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海山(太原)
人物访谈和传记类图书一直是广大读者最为喜爱的励志类书籍,成功人士的传奇经历,往往对每一位普通的读者都有着非常强烈的激励和鼓舞作用。走近名流人生,胜读十年厚卷。名人名家、政坛高官和商界巨腕的故事往往是百姓寻常生活里津津乐道的话题。大众对成功人士、社会名流有着强烈的了解欲、研究欲和学习欲;此外,名人本身具有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对社会的感召力强,新闻性和典型意义均比较突出,所以,各种媒体对名家名人的报道都空前火爆,这是传记类图书走俏市场的主要原因。
然而纵观目前的传记图书市场,很多作品片面地为名人树碑立传,一味挖掘名人作为个人的成功,而忽略了他(她)身后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其实,很多社会名流在历史关键点上的所作所为,还具有非常重要的史学意义与社会价值。因此,笔者以为,人物传记应将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当中,在述说他(她)个人的小历史的同时,还要展现中国社会的大历史。一部成熟的、负责任的传记作品,不仅可以让读者真切领悟名人的人生哲学、探寻他们的成功轨迹,还可以看到当代社会波澜壮阔的风云际会,窥探今日中国的发展行踪。
应运而生的《中国高端访问》系列丛书,便是该类图书中的代表。
此书的作者余玮、吴志菲都是记者,而且至今仍在继续从事着他们心爱的记者工作。曾有人说,记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一个提问者、聆听者和记录者。这话当然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实际上,一个称职的记者,还应该是一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观察者,更应该是一个触类旁通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杂家!他(她)必须要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要善于捕捉容易被常人忽视的细节,以细节动人、以细节取胜,可以说是人物专访成功的一个秘诀。
综观《中国高端访问》(伍),全书共采写了18位中国当今文化界的名流:中国文坛的新任女掌门铁凝,诗坛上的“绿林好汉”绿原,向世界报道“开国大典”的李普,自由穿行在艺术宫殿里的黄苗子,阅尽沧桑不失儒雅高洁的文博泰斗吕济民,与2556岁的圣贤聊“心得”的于丹……每一个人物都写得神形兼具倍感亲切,好像就在你的身边与你聊天。
高端人物自有高端人物的魅力,他(她)们站得高看得远,对待事情的态度摆弄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铁凝当选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后,仍一如既往地冷静面对自己,“喜悦和惶恐并存,压力和责任同在”,“不同的声音现在有,以后也会有,重要的不是被异议、被质疑,重要的是被异议、被质疑以后你怎么做、做得怎么样。一个人的心里有一个广大世界的时候,你就能面对整个世界,也应该能面对这个世界的各种异议和质疑。我希望我是这样的人。”因此,铁凝郑重地给自己立下“五个不敢忘”:第一不敢忘记,这个位置这份荣誉绝不是非我莫属,因为中国新时期以来成就了一大批优秀作家,今天中国文坛的辉煌是老中青几代作家共同创造的,许多文学大家都能担当此任,不敢忘记这点会让我时刻知道我是谁。第二不敢忘记前辈作家用灵魂和智慧积累的文学财富,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深厚的艺术修养,对青年作家的培养和扶持,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第三不敢忘记学习。向优秀的同行学习,学习他们不同的优秀;向生活学习,学习技艺,营养心灵,提高境界,这是一生的功课。第四不敢忘记责任。在捍卫人类的精神健康和心灵的高贵,在精神和道德追求面前,作家应为民族情感的净化、为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为建设和谐文化,从我做起,尽自己的责任。第五不敢忘本,这个‘本’就是写作。我的职业是作家,我热爱写作,作家还是要以‘作’为本。
著名记者李普的经历更是让人充满羡慕。1949年8月底,新华社特派记者李普奉命由武汉中南分社调到北平总社,所接受的第一个任务便是与另一位新华社记者李千峰一起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的报道。这可真是一件足以让所有同行眼红甚至嫉妒的机遇呀!10月1日开国大典时,李普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也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他不但现场记下了“共产党员几乎都穿中山装,周总理着黑呢子中山装,满城楼就只有美髯公张澜穿长衫”,而且还记下了毛泽东走到麦克风面前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的时候,“显得很平静,稿子没有任何抖动。那天城楼上也没有风,晴空万里,广场上沸腾着欢呼和掌声。”读完公告后,“毛泽东手按电钮,一幅巨大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
当然,仅有这些按部就班的叙述是远远不够的,那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感觉:只不过你运气好,碰见了那些人、碰见了那些事罢了,换了谁写不出来?
可贵的是,作者在这本书中,对所采写人物的专业,时不时还要恰到好处地点评一番,而那些中肯、凝练又干净的语言,无不闪烁着作者横溢的才华。比如评论绿原某一时期的诗作:“惨痛的际遇使诗人的心在流血,但消沉不属于诗人,在冷峻的背景上,诗歌的底色是用血铸就的,但仍不乏暖色和亮色,这是化血为墨迹的持久的阵痛。与‘文革’的主流诗歌相比,这些个人化的话语祛除了集体写作的虚饰和浮泛。”在书中,这样的语句时时可以遇见,自然调节人们阅读思维的同时,更给人一种直抵心灵深处的逻辑享受。
然而可惜的是,这套丛书从文本的意义上去分析,仍然存在着不少的缺点和不足。比如:语句不通顺。有很多句子明显属于半句话,更多的是许多句子关联词语的不翼而飞,让读者产生出疙疙瘩瘩的“夹生饭”感觉;再就是行文的啰唆,絮絮叨叨,婆婆妈妈,拖泥带水,芝麻西瓜,部分章节的叙述太琐碎,不讲结构,不注意修辞,十足的一部流水账;甚至还有“跑题”现象。如在《肖复兴:大作家的文缘与心事》中,却用了相当的篇幅去描写肖复兴的儿子,写肖的儿子怎样聪明伶俐,写肖的儿子怎样尊重父母,写肖的儿子的大学经历,写肖的儿子成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并写出了几本小说及反响情况,甚至还大写特写肖的儿子的课外兴趣爱好……真是信马由缰离题万里。
但总归瑕不掩瑜。阅读这本书,最终带给读者的,是愉悦的心情,是历史的钩沉,是知识的累积,是视野的拓展。而得到这些,已足以让每个读者欣喜了。
腰带上系着一个墨水瓶——读孙犁散文集《芸斋梦余》
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作家中,孙犁无疑是风格独具的一个,他的写作甚至被称为“荷花淀派”。几十年来,孜孜矻矻,孙犁用他那支平淡朴素的笔,创作了许多余味绕梁的作品,给世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精神食粮。
孙犁一生创作的主要成绩,还是他的小说,其短篇小说《荷花淀》,早在20世纪五十年代,就一直被选入中学生课本里,当作范文,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其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作为描写革命战争风云的历史画卷,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厚重的清新。但在创作小说的同时,尤其是晚年以后,孙犁的创作目标逐渐地转向了散文,转向了“不只区别于韵文,也区别于有规格的小说,是指所有那些记事或说理”的短小文章的创作。近些年来,一些有识见者提出散文的概念要“大”起来,其实,早在20世纪七十年代,孙犁便指出了“记、序、传、书、墓志等等门类,其实都是散文。”
孙犁成长于战乱年代,根本没有条件去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他1913年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东辽城村一户农民家里,少年时即开始阅读进步书籍和新文学作品,1944年去延安,在鲁艺文学系任教员,以后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和土地革命。孙犁曾在文章里说,他是“腰带上系着一个墨水瓶”走上战场的,他始终以笔作枪,一边写作一边学习,对那个特殊的年代、对那场伟大的战争进行了详细而真实的记录,用文学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
孙犁的散文明显从中国的古代文学里吸收和借鉴了有益的营养,“中国的散文作家,先秦有庄子、韩非子,汉有司马迁,晋有嵇康,唐有柳宗元,宋有欧阳修。这些作家,文章之所以好,我以为不只在文学上,而且在情操上。对于文章,作家的情操,决定其高下。悲愤的也好,抑郁的也好,超脱的也好,闲适的也好,凡是好的散文,都会给人以高尚情操的陶冶……情操就是对时代献身的感情,是对个人意识的克制,是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是一种净化的向上的力量。它不是天生的心理状态,是人生实践、道德修养的结果。”(《贾平凹散文集序》)
散文的好坏重在语言,因为散文不能与小说相比,可以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去抓人。孙犁散文的语言是非常讲究的,他不但注意字、词的锤炼,尤其注意对一件事物的表达方法的选择,“陋巷二字,虽不雅驯,却出自圣人经典,也就是那些质朴简短的文字之中。我七岁时,入乡村小学,学校门口虽然悬挂着两面虎头牌,却原是一家农舍,处在一条陋巷之底。”(《陋巷集后记》)更难能可贵的是,对于某种事物的揭示,孙犁却把它不温不火地隐藏于某种极有韵致的话语之中,使读者的心灵深处升腾起一种会心的理解:“这像江湖卖药的广告,明明是狐臭药水,却起了个刁钻的名儿:贵妃腋下香露。不只出售者想入非非,而且将使购用者进入魔道。”(《陋巷集后记》)记得曾有评论文章说,孙犁的文字对贾平凹的散文影响甚多。仔细对比二位的文章,从取材到行文,从结构到词句,字里行间透出的信息,确是极为相似相近,只是贾平凹这许多年不断地打磨钻研,加之悟性拔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在文学圈里,孙犁的耿直是出了名的,这不只表现在他的为人处事上,同样也表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上。他曾为老朋友的诗集写序,虽然也明知应该多说一些捧场的话,但“评论作品,多说好话,固是一路;然此亦甚难,如胡乱吹捧,虽讨好于作者,对广大读者实为欺骗。”(《序的教训》)终于直言坦陈,得罪了朋友。对于老朋友如此,对于一些名人大家也不例外,如对诗人田间的评价:“坦诚地说,我并不喜欢他这些年写的那些诗,我觉得他只在重复那些表面光彩的词句或形象,比如花呀、果呀、山呀、海呀、鹰呀、剑呀,我觉得他的诗,已经没有了《给战斗者》那种力量。”(《悼念田间》)如果说,这样的批评还稍有点空泛的话,那么,对赵树理作品的评价就比较具体且掷地有声了:“这一时期,赵树理对于民间文艺形式,热爱到了近于偏执的程度。对于‘五四’以后发展起来的各种新的文学形式,他好像有比一比看的想法。这是不必要的。民间形式,只是文学众多形式的一个方面,它是因为长期封建落后,致使我国广大农民文化不能提高,对城市知识界相对而言的……赵树理中后期的小说,读者一眼看出,渊源于宋人话本及后来的拟话本。作者对形式好像越来越执着,且因过多罗列生活细节,有时近于卖弄生活知识,遂使整个故事铺摊琐碎,有刻而不深的感觉。”(《谈赵树理》)缺点就是缺点,明摆在那儿,但你不能不佩服作者的胆量与识见。
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也决定文风。孙犁的文字是干净朴素的,却又带着一股沁人心脾之气,不蔓不枝,中通外直,读后,使烦躁的心能够宁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