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笑非
摘 要:美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科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教授学生欣赏、临摹、绘画、新技法以及新材料的使用等,提升学生个体审美情趣,以达到情感纯化,心理辅导的作用。
关键词:美术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9-016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9.107
教师如何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利用学科包含的引导因素,发挥课程的心理辅导功能,是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新的课题。
一、欣赏与引导,激发审美情趣
通过课堂教授学生观察方法,引导他们去欣赏周围事物,美是一种心灵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学会在身边寻找美、发现美。一株小草、一只蝴蝶、一片树林都能感动孩子的心灵。
引领学生观摩世界知名美术作品,以提高审美情趣,也是感受美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间断地开设欣赏课程,让学生走近大师,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各个环节的预设,基于学习心理的揣摩,以达到精神引领。比如在《独树一帜的中国画》一课中,笔者引导学生在欣赏原有作品的基础上更多去感受同样作品的其他艺术形式的体现:《韩熙载夜宴图》的动画版、《清明上河图》的动画版以及中国画的油画形式创作等;在《中国结》一课中,引导学生注意《西王母、伏羲、女娲画像图》并尝试讲述自己对其内涵的理解。可给学生带来美好与乐趣,也能够帮助学生在理性的层面、更高的角度上去观照内心,从而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上可以更好地调整心态去应对。
二、体验与感悟,帮助释放压力
笔者希望学生明白绘画作为另一种语言是可以被随意使用的。在教学实践中,会根据学生的情况设置一些课程。如:
(一)把线条从心中释放出来
请学生用线条来表现自己的情绪。可以用一根线条,也可用几根线条,或者让整个等份空间都充满线条;用笔方式、线条的长短、力量的使用、平滑、粗糙等都可以随意涂画。只有一个明确的约束:不能画实物或者任何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美术元素释放内心,起到舒缓精神、轻松心灵的作用。当然,过程中要注重根据学生的个别情况进行调控,以免将放松变成放逸。
(二)材质的感受
触摸,是一种刺激大脑的方式。在美术课堂中较好地运用它,会使学生因材质的不同感觉产生脑部兴奋,有利于身心健康。手工课可以刺激大脑产生多巴胺,带给学生愉快、轻松地心情体验。在《线材造型》一课中,笔者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边制材、边构想。可以“弯弯、折折、叠叠”,在经过多次反复后感到比较理想的情况下成型,成型后再可适当添加调整。这里还提倡群策群力,让学生互相交流,集思广益,而老师在巡视中与学生一起动脑筋,提建议,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越积越浓,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和肯定。
三、明理与应用,调控情感趋向
(一)色彩的感知与使用
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感受色彩,“你喜欢什么颜色?看到这种颜色就想到什么?感觉怎样?”学生的回答十分精彩:“我喜欢蓝色,看到蓝色就想到大海、蓝天,感觉十分平静、宽广;我喜欢红色,看到红色就想到初升的太阳,富有朝气、热情;我喜欢白色,看到白色就想到冬天银白的世界,纯净、洁白无瑕。”启发学生对颜色进行比较观察,感知色彩的搭配;再给学生展示自然界的美丽图片,让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地感受到丰富的色彩现象。在呈现出来的作品中,性格强烈的学生喜欢用一些明快的亮色,而性格温和的学生习惯用些中和的颜色。恰当利用色彩心理学教学方法,比如建议用中性色彩调和、配以黑白色衬托、邻近色的添加等等,也可以逐渐帮助改变学生的不稳定性心理。
(二)构图的运用
在学生创作或临摹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很多不同的绘画现象,如果这些现象从心理学角度来解读,则代表了作画者的心理投射倾向。画面主体大小、空间位置、构图、用笔力度、线条特征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图像技术的心理判断依据。
1.主体大小。画面中主体丰满,庞大,表现为:潜在的攻击性倾向,容易出现躁动不安等情绪;画面中主体很小、局促,表现为:害羞、拘谨、可能潜在情绪低落,缺少安全感。
2.空间位置。主体处于纸的中间,它代表了安全感;处于纸的上部,表明高层次的抱负,会努力达到目标;主体位置位于画面底部,表明情绪低落、悲观;主体位于画面边缘,表明害怕独立、排斥新生事物、喜欢幻想。
(三)笔触的运用
1.用笔力度。苍劲有力的笔触,表示画者果断、自信、坚毅;笔触无力,表示内向、缺少安全感;断续的笔触,表示柔弱、依赖和情绪化。
2.线条特征。線条轻盈,表明自由、排斥常规;线条僵硬,表明固执、具有攻击性倾向;长的线条,表明控制欲;短的线条,表示果断、自信。
教师可依据上述表征来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并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影响和疏导。使学生在明理和感受下,逐步调整自己达到一个更好的精神状态。
四、培养与积淀,树立精神向往
“知行合一”是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直面心灵就能够发现美,然而艺术素养的成就并非一日之功,知识的储备永无止境,学习的方法与习惯却更为重要。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造轻松的课堂环境、丰富多彩的教学体验活动和有趣、广泛的知识普及,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美术课堂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飞翔,从而培养出才能卓越、心理健康的中学生。
在当今社会繁荣发展的环境下,引导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热爱自然、心理健康,需要美术教师的用心点拨。美术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说明了美术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通过以上所述形式的艺术陶冶可以使学生感情丰富、品格高尚,从而形成中学生健康的审美趋向,为其人生历程打下坚实而美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党龙. 如何在中学美术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 快乐阅读, 2016(4).
[2] 李彦斌. 浅析心理健康教育与初中美术教学的有效融和[J]. 读书文摘, 2017(2).
[责任编辑 万淑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