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娟, 孟晓莉, 鲍建成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7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指出:“全面增强信息化发展能力;着力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培育发展新动能,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壮大网络信息等新兴消费,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江苏省大部分高职院校都针对本校学生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该课程也是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的通识课程,每年有逾4 000名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并且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了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即至少应获得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办公自动化中级操作员证书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
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招收的新生中,既有高中毕业参加高考的学生,也有中专毕业后的学生;既有江苏本省的学生,也有我国西部地区的学生。这些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起点有很大区别,因而需要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作出改变,由教师统一授课改革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生要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自主选择学习内容[1-2]。
鉴于此,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改革要借助各类移动终端和网络,设计适合于多层次教学的模式,从主教材、实训指导书、视频资源、课程学习平台、技能训练模块、考证辅导等6方面进行研究与开发,建设移动立体化教材。
立体化教材不仅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教学需求,能够体现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分层、分类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能够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教学不是停留在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层面上,而是结合移动终端的普及,提高教学信息化应用水平,使计算机基础教育跨上一个新的台阶[3-6]。
在进行教材内容建设之前,首先要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分析。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提高全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江苏省各中学也普及了信息技术的教育,所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已涉及本文所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7]。但是,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要使学生掌握Windows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等知识模块,还要培养学生能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自己专业领域中或者其他方面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养[8]。但是,部分来自欠发达省份的学生计算机基础比较差,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技能,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于其他的辅助工具,提高学习效率[9]。
根据高职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和生源特点,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从传统的“集中讲授+上机训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依托移动立体化教材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必然对本课程的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10-1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我院各专业的计算机基础必修课程。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熟练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应用程序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信息展示和信息交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化能力。课程教学内容符合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办公软件应用模块考试大纲,在完成课程教学后,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办公软件应用模块考试或江苏省(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
课程的内容模块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7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10的应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 2010的应用、演示文稿处理软件PowerPoint 2010的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及应用、常用工具软件、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改革,建立了移动立体化教材[8]。移动立体化教材分为主教材、实训指导书、视频资源、课程学习平台4部分内容。
主教材的内容设计紧扣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7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10应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 2010应用、演示文稿处理软件PowerPoint 2010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及应用、常用工具软件、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等8个内容模块,其中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和PowerPoint模块在主教材中占据较多篇幅。由于全校学生所使用的计算机应用教材是相同的,需通过教材中的案例设定来照顾到文、理科不同专业的学生。
在设计主教材时,以任务驱动来设计每一个知识点,每个内容模块设计3~5个典型应用任务,用“任务描述—技术分析—任务实现—相关知识—能力提升—课后练习”的顺序组织每一个任务,将知识点贯穿于任务的实现中。学生可以边实践、边学习、边思考、边总结、边建构知识点,还可以在课后用移动设备扫描知识点对应的二维码,通过观看视频课件进行学习。
以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10的应用模块为例,列出5项任务及其知识点。
(1) 编制策划方案。知识点包括:①基础操作;②编辑文档;③文档基本格式的设置;④页面设置;⑤打印与预览。
(2) 编制产品说明书。知识点包括:①图片与剪贴画;②图形;③艺术字;④图表与SmartArt图形;⑤文本框;⑥插入对象。
(3) 制作个人简历。知识点包括:①表格的创建;②表格的修改;③表格的修饰;④表格数据处理。
(4) 毕业论文的编辑与排版。知识点包括:①使用大纲视图;②脚注、尾注和题注;③样式和模板;④制作目录;⑤设置页眉、页脚和页码。
(5) 批量制作胸牌。知识点是邮件合并。
依据《悉尼协议》对知识方面的要求,学生要掌握适用于本专业所属学科的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的通识内容。据此,我校的轮机工程学院、航海学院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信息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学院、电气学院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高级应用能力与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主要讲授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经管学院和人文艺术学院的学生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能力、图形图像处理和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主要讲授办公软件的高级应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的应用以及多媒体视频编辑等软件。由于主教材无法一一顾及各专业的教学重点,可以在不同专业的实训教材中增加结合专业特点的内容。
受主教材和实训教材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将所有知识点和案例的讲解都以文字的形式呈现。为此,可以将很多知识点的讲解和操作制作成视频资源。这些视频资源的时长通常为5~8 min,学生使用手机扫描教材的二维码即可打开视频文件在线学习,极大地扩展了教学空间。视频资源创建了全新的课堂模式,实现充分的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目前,我校已经全面覆盖WiFi,对在校师生免费开放,为学生使用移动终端进行学习提供了保证。
课程平台学习有PC端和移动端(见图1)的两种形式,视频资源也存放在课程学习平台上,学生可以登录自己的课程学习平台进行学习。学习平台上除了有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以外,还包含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办公软件应用模拟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复习大纲等拓展性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12]。
图1 手机端学习界面
学习平台可以解决3方面问题:
(1) 教学资源共享管理问题:平台的学习资源可有效补充学生的课堂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讲授的内容;
(2) 师生互动教学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在学习平台上查找答案;教师可以登录课程学习平台解答学生的问题,或把问题和答案添加到常见问题题库中;平台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的同时也増强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
(3) 即时消息通告:课程学习平台可以实时发布消息、通知,学生可以查阅。
“计算机应用基础”移动立体化教材建设完成之后,已用于全校2016级所有专业的新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后,学生分别参加了课程考试和2016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办公自动化中级操作员考试(ATA),部分学生还参加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其中参加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办公自动化中级操作员考试的人数最多,首次通过率达到了92%。
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移动立体化教材的使用,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激活了课堂气氛,能够随时诊断教学效果。该移动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推进了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分层分类教学改革,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潜力。
[1] 杜炫杰,李丽萍.《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立体化教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7):141-144.
[2] 马燕,李顺宝.计算机应用基础立体化教材建设[J].大学教育,2017(4):4-5.
[3] 陈顺立.互联网+教育模式下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立体化建设研究与实践[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5(3):91-94.
[4] 陈小平,高建.论“互联网+”时代大数据背景下的传统教材出版业变革[J].科技与出版,2015(7):111-116.
[5] 徐友良,肖鹏.论多媒体教材与立体化教材的概念及分类[J].当代教育与论坛,2011(9):15-16.
[6] 朱双云.《计算机应用基础》立体化教材建设研究与开发[J].电子制作,2014(11):128-129.
[7] 丁继慧.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实践与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5(11):36-37.
[8] 李亚方,李志刚.基于工作过程的中高职衔接立体化教材设计与开发[J].现代职业教育,2015(21):23.
[9] 初天赋,李少明.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立体化教材出版的应用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5(2):39-42.
[10] 周玉泉.对高职教育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1(11):6-8.
[11] 赵志强.高校立体化教材建设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13(1):78-80.
[12] 张国瑞.立体化教材模式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站设计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4):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