哪些不算有趣,反倒有些沉重的事情?”(这个问题和前一个环节中的第一问并不平行,而是要更深一些,因为它涉及金岳霖先生性格中更深层次的部分。这也是问题的第二层次,解决“文章是怎么写的”,即让学生通过比较鉴赏,懂得本色纪实和曲笔手法的好处)
教师展示林徽因和金岳霖的爱情往事,并请学生思考这段爱情体现了金岳霖什么样的内在品质。学生回答“专一、执着”。
教师小结:“朴实无华的几个字,却浓缩了金先生的一片深情。汪老在此没有写明这段感情,实是用含蓄的曲笔手法写出了金岳霖的孤往精神——专一、执着、不渝、不悔。”教师板书“孤往(曲笔)”。
4.探究思考
教师提问:“作者朴实无华,本色纪实,是大家风范。说到西南联大,文章有几处写到西南联大?这几处文字是不是多余的?能不能删去?”(这是问题的第三层次,解决文章的写作意图,引领学生向更深层次思考,真正读懂文章)
学生思考回答:“不能删,这是作者写作的一个重要意图,在金岳霖身上,折射出西南联大许多知识分子共同的、迷人的精神魅力。”
教师展示西南联大的资料,让学生读懂西南联大精神:“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不但要读出金岳霖先生的有趣,还要读懂金岳霖先生的孤往精神,更要看到金岳霖先生背后的西南联大的精神……”教师板书“联大(闲笔)”。
(二)“自主质疑”的两个切入点
1.在阅读的不理解处质疑
文本中难以理解的地方也常常是含义深刻的地方。对这些地方提出疑问,深入思考,有利于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认真阅读后大胆提出自己的不懂之处,交给全班来讨论解决。笔者在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学生对“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句话很不理解,有许多学生提问说:“曾皙描述的不就是暮春时节去郊外吹吹风吗,为什么会引来夫子长叹一声表示赞同呢?”笔者极大地肯定了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接着又将它还给学生,鼓励他们通过讨论自己解决。这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他们积极地思索、热烈地讨论,渐渐明白了曾皙的志趣、孔子的政治理想和“君子固穷”的道德情操。如果这堂课由笔者提出这一问题,那么学生的思维肯定不会这么活跃。
2.在文本的异常处质疑
让学生对文本的不理解之处提问,还是相对比较容易和自然的事情,但是如果要学生对文本的异常处(即与常理、常情不同的地方)质疑,就要难一些。教师在备课时也要留心文本有无不同寻常、不合常理的内容和写法,如果有就要引导学生尽力去发现,并进而提出疑问。比如,笔者在上《逍遥游》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鲲鹏南徙的故事庄子要讲这么多遍,不是很啰唆嗎?”这是一个不合常规的写法,笔者领着学生从文章的基本思路入手仔细探究,让他们明白,除了采用重言的手法加强南徙故事的可信度外,这样写在思路上其实是一种巧妙的过渡和强调,而并非简单的重复,而在引用后的总结“此小大之辩也”,又在鲜明的对比中将人的思维引向更深的思考——何谓真正的逍遥。所以,读懂了这个异常之处,也就读出了文笔的曼妙起伏之处。
当然,鼓励学生提问,并不是不要教师预设问题。相反,教师只有吃透文本,准确把握文章内容、思路、技法、主旨,将其融会贯通,成竹在胸,才能有一双火眼金睛,识别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哪些是有价值的。在“自主质疑”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更多地要体现在鼓励、点拨、引发、取舍上,学生提问题可以是杂乱的,但是教师的引领必须是富有层次感的。教师心中要有一个教学任务的坐标系,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敏感地察觉到它在坐标中的位置,从而采取恰当的方法指引学生,使其走向深入解读文本的境界。
三、做好 “文本裸读”与“知人论世”的勾连
“文本裸读”是阅读的基础,没有“文本裸读”,阅读教学的大厦就是没有基石的,是空中楼阁;而“知人论世”则是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深刻解读文本的重要方法。
(一)“文本裸读”对于“深度阅读”的意义
所谓“文本裸读”,是最本色的阅读。“文本裸读”,沟通读者与文本的内部联系,它其实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尊重文本,强调文本是“深度阅读”的起点;二是要尊重学生,强调要重视学生原汁原味的阅读,不要以外在方式急于加深他们对文本的解读。
“文本裸读”——这看上去毫不起眼的阅读环节,却是深入解读文本最为基础的一步。
(二)“知人论世”对“深入阅读”的重要作用
作家在创作时一定会受到社会形态、生活历程、审美情感等的影响,不知其人,不论其世,确实难以准确地把握作家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特别是当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学生相隔甚远时,时代的鸿沟就会使学生产生误读歪解。在教学《蜀道难》时,笔者让学生结合李白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然后讨论:除了劝诫友人勿入蜀地外,诗中还有没有其他言外之意?学生讨论后,很快统一了意见,那就是:李白的这首诗很有可能融入了身世之感,感叹仕途之难、人生之难。
“从理论上讲,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越丰富,越能够激活思维,对文本的理解也越到位,所发现的文意也越丰富。”而且,那些具有精神教育意义的作者,本身就是一种财富,他们往往与百姓苦乐、民族兴亡、国家历史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语文教学要发挥人文教育的功能,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受到作者精神和人格的熏陶浸润,受到时代命运的感召呼唤,从而探讨人生价值,审察自身责任,树立积极理想,走好自己的生命历程。
总之,开展“深入阅读”教学,要求教师有对文本言语的深层次品味,有对课堂梯度的努力构建,有对教学深度的自觉追求。笔者相信,教师如能妥善处理好教学环节间的关系,并在教学中掌握轻重缓急的节奏,引领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入里地进入文本,那么一定能让学生在其中得到阅读的体验,找到发现的快乐,获得能力的提升,感受到语文的迷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