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指南(二期)

2018-07-02 02:09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指南二期制定组
中国全科医学 2018年16期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管理

《“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指南(二期)》制定组

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健康中国”的建设构想被着重提出,确定了“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战略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1]。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技术被应用到各领域和行业。“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传统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增值业务,提升传统行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2]。近年来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将“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几年内“互联网+”的发展目标,提出通过“互联网+健康医疗”探索服务新模式[3-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7〕12号)中明确提出,“要促进互联网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智慧健康产业,探索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完善移动医疗、健康管理法规和标准规范,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健康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慢性病防治手段和工作内容,推进预约诊疗、在线随访、疾病管理、健康管理等网络服务应用,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健康管理是对个人及人群的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并进行计划、预防和控制,旨在调动个人、集体和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来满足健康需求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5]。“互联网+健康管理”,包括了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远程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服务[6-7]。

“强基层”一直以来是我国医改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互联网时代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效率和水平,是为基层赋能的重要措施,有利于提升社区医生在居民心中的信任度和社区居民健康管理的获得感。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健康管理”的开发应用将带来健康医疗模式的深刻变化,有利于提升健康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扩大资源供给,拓展服务渠道,延伸和丰富服务内容,不断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8-9],让居民对自己的健康拥有更多主动权,享受到更多融合个性化需求的医疗健康服务[10-12]。

“互联网+”符合当前信息化发展趋势,利用互联网手段开展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尚未成熟稳定,国内外均在积极探索[13-40]。如何借助高效的互联网应用技术手段,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和质量,成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管理和服务的创新探索目标。

2016年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受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法制司委托开展“互联网+社区健康管理标准化试点”研究,撰写了《“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指南》,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社区健康管理工作中涉及的移动终端APP、健康门户网站、双向转诊系统、智能化慢性病管理4个模块开发和建设的总体业务框架、实施过程中的功能规范和技术规范提出建议[41]。2017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继续委托中心承担卫生标准制修订项目,在一期项目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中心的“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行规范化,扩大建设指南的适用范围,并对一期成果进行完善和修订,产出《“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指南(二期)》。《“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指南(二期)》的撰写高度契合国家战略和政策导向,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用互联网手段开展社区卫生健康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应用总体框架:

2个体系——数据标准规范体系;网络安全体系。

7个模块——智能化慢性病管理、社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社区妇幼保健协同服务、社区远程血压监测服务、双向转诊系统、移动终端健康服务、健康门户网站。二期指南主要涉及社区中医药健康管理、社区妇幼人群健康管理、居民自我健康管理之可穿戴设备(远程血压监测)。

(1)社区中医药健康管理

功能描述——在现有社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基础上,基于互联网技术,对中医药服务进行外延,将院内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药健康教育、健康干预和咨询服务延伸到居民家中,从而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个性化的中医药健康管理。

患者端:体质辨识自评估、中医健康教育、中医保健指导、医患互动、中医健康档案自我维护。

医生端:中医档案管理、中医随访、中医智库、医患互动。

(2)社区妇幼人群健康管理

功能描述——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针对儿童的预防接种服务和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辖区孕产妇的健康指导服务从机构内部延伸至居民家庭,以提高社区卫生妇幼保健服务效率和质量。

孕产妇用户端:签约服务、成员托管、医患互动、自我管理。

医生端:签约管理、建册管理、医患互动、健康随访、健康教育、远程协作。

管理端:基础管理、系统管理、统计分析。

(3)居民自我健康管理之可穿戴设备(远程血压监测)

远程血压监测器械硬件选型原则——具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及相关认证的医疗检测设备,需要符合国家医疗器械相关的认证许可。同时满足:①便携体积小巧,便于携带,考虑到居家个人两种便携方式;②接口灵活;③数据传输效率高;④传输加密;⑤供电效果好、供电状态稳定、待机时间有保障、考虑到客户的使用安全等因素;⑥兼容性强,充分考虑到路由器随时可能介入第三方的数据采集端,路由器设计方面应保留较强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便于临时器械接入。

1 范围

“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是指将互联网手段应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使针对社区居民的健康体检、健康监测、随访评估、健康教育与干预等健康管理服务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高效地延伸至家庭,提升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健康管理的获得感。

指南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用互联网手段开展社区卫生健康管理工作中涉及的中医药健康管理、社区妇幼人群健康管理、居民自我健康管理之可穿戴设备(远程血压监测)3个应用开发和建设的总体业务框架、实施过程中功能规范提出建议,对基于互联网的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平台的安全保障体系提出建设建议。适用于上述项目的规划、设计、开发、部署和应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依据本指南对开发者提出建设要求。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服务水平与效率提供参考,为“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在其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应用、推广奠定基础,为互联网时代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扩展应用提供借鉴。

2 编制原则和依据

指南的撰写继续坚持具有示范性、可借鉴性和可推广性等原则,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日常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社区卫生服务具体业务流程和特点来确定范围,设计符合基本医疗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工作要求。

指南所涉及的业务模块、数据模型在依照和参考原卫生部“居民健康档案基本数据集”等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规范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基层医疗卫生的实际情况对相关内容进行了选择性使用。指南涉及的相关业务所引起的数据流转和数据加工过程符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国卫基层发〔2017〕13号)的要求。

3 “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业务需求

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所涉及的居民健康管理相关工作,是以社区为范畴,以个人健康档案为基础的个性化健康事务性管理服务;是以控制健康危险因素为核心,以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与发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针对个体及群体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其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水平,并对其生活方式相关的健康危险因素,通过健康信息采集、健康监测、健康评估、个性化监管、健康干预等手段持续加以改善的过程和方法。

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各地区分级诊疗政策的出台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门诊量大幅度提升。特别是随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全国的深入推进,社区医生和患者之间建立了连续性的服务关系,医生围绕签约居民及其家庭的需求组织协同医疗服务资源和社会资源,在连续固定的管理关系下提供慢性病管理、危险因素控制和健康生活方式干预等精细化健康管理服务。

但由于社区卫生服务起步较晚、发展不均衡、人力资源相对不足等,我国的社区卫生健康管理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1)健康信息采集不完全,全面的个人健康信息应涵盖生理、心理及日常生活行为等多方面的内容,涵盖居民在机构、家庭不同场所的健康信息。目前社区健康信息采集主要以机构内部数据为主,缺乏对居家健康指标的动态、持续监控和管理,导致连续性健康数据缺失。(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数据的融合、挖掘技术及设施欠缺等问题,导致对健康大数据的深层挖掘不足,信息共享利用不够,造成大量重复劳动、服务效率低下。(3)健康干预主要以疾病为中心,很少针对个人整体健康状态评估和预测,社区卫生服务片段化、延伸手段有限,造成健康干预不到位,缺乏个性化健康指导。

由于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涉及多学科知识和不同人群个性化服务的整合,更加需要借助互联网和先进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和创新服务模式,增强健康管理服务的可及性,满足居民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健康服务需求。近年来,互联网基础设施改善、移动互联网发展、智能终端普及、传感器技术进步以及各种高新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改善和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是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传感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一系列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运用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居民健康档案和诊疗服务信息为核心,通过连接信息采集、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干预、动态跟踪反馈等各环节,优化服务流程,打破信息区域和时间的局限性,增强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连接能力,促使居民变被动接受健康服务为主动参与自我健康管理,将健康管理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延伸到居民家里,真正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实现健康体检、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心理咨询、生活方式指导等全方位、个性化的社区健康管理服务(见图1)。

4 “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总体框架与功能规范

4.1 总体框架设计建议 在一期指南的基础上,对“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总体框架进行补充(见图2)。其系统层级结构包括应用层、服务层、数据层和基础配置层。本指南应用中涉及妇幼保健服务的相关内容,需要和区域妇幼平台通信,因此该平台结构在考虑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用集成或专科医院协同应用集成的同时,考虑了与区域平台的数据通讯和接口通讯设计;另一方面因涉及与区域妇幼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在系统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系统衔接的灵活性、低耦合和高聚能性,该架构能快速地定制、开发和部署,以满足不同机构的信息共享与管理需求。“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平台设计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可扩充的、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伸缩性较强的服务组件池,其服务组件设计需满足且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1)管理业务的扩充:能够围绕电子健康信息主索引,扩展新的健康管理业务,从公共健康管理的角度来看,可以建立不同的健康指标监控服务,从医疗服务者的角度看,可以查询、调用不同类型的个人电子医疗健康档案。(2)健康信息业务的扩充:能够在系统组件中增加新的健康业务信息种类的存储和通讯通道。能够根据每种存储信息的特点对信息内容进行优化,通过统一的接口对已有的健康信息进行查询、调阅。(3)接入方式的扩充:区域信息中心面对的用户是各医疗机构及个人用户,所以能够接纳其他应用系统的数据上传相当重要。因此该服务组件需满足对不同接入方式的支持。(4)系统处理能力的扩充:随着区域服务组件应用使用者的增加,其将承受大量的服务请求压力。建议使用分布式服务和集群部署实施等方式来实现系统处理能力的扩充。

图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模式Figure 1 Pattern for "Internet Plus Community Health Management Services" delivered by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institution

4.2 总体功能结构设计建议 “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平台的业务数据基础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HIS系统中记录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数据。该平台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中医药管理应用通过前置服务和院外互联网居民移动终端应用做通讯;将公共卫生妇幼人群的健康档案信息通过前置服务等方式与区域妇幼综合管理平台进行数据通讯和消息通讯;通过院内网络架构的延伸,借助于前置服务将院内居民健康指标监测系统与居民居家远程监测仪器互联互通,实现数据的远程实时通讯,进而实现以院内健康档案数据为主线的一体化协同服务管理目标。

(1)社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是在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药健康管理的基础上,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将中医药服务延伸到居民家中,从而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个性化中医药健康管理。(2)社区妇幼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务主要包括对儿童的预防接种和健康管理服务、对辖区孕产妇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指导服务等。运用互联网技术将对妇幼人群的健康管理工作延伸至家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妇幼人群的服务效率和质量。(3)人体生理参数远程监测服务以远程血压监测为例,通过联通居民居家的血压测量仪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信息系统前置服务,前置服务与机构内部公共卫生系统互联互通,为慢性病患者提供血压精细化监测管理。

4.2.1 “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整体功能结构说明 一期指南从功能的纵向角度说明了结构范围,整体功能以服务层集成为基础,对外对内提供服务支持和组合,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耦合度得到灵活应用;二期指南新增业务服务借助接口通信,通过院内外协同服务应用集成,实现了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妇幼人群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平台服务层的信息调阅和接口实现了与远程血压测量服务应用的通讯,借助数据共享服务实现了该数据与院内公共卫生系统的数据复用和集中展示(见图3)。

图2 “互联网+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应用总体框架Figure 2 General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the platform for delivering "Internet Plus Community Health Management Services"

4.2.2 “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功能规范建议

4.2.2.1 “互联网+社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应用建设建议

4.2.2.1.1 “互联网+社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概述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中医科室的工作与院内公共卫生系统其他服务衔接,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将院内服务延伸至居民手中,利用收集、互动、问卷调查、体质辨识等方式,多方面收集患者的身体健康指标和生活习惯,开展个性化指导等中医药健康管理,从而实现对不同人群不同方式的中医健康干预。

4.2.2.1.2 “互联网+社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功能说明 “互联网+社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打通患者在线健康服务,同时将服务结果与机构内部系统互联互通。其主要功能包含中医签约、中医健康档案、中医健康课堂、中医体质自测、中医随访管理、中医在线咨询、中医门诊预约等(见图4)。服务对象包括社区居民和医护人员,设计目标遵循简约设计原则,以不增加医务人员工作量、便于使用为主要目的,提高国家公共卫生中医药服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1)院内工作站。①中医签约:中医医生提供签约服务。②中医健康档案:为居民建立中医健康档案,其中包括SOAP的内容。③中医健康课堂:包括生活起居、情志护理、饮食调护、体质调养、预防疾病、0~36个月儿童中医保健方法和技术等养生保健知识。④中医体质自测(65岁以上):包含体质辨识表、中医体质判定标准表、中医体质特征及中医药保健指导(包含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5个方面)内容。⑤中医随访管理:对签约居民提供中医随访管理。⑥中医门诊预约:即预约就诊时间。

图4 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功能Figure 4 Internet-based community TCM health management services

图3 “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平台二期功能结构Figure 3 Functional structure diagram of the platform for delivering "Internet Plus Community Health Management Services" developed during the second phrase

(2)居民移动端。①中医签约:居民在线选择中医医师进行签约。②中医健康档案:居民签约后,可以自助查询和维护个人中医健康档案信息,丰富并实时更新居民健康档案内容。③中医健康课堂:通过图像、视频、文字等方式推送中医健康教育内容,如中医知识(穴位图解)、简易的穴位按揉手法、0~36个月儿童中医保健技术(摩腹,捏脊,按揉迎香穴、足三里穴、四神聪穴)等。④中医体质自测:65岁以上的居民可在线自助完成中医体质辨识,了解自身体质特征,并从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等5个方面获得相应的中医药保健指导。⑤中医在线咨询:通过文字、语音、视频等形式,与医师进行简易的在线交流。⑥中医门诊预约:通过移动应用端实现分时段预约就诊。

(3)医生移动端:①中医签约:处理居民的签约请求。②中医健康档案:为居民建立中医健康档案,并定期进行档案更新、跟踪及查询等。③中医随访管理:根据居民健康状态制定随访计划,根据随访结果调整治疗方案,跟踪治疗,完善中医档案。④中医在线咨询:通过文字、语音、视频等形式,与签约居民进行简易的在线交流。⑤中医门诊预约:处理居民的预约就诊请求。

4.2.2.1.3 “互联网+社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应用流程及实现方式设计 (1)应用流程及场景说明:“互联网+社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借助于移动互联网技术手段,通过医生端移动终端应用、居民端互联网传播账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PC端协同提供服务。社区居民可以选择自己及托管的家庭成员进行中医健康管理,通过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药健康评估等自助服务,获得相应的健康指导建议。居民评估的数据同步至医生移动终端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PC端,使社区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患者目前的身体状况。医生移动终端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PC端也可对社区居民发起中医体质的辨识邀请和新增中医体质辨识,并将居民评估结果与院内公共卫生管理系统数据同步(见图5)。

(2)应用实现方式说明。①与院内其他业务系统的应用衔接实现方式说明。通过信息系统接口服务集成的方式,将“互联网+社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与机构内部中医科室HIS工作站、公共卫生管理系统衔接,实现针对不同人群的个性化中医健康管理和干预,使健康档案动态更新(见图6)。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数据信息共享。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中规定了中医随访、评估的服务流程和数据规范,在遵循此流程和规范的基础上,通过接口通讯的方式与院内健康档案平台实现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如“互联网+社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过程中,需要对居民的基本档案信息、历史随访信息进行调用和补充,其主要数据共享信息包括健康档案信息、最近一次中医随访信息、个人生活习惯和体征变化信息、中医药评估信息、体质辨识结果信息。③运动膳食处方获取。在中医药健康管理过程中,通过接口服务从院内公共卫生管理系统、智能慢性病管理系统中,综合分析居民的健康指标和体质特点,匹配相关运动及膳食处方。

4.2.2.2 “互联网+社区妇幼人群健康管理服务”应用设计建议

4.2.2.2.1 “互联网+社区妇幼人群健康管理服务”概述 “互联网+社区妇幼人群健康管理服务”是指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辖区孕产妇、儿童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务工作中。借助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和通道将服务的两端打通,让患者通过在线的方式与家庭医生互动,包括且不限于维护自己的基本情况信息、获得个性化健康指导和健康知识等。让基层妇幼保健服务从以前的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和互动式服务,提高其服务效率和准确率,提高妇幼群体健康管理服务的获得感(见图7)。

图5 “互联网+社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应用流程Figure 5 Procedure for delivering "Internet Plus Community TCM Health Management Services"

图6 中医体质辨识服务与院内系统的衔接流程Figure 6 Procedure for connecting Internet-based public service system for body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with TCM and Internet-based hospital care support system

4.2.2.2.2 “互联网+社区妇幼人群健康管理服务”功能说明 现阶段妇幼保健服务在社区内部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档案的管理、医患互动、访视计划的规划、产后的跟踪服务和预防接种服务等,在此基础上平台应提供孕产妇专档的评估算法,通过生活系统、危险因素的采集对孕产妇的身体健康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估分析,给予必要的健康指导或干预方案(见图8)。

“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在考虑社区应用的同时,应充分考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专科医院的协同方式,预留接口和服务入口。在有条件的机构建议联通分娩医院,可以通过分级管理协同的方式,实现对孕产妇的分级分类管理,借助平台实现必要的转诊服务或专家远程监护指导服务等。

(1)孕产妇用户端。签约服务——提供妇幼保健医生查询、签约功能,居民可以在线查看医生基本介绍、服务内容与出诊时间,同时查看签约团队成员组成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家庭医生关注或签约。成员托管——用户可以托管多个家庭成员,多个孩子的可以为每一个家庭成员申请签约等服务。①孕前管理。健康资讯:提供优生优育相关的资讯;孕前日历:准确记录孕前重要指标,如叶酸、体温、体质量等;孕前工具:提供排卵和早孕试纸的检测方法与服务;健康学堂:提供孕前健康指导知识,支持视频、图文传输;健康检查:提供孕前优生优育检查。②孕期管理。健康资讯:提供孕期饮食、保健、运动等相关的资讯,医务人员可以定期定向推送;母子建册:用户在线填写档案信息,方便医生提早了解相关信息,做好服务准备;产前随访:在线接受随访并查看历次随访记录,实时了解孕妇和胎儿的情况;产检提醒:定期提醒孕妇进行产检,医生可以了解产检结果。③产后管理。档案管理:建立新生儿电子健康档案,在线查看出生证明、健康信息等;产后随访:提供产后孕妇的随访、新生儿的随访预约;疫苗接种:提醒与信息查看;成长记录查看:提供在线记录成长健康记录、成长生活记录等功能;健康评估:针对产后心理、生理的健康评估;健康资讯:提供产后运动、饮食、保健、生活必备等健康资讯。④医患互动。可与签约妇幼保健医生在线交流,提供图文、视频、语音、文字传输;儿童体检结果的互动提醒;提前推送儿童接种知情同意书,便于了解接种注意事项;在线反馈儿童接种后不良反应情况。⑤自我管理。体温检测:通过智能设备准确记录体温变化趋势,准确掌握受孕时机;胎心监测:通过智能设备准确记录胎心变化,实时跟踪胎儿健康情况;健康评估:提供孕期、产后等心理、生理等健康评估;健康筛查:提供产前筛查和适龄妇女“两癌”筛查。⑥健康教育。通过健康大讲堂、健康沙龙等活动,获得活动通知和健康教育知识;签约用户可上传自我健康检测数据、产检结果、随访结果,定期接收医务人员推送的健康教育指导、健康资讯等。

图7 “互联网+社区妇幼健康管理服务”应用场景Figure 7 Procedure for "Internet Plus Community Health Management Services" for women and children

图8 “互联网+社区妇幼人群健康管理服务”功能Figure 8 "Internet Plus Community Health Management Services" for women and children

(2)医生移动端。①签约管理。签约申请处理:接收签约申请,提醒居民自行录入妇幼保健档案基础信息,完善基本健康情况、产检情况等,并同步到机构内部信息系统中;签约居民管理:可以根据健康状况设置不同的标签,对高危孕产妇,实行专案管理、跟踪服务,数据可同步保存到院内系统。②建册管理:对居民上传的母子健康手册中的基本信息进行审核,并将注意事项及时通知签约居民,准确掌握每个孕产妇的个人基本信息、孕产期产检情况、母子保健、出生记录以及预防接种情况。③医患互动:医务人员可与签约孕产妇在线交流,可提供图文、视频、语音、文字传输;咨询过程可以编写备忘录。④健康随访:处理签约孕产妇的随访预约信息,并可以主动对签约居民发起随访预约。⑤健康教育:可为签约孕产妇定期推送健康教育文章、视频以及健康促进活动通知等。⑥信息上报:平台所产生的业务流转数据,均需要后台的统一规范和集中处理、封装,借助于网络上报服务通道,上传至区域妇幼健康管理平台,完成数据的汇总和共享。

(3)管理应用端。①基础管理。机构管理:管理和维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科室、服务项目等信息;医生管理:管理和维护医生资料和执业资质等信息、监管医生服务情况;团队管理:创建和维护家庭医生团队,查询统计各团队服务数量和质量;服务管理:管理和维护在线服务项目,包括在线咨询、预约就诊、健康教育活动预约等。②系统管理。会员管理:查询和管理签约用户信息、服务时限、服务项目等;账号管理:管理各终端应用账号,分配相应权限;版本管理:管理各移动终端应用版本,定时发布版本更新消息,启动版本更新机制;数据管理:设置平台数据的归档和备份策略。③统计分析。机构数据统计:以机构为单位汇总平台运营数据,包括签约居民数、建册率、高危孕妇率、新生儿出生率、接种率等;医生服务数据统计:统计医生绩效数据,可以按时间周期查询统计;团队服务数据统计:统计家庭医生团队绩效数据,可按时间周期查询统计;居民数据统计:统计孕产妇健康管理、儿童健康管理、医患互动服务数据。

4.2.2.2.3 孕产妇保健基础档案设计 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的基础是孕产妇保健手册(保健档案),因此孕产妇保健档案的存储、流转和索引关联等方面的设计需要清楚定义,孕产妇保健档案作为后期对孕产妇和新生儿索引查询、随访、健康管理和信息流转的基础信息,其信息结构要求既具体又有意义;其主要内容包括产妇一般情况、家庭情况、丈夫基本情况、病史询问和其他的危险因素等。

4.2.2.3 “互联网+人体生理参数远程监测”应用(以远程血压监测服务建设为例)

4.2.2.3.1 “互联网+人体生理参数远程监测”应用概述 人体生理参数远程监测应用的搭建,主要是为了方便对慢性病控制不稳定的居民进行实时或者周期性健康指标监测,通过其指标的单次测量或者周期性测量的预警管理,将机构内部和居家测量数据有机结合,借助机构内部慢性病管理系统和其他健康管理系统来达到对其进行精细化管理的目的。

互联网应用于人体生理参数远程监测方面的具体体现应该归纳到物联网的范畴,如何在目前较为丰富的物联网应用技术和设备器械中,圈定适合基层开展此类服务的范围较为重要,从技术角度出发要避开目前物联网系统架构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借助成熟的技术路线需坚持以下设计原则:(1)综合分析平台支持,远程监测的数据需要一个汇总分析平台做数据汇总分析和用户分析,需要与院内业务系统的对接交互。(2)易操作,高准确度的海量终端器械接入,远程监测器械如远程血压仪的设计需考虑易操作。(3)清晰低耦合对接模式,此远程血压监测平台会通过接口与院内服务系统实现数据交互,但是需考虑其衔接的耦合度问题,避免给院内服务系统带来其他问题。(4)小粒度数据块传输封装,血压计远程数据传输需考虑其数据封装的最小化单元设计。(5)相对安全的数据传输,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性。

4.2.2.3.2 “互联网+人体生理参数远程监测”应用功能说明 用于远程健康数据采集的医疗设备一般属于二类医疗设备,需要满足二类医疗设备的一般性功能和安全要求以及各具体类型设备的专用功能和性能要求。具体要求可查阅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或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计量司的相关标准和指南。与远程健康数据传输有关的功能建议如下。

(1)使用GPRS/NB-IoT(物联网传输协议)远程数据传输的检测设备。①应该允许至少2个用户使用同一台设备,并且允许在上传数据中区分不同的使用者,以免不同患者的数据混合在一起发送到平台服务器;②应该支持访客模式,对于用户家中偶有访客测量时,数据和真正的使用者隔离,以免数据出现混乱情况,访客数据可以不发送到平台服务器;③应当通过域名而不是IP地址与平台服务相联,便于当IP地址变更时,可以继续通过域名联网;④应当有远程联网状态显示,以便患者知晓数据是否能够上传;⑤远程联网过程不应影响设备继续使用;⑥远程联网失败不应影响设备继续使用;⑦每次与平台服务相联时,根据平台服务器时间校准数据采集设备的时间,时间精确到秒,以确保数据采集时间的准确性和一致性;⑧应有一定的离线存储空间,在设备因信号问题无法实时传输数据时,可以将健康数据存储,等待信号畅通后重新发送健康数据;⑨每类健康数据采集设备采用一组特定的标准健康数据集和数据格式;⑩健康数据集应包括设备信息,包括设备类型、设备型号、设备ID、生产厂商、设备软件版本号等,以便数据和设备管理;⑪健康数据集应包括数据校验字节,以增强数据通讯可靠性和检错能力;⑫如果数据采集中发生错误并且设备给出错误码时,应将此错误码发送到平台服务器,以便监测设备使用情况,必要时给患者提供帮助;⑬远程数据传输完成时,应发送数据传输结束信息,以便平台服务器及时关闭与该设备的数据传输通道,减少服务器信道资源浪费和并发数量。

(2)使用蓝牙近程数据传输的医疗设备。①设备只能与指定移动终端应用相联,不能与未经指定或配对的移动终端应用相联,以免发生错误联接;②同一台设备在任意给定时间只能与一个指定终端应用相联,但是在不同时间,一台设备可以联到任意一个指定的移动终端应用,以便一台设备可以被多个患者使用;③应当有蓝牙联接状态显示,以便患者知晓数据是否能够传输;④蓝牙联接失败不应影响设备继续使用;⑤应当在每次与移动终端应用相联时,根据移动终端时间校准数据采集设备的时间,时间精确到秒,以确保数据采集时间的准确性和一致性;⑥应有固定的健康数据存储空间,在设备不能与移动终端应用联接时可以将健康数据存储,等待设备联接成功时重新发送健康数据;⑦每类健康数据采集设备采用一组特定的标准健康数据集和数据格式;⑧健康数据集应包括设备信息,包括设备类型、设备型号、设备ID、生产厂商、设备软件版本号等,以便数据和设备管理;⑨健康数据集应包括数据校验字节,以增强数据通讯可靠性和检错能力;⑩如果数据采集中发生错误并且设备给出错误码时,应将此错误码发到移动终端应用,以便监测设备使用情况,必要时给患者提供帮助。

(3)用于远程健康数据采集的移动终端应用。移动终端应用与远程健康数据采集直接相关的部分是数据的接收和上传功能,也可以包括数据处理功能。在健康数据采集和处理方面对患者移动终端应用的基本要求为:①与健康数据采集设备的联接应当简单易用,在预先设置好联接信息的条件下,联接过程应该是自动的或者一键完成。②联接完成后自动接收健康数据采集设备发送的健康数据,并自动上传平台服务器;当不能与平台服务器联网时,可以存储所有离线未上传的健康数据,在能够与平台服务器相联时,自动上传未成功上传的健康数据。

(4)用于远程健康数据展示和管理的移动终端应用。移动终端应用与远程健康数据展示和管理直接相关的部分是对当前健康数据和历史健康数据的展示和管理功能。历史健康数据的展示有利于患者知晓自己疾病的演变、进展、控制等状态,其基本要求为:①应当有文字、图形、表格等不同形式的健康数据展示方式,以便从不同角度更直观表达健康数据;②应当允许患者删除非法数据,以确保健康数据的有效性;③对每类健康数据应当有统一的展示方法,如历史数据包括每天指定时段,每天、每周、每月平均值趋势图展示;④数据应该能区分具体用户,如设备支持两用户使用,在远程健康数据展示和管理的移动终端应用应该能区分具体的测量用户。

(5)用于远程健康数据处理和使用的移动终端应用。①建议统一使用平台服务器对健康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根据数据处理结果对患者发出相关指导信息,并将该信息推送到移动终端应用。移动终端应用仅作为一种展示设备,展示平台服务器发出的对患者的指导信息。②移动终端应用有独立处理健康数据的能力,可以独立对患者提供综合疾病治疗目标指导,必须使用与平台服务器完全一致的健康数据处理算法和患者指导原则,确保数据处理符合主要相关指南,结合基础病情进行综合、规范的临床分析,并且将健康数据处理结果和对患者的治疗目标指导及时上传平台服务器备案,以便统一管理。③移动终端应用应该具备数据测量上传后自动推送结果提醒的功能。可通过移动终端应用等方式提示检测结果和健康指导意见。考虑到运营成本的问题,不建议通过短信的方式推送数据上传结果。④移动终端应用应该具备检测数据周报和月报的分析功能。针对用户的一定周期的数据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对一段时间用户的健康状况、健康趋势给予分析,给用户适当健康管理指导建议。⑤移动终端应用应该具备用户和设备关联绑定功能,对于可支持多用户使用的设备,需要能指定具体设备的使用者。为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性,设备应该拥有管理员角色,管理员可以由管理机构指定,也可以由设备的第一个使用者成为管理员。只有管理员才可以修改和变更设备的使用者。⑥移动终端应用应该可以展示和管理用户的基本健康档案,健康指标数据展示和分析的功能。基本健康档案包含用户的个人基本信息、疾病史、家族史、用药史、生活方式等信息。

(6)用于远程健康管理的PC服务端或者移动应用系统。①具备设备管理功能,可实现远程监测设备登记、出库、销售、租赁等功能;②具备用户管理的功能,可为新用户进行建档、开通账号、建立基本健康档案等功能;③具备健康检测数据报警提醒功能,当测量用户的数据超过预警值时,自动提醒医生,以便及时干预和管理;④具备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功能,可支持列表、曲线图、饼图等多种分析功能;⑤医生可以根据所管理患者的健康状况设置不同的报警阈值,只有满足报警阀值的功能时,才会自动提醒医生及时干预;⑥具备多种提醒功能,例如长时间未测量、测试数据波动太大、测量报警、连续报警等。

4.2.2.3.3 “互联网+人体生理参数远程监测”应用服务流程及应用场景 “互联网+人体生理参数远程监测”的服务流程见图9,应用场景见图10。

人体生理参数远程监测应用系统的搭建,可以让居民在家庭进行自我健康监测,通过院内院外数据的协同分析更加精准地掌握健康指标控制情况,便于为其实施精细化健康管理。辖区内居民可以根据自身健康情况,或根据全科医生的健康管理建议自由选择使用远程监测仪器。仪器的发放、患者关联和跟踪服务均需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管理服务平台中进行注册和授权。

在远程监测服务过程中居民可以以家庭为单位分配成员,或者以自己为测量对象,通过各种体征监测仪(如血压监测仪)进行自我测量,且各场景的应用过程和数据流转过程均通过集中网络运营服务平台来分发。其数据应用场景过程分为以下两种:(1)场景一:人体生理参数测量仪通过智能网络和互联网通道采集和上传数据。具体分为3个方面:①测量仪器终端会借助智能网关和互联网通道来收集、存储、封装和传输体征数据至院内健康小屋监测服务中心,从而完善院内健康管理服务数据。全科医生可通过院内PC端来及时关注和评估居民的健康监测结果,同时对患者的佩戴器械能远程进行基本的设置、关联和配置操作服务。②社区签约的家庭医生能够通过移动终端应用或者PC端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到居民测量数据,在必要的情况下给予及时的在线指导和评估服务。③患者也可以通过患者移动终端应用自助调阅测量数据和医生的指导意见数据,且可以针对具体测量结果与医生互动。(2)场景二:人体生理参数测量仪器终端自身支持GPRS/NB-IoT通讯能力,无需智能网关,可直接实现数据采集和上传。具体分为3个方面:①仪器终端自带有GPRS/NB-IoT通讯功能,用户可直接通过检测设备实现健康数据的收集、存储、封装,传输体征数据至院内健康监测服务中心。医生可通过院内PC端来及时关注和评估居民的身体监测结果,同时对患者的佩戴器械能远程进行基本的设置、关联和配置操作服务。②医生能够通过移动终端应用或院内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到居民测量数据,在必要的情况下给予在线指导和评估服务。③患者可以通过患者移动终端应用等方式,自助调阅测量数据和医生的指导意见,针对具体测量结果与医生互动。

图9 血压远程监测流程Figure 9 Procedure for remote monitoring of blood pressure

图10 人体生理参数远程监测应用服务系统Figure 10 System for remote monitoring of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通过该服务可以实现远程血压监测的服务管理闭环和监测过程的数据存储、传输、加工、使用的闭环,为居民提供从机构到家庭的连续、完整和可追溯的健康管理服务。

4.2.2.3.4 “互联网+人体生理参数远程监测”应用服务系统(远程血压监测服务)的标准化设计建议 (1)器械硬件的设计或选型原则。①具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及相关认证的医疗检测设备。②需要符合国家医疗器械相关的认证许可。③外观小巧便携,建议考虑到居家、个人携带两种便携方式。④数据传输与保存:建议内置GRPS模组或者NB-IoT模组,数据可在无网络、无蓝牙、无智能手机的环境下,通过物联网自动传输到云端。所有测量数据都可在云端永久保存,为医生调整健康管理方案提供参考。⑤接口灵活,建议兼容通用串行总线(USB)连接,接口支持2.0以上,Micro USB或Mini USB。⑥支持有线网线接口,一定环境能实现拨号。⑦安全数码卡(SD卡)插拔读取接口:支持M-side卡、SD卡读取接口。⑧数据传输效率:无论是器械到AP的近距离传输还是AP到远程的远程传输,尽可能地小粒度封装数据块、采用通用传输数据格式如XML/JSON等格式,且有规范严格的接收-校验-回复机制。⑨传输加密:数据传输过程中应该有较为严谨的加密措施,采取双方透明的加密格式,抵御传输过程中的恶意拦截,确保数据传输安全。⑩内置充电电池:要求仪器内置大容量充电锂电池,供电稳定、待机有保障、不使用时可定时关机、考虑客户的安全等因素。⑪兼容性强:充分考虑到路由器随时可能接入第三方的数据采集端,路由器设计方面应保留较强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便于临时器械接入。

(2)远程数据传输方式。AP是可选应用,对于可支持自动上传功能的健康检测设备,可无AP,如果是蓝牙、ZigBee、RFID等近距离传输设备,需要依赖AP实现远程数据的传输方式,具体要求可参考以下建议:数据传输需要在考虑数据时效性的前提下,采用高效、稳定的数据传输协议如UDP或机制完整的TCP/IP协议等;建议选择借助如WiFi、蓝牙(2.0版本)、GPRS、NB-IoT和有线等网络连接方式;为了适应大数据量如心电图数据传输,对蓝牙机器WiFi工作环境要求较高,如蓝牙版本需控制在2.0以上;提供灵活切换局域网传输和远程传输的操作支持,或者独立版本,如局域网家居版和广域网传输版。①目标服务端的灵活切换:AP目标数据Server端可能随时改变,这就要求AP提供灵活的目标服务器地址变更功能,方便修改目标服务器地址信息。②验证完整性:路由器向远程传送数据时,要验证数据的完整性,是否接受成功,若失败要采用重发措施〔如广播性质的发送数据确认字符(ACK)回复校验〕,确保数据传输验证完整性。③AP缓存:不同器械的传输数据单元大小不一致、时间点不一致、传输时间不一致,因此所要求的数据暂存时间就有大小和时间区分,这就要求AP缓存不仅支持大容量存储,而且需要满足一定时间寄存。

(3)网络协议标准。在物联网中,考虑到事物放置的随意性和广域性,随处布线是不切合实际的,所以,采用无线技术作为其前端感知数据的传输方式将会是有线网络很好的补充和延伸。目前无线传输技术非常丰富,包括:GPRS、NB-IoT、蓝牙、WiFi、Zigbee、433等。从仪器向路由器发送数据时,可以采用Zigbee协议、433规范、蓝牙方式。从路由器向服务器发送数据时,可以采用GPRS、NB-IoT、WIFI、以太网口(网络)。由于市场上物联网应用技术比较广泛,其功能特点各有不同,为便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物联网应用技术的选型,现对物联网应用技术名称、特点和应用范围做对比列举,建议根据其机构实际网络拓扑环境、实际应用技术特点做选择性采纳(见表1)。

4.3 “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数据规范数据及其数据结构设计是系统成功的关键,应坚持准确、可信、可用、完整、规范、安全、可靠的原则。数据库的设计使用和数据的传递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范和标准,在这一基础上结合新增业务的服务特点和集成特点给予灵活设计。

4.3.1 数据元定义规范 数据元的设计要求涉及基础数据的如健康档案、妇幼档案等数据元定义,需按照国家及行业标准定义或参考定义。

4.3.1.1 基本概念 数据元字典列举并定义了特定的语义环境中所有相关数据元的一种信息资源。健康档案的内涵和信息来源特征,决定了健康档案数据元字典中的数据元来源,与健康档案相关的各个卫生服务信息基本数据集,是从各业务数据集中抽取的与人健康管理相关的数据。平台流转的健康数据需要与区域健康档案数据互联互通,因此数据元字典的设计需考虑多元性和唯一性。其数据元的纳入原则主要有两方面:(1)公用数据元,即在2个或2个以上业务数据元集中都包含的数据元。公用数据元体现了相关卫生服务活动对健康档案的数据交换和共享的需要。(2)健康档案信息利用者所需要使用的非公用数据元,如居民健康管理和健康监测的需要、卫生管理统计指标的需要、与外部卫生相关部门进行数据交换的需要等。

表1 无线传输技术应用特点对比表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6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techniques

4.3.1.2 数据元字典定义的主要特性 (1)业务流程无关性。从各子业务数据元集中抽取的数据元,组成健康档案数据元字典后,表现出与业务流程无关性,即健康档案数据元字典中的数据元是独立于任何具体的卫生服务活动(业务应用系统)的,虽来源于相关业务,但已不再隶属于某个特定的业务环境。(2)灵活性。健康管理服务中健康档案数据元字典中数据元的业务无关性,为卫生服务模式的发展及业务流程的再造与不断优化,提供了灵活的指导框架。(3)可扩展性。随着基层卫生的发展,根据各项卫生服务活动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调整和完善的实际需求,健康管理服务中健康档案相关卫生服务基本数据集的内容也将相应变化,不断推出新的标准版本,而且档案数据元字典的数据元纳入原则也会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因此,健康管理服务健康档案数据元字典是可扩展的。

4.3.2 功能业务数据集标准规范

4.3.2.1 “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基本数据集 互联网技术应用于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过程中,其服务对象是辖区居民。辖区居民的基本健康情况、家庭情况、既往健康情况和家庭健康情况是开展此类服务的基础。因此该平台居民健康档案基本数据集在参考卫生行业标准WS 365-2011《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基本数据集》、WS 371-2012《基本信息基本数据集》的基础上,结合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服务的具体业务情况,制定的居民健康档案基本数据集标准规范,使用单位可根据国家卫生部相关标准规范做具体定义,其具体内容以人口学信息特征为基础,包括空间、年龄、性别、文化、职业、收入、住址、联系方式、既往史等指标信息。另外,对于家庭情况信息也有具体的记录和明确的定义,如家庭居住环境、生活环境等家庭相关信息。

4.3.2.2 妇幼健康管理服务基本数据集标准 妇幼健康管理服务基本数据集是指构成妇幼保健服务、生产医院专科服务事件(或活动)记录所必需的基本数据元集合。在开展妇幼健康管理服务过程中与健康档案相关的每一个卫生服务活动(或干预措施)均需明确对应一个基本数据集,且得到清楚的表达和描述。妇幼健康管理服务应用涉及和区域妇幼平台的数据交换和对接,因此在业务服务数据元和数据集标准的设计和建设方面需重点考虑标准化和一致性原则。

在孕产妇健康管理过程中,数据集定义范围会涉及分娩医院或产前体检机构产出的数据,社区基层保健科在做日常孕产妇保健服务过程中需调阅此类数据,具体在设计过程中需做引用性标识,其数据元的数据类型和表示格式使用单位可根据原卫生部相关标准规范做具体定义。其主要数据集范围包括产妇基本信息、婚检过程信息、生育化验检查信息、既往生育情况、既往病史等其他体格检查信息数据集;幼儿相关信息如父母亲基本信息、出生身体信息、出生各身体健康情况检查信息等。

4.3.2.3 中医健康管理服务基本数据量表 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重要的一部分,由于中医药健康管理适用于各人群,其服务手法和服务范围有所不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及中医药管理局等国家权威机构对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量表做了明确的定义,明确了该类服务的数据项来源、数据项采集方式和允许值域;“互联网+社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建设过程中,也需要以此类规范性量表为基础,其量表格式设计、内容构成包括问题设计、选项设计和选项对应分值设计,通过面对面或者网络在线的方式收集用户对应的问题倾向,系统根据分值单位和逻辑算法,推算出居民的对应体质,给出对应的干预手段和健康教育方式等。

中医体质分类及判定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等专业权威机构编制、设计。其标准定义了中医体质9种特征和中医体质分类的判定条件和结果。中医体质学者根据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特点及反应状态,对人体体质进行了分类,制订出中医体质量表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互联网+社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在参考此标准量表的基础上,设计中医健康管理体质判定标准表,为系统的中医药健康管理逻辑提供算法支持,其内容包括体质类型、条件、分值和判断结果等。

4.4 “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

4.4.1 概述 互联网技术应用于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过程中是社区卫生信息化应用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社区居民健康数据的基础存取出入口,不仅包括社区居民基本健康档案数据的互联互通、院内外交互,又涉及居民日常健康管理数据、慢性病监测数据以及药品服务数据等健康动态数据的流转和加工。系统的可靠安全运行不仅关系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身业务的运行,还关系到其他业务部门如专科医院的转诊服务、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的数据流转服务等相关系统的运行,因此其网络、主机、存储备份设备、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部分应该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为了保护机构、社区居民和患者隐私,维护合法权益,数据中心应具备良好的安全策略、安全手段、安全环境及安全管理措施。

信息系统完整的安全体系包括4个层次:(1)最底层为物理级安全,包括计算机安全、硬件安全等;(2)其次为网络级安全,包括链路冗余、防火墙等;(3)系统级安全,包括数据灾备、病毒防范等;(4)最后为应用级安全,包括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权限管理等。贯穿整个体系的是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标准,以实现“非法用户进不来、无权用户看不到、重要内容改不了、数据操作赖不掉”(见图11)。

4.4.2 安全等级 “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平台业务流转的基础是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居民就诊数据、居民健康测量数据等,这些业务信息牵扯到用户的私密资料、医疗机构的管理数据和区域健康档案数据的元数据,若遭到破坏后,所侵害的客体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一旦业务信息遭到非法入侵、修改、增加、删除等不明侵害(形式可以包括丢失、破坏、损坏等),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影响和损害,因此需清楚界定安全等级标准并据此构建相应的防护措施和防范手段。

图11 系统安全体系结构Figure 11 Network security system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et Plus Community Health Management Services"

“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范围为区域范围内的普通公民、医疗机构等。该业务信息遭到破坏后,所侵害的客体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侵害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但不损害国家安全。客观方面表现的侵害结果为:(1)可以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导致业务能力下降,造成不良影响,引起法律纠纷等);(2)可以对社会秩序公共利益造成严重侵害(造成社会不良影响,引起公共利益的损害等)。根据GB/T 22240-2008《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的要求,出现上述侵害客体时,优先考虑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另外一个不做考虑。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由业务信息安全等级和系统服务安全等级的较高者决定。结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息化应用情况和管理情况,“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平台安全保护等级建议为第二级。

4.4.3 物理安全 在满足安全等级保护的基础上,平台建设需考虑物理安全的标准化和原则性设计,信息化系统平台运行的状态与其部署实施的物理环境的安全规范水平息息相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数据中心是区域医疗数据信息平台的关键节点,也是系统运行的基础,保证物理环境安全至关重要。本指南未尽的其他的物理安全需根据实际环境制定周密的风险应对计划。

4.4.3.1 机房与设施安全 机房的网络环境和实施物理环境是保证信息系统安全、可靠的基础,是保证平台正常工作的基本环境。具体包括机房环境条件、机房安全等级、机房场地的环境选择、机房的建造、装修和计算机的安全防护等。对平台所在环境的安全保护,可参照在GB50174-9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A/T390-2002《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通用技术要求》、GB2887-2000《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9361-88《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等标准。

机房与设施安全方面的设计投入,需要考虑本中心的实际网络拓扑情况,如机构服务应用已经在区域信息化架构中运行,其物理安全性完全遵守区域级应用即可,其物理构件的标准化配置,需符合区域级信息化系统建设中对物理安全标准化等级的要求。

4.4.3.2 环境与人员安全 环境与人员安全通常是指防火、防水、防震、防振动冲击、防电源掉电、防温度湿度冲击、防盗以及防物理、化学和生物灾害等,是针对环境的物理灾害和人为蓄意破坏而采取的安全措施和对策。

4.4.3.3 预防其他自然灾害 预防其他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湿度、洁净度、腐蚀、虫害、振动与冲击、噪声、电气干扰、地震、雷击等其他不可抗因素。

4.4.4 系统及数据安全

4.4.4.1 系统安全 “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平台需要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如妇幼保健平台)协同通讯,应具备性能完善的系统安全基础设备。包括网络防火墙、入侵检测、病毒防范、用户识别等信息安全软硬件系统,并设专人进行日常监督管理与更新。

防范来自广域网上的安全威胁是系统安全设计的重点所在;建议采取网络、单机相结合的方式来避免系统遭受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一方面,利用网络防病毒软件来保护服务器,同时实现对网络病毒的监控、报警和实时清除;另一方面,定期使用单机版防病毒软件对工作站进行扫描、杀毒,以消除病毒隐患。防病毒系统的关键在于提高内部工作人员对计算机病毒的认识,不使用盗版软件,对于外来磁盘、软件、文件在使用前及时进行扫描、杀毒,从根本上切断计算机病毒的来源。

通过对主客体进行正确的标识和标注,执行自主访问控制和强制访问控制混合的访问控制机制,保证授权访问的可控性。

4.4.4.2 数据安全 在一期数据安全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数据访问、备份、加密等方面的安全策略。随着业务的开展,该平台会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数据中心,因此平台的数据安全体系建设建议考虑以下基本安全措施:(1)数据库应设置预定的备份策略进行本地备份,有条件的可做异地备份。(2)严格按照用户级别来授权用户对数据和资料的访问。(3)关键数据的修改记录应有详细的操作日志,以备追查。(4)数据的传输与关键敏感的数据的存放需进行一定的加密处理。(5)制订数据库系统备份和恢复方案时,必须将重点放在防范用户失误和介质失效而造成的数据损失。基于互联网的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在日常的运维过程中会经常性与内部、外部的第三方服务或中间件进行通讯,更应采用专业的备份软件、安全中间件等为整个网络中的服务器和工作站提供高速、可靠的备份和恢复能力。

4.4.5 应用安全 “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平台的用户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社区居民、专科医院和企业实施人员,其应用权限的界定、应用安全等级的设计需缜密考虑和具体设计,应用级安全应包括统一身份认证、密码加密和隐私权限管理。应用安全管理是基于多种身份认证模式,对涉及医疗卫生信息化管理中安全要素的统一管理。

应用安全管控多以中间件形式存在,应用安全中间件是基于身份认证、基础设施和应用安全管理平台,将医疗卫生安全应用与业务服务中间件结合起来使用,有条件的机构单位可以以独立中间件服务的方式实施,从而完成统一的电子健康信息网络安全应用平台的构建。这些中间件主要包括且不限于关于身份认证服务的中间件、关于数据安全服务的中间件、关于医疗行为审计服务的中间件等。

4.4.5.1 统一身份认证 数字证书认证中心(CA)主要负责产生、分配和管理所有参与网上服务交互的应用个体所需的身份认证数字证书。每一个数字证书都与上一级的数字签名相关联,最终通过一个安全链追溯到一个已知的并被广泛认为安全、权威、足以信赖的机构。在本平台建设中,可直接利用现有区域信息化服务平台的认知体系,如涉及的市妇幼区域平台的已有的CA中心的身份识别基础设施;通过区域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平台,各应用系统调用各种中间件,方便地实现区域信息卫生网络系统统一的身份管理与授权管理。

4.4.5.2 采用商业密码加密 “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在服务流转以及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交互过程中均需采用加密技术来保护敏感信息的传输,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在一个加密系统中,信息使用密钥加密后,得到的密文传送给接收方,接收方使用解密密钥对密文解密得到原文。目前主要有秘密密钥加密、公开密钥加密两种加密体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综合考虑业务的保密级别、数据的安全级别和用户的授权级别来选择对应的加密体系。

4.4.5.3 隐私与权限管理 为了保证在信息共享的同时实现对居民隐私的保护,平台必须对电子健康信息提供权限管理机制。电子健康信息的权限管理根据医务人员、管理者、居民等不同的角色进行权限管理,权限管理按等级实现个人级、文件类别级、文件级、居民自定义保护级四级保护机制等。

4.4.6 安全管理 (1)对涉密网的环境因素实施监控和警卫,预防人为威胁。(2)集中建设网络支撑平台监控中心,进行统一安全监控。(3)建立健全相关网络安全管理责任制度。(4)建立严格的机房安全管理制。(5)禁止在生产系统中使用未经批准的应用程序,禁止在生产系统上加载无关软件,严禁擅自修改系统的有关参数;用于开发、测试的系统必须与生产系统严格分开。(6)监视系统运行记录,及时审查日志文件,认真分析告警信息,及时掌握运行状况,对系统可能发生的故障做好应急方案。(7)软件程序的修改或增加功能时,须提出修改理由、方案、实施时间,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程序修改后,须在测试系统上进行调试,确认无误经批准后方可投入生产应用。(8)软件修改、升级前后的程序版本须存档备查,软件修改、升级时须有应急补救方案。(9)制定各项访问控制措施,包括对网络、主机、数据库等的访问。对路由器、交换机的密码及配置应由网络管理员掌握,统一进行配置。对各类主机的管理和对用户以及文件系统的分配、访问权限设置等工作统一由主机管理员执行,对所有数据库的管理和对表、视图、记录和域的授权工作统一由数据库管理员执行。

撰写专家组(按贡献排序):吴浩(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刘新颖(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陈博文(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张世红(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刘婉莹(北京市丰台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李景(卫宁健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王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陈云权〔医家医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白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琚文胜(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郭晓玲(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顾晓晖(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

主要执笔人:吴浩(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刘新颖(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张世红(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李景(卫宁健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王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陈云权(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

志谢: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法制司、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基层司、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规划信息司、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信息中心、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基层卫生处和信息统计处、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信息中心、北京市丰台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社区卫生协会等相关单位、部门在本指南制定过程中提供的大力支持。感谢参与项目的社区医务人员和居民,其使用体验为本指南的制订提供了实证研究依据。感谢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系研究生高文娟、邓杰、朱夏媛、范晓红、杨人灵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开展了大量工作。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EB/OL].(2017-10-27)[2017-11-01].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27/c414395-29613458.html.

[2]李晓南,孙俊菲,倪小玲,等.互联网+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6,13(1):85-88.DOI:10.3969/j.issn.1672-5166.2016.01.018.LI X N,SUN J F,NI X L,et al.A discussion on the Internet plus community health management services model[J].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Informatics and Management,2016,13(1):85-88.DOI:10.3969/j.issn.1672-5166.2016.01.018.

[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Z].2015.

[4]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做好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Z].2015.

[5]NIKITOVIC M,BRENER S.Health technologi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a review of the medical advisory secretariat evidence-based analyses between 2006 and 2011[J].Ontario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2013,13(12):1-87.

[6]SHEPPARD J P,SCHWARTZ C L,TUCKER K L,et al.Modern management and diagnosis of hypertens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home care and self-care[J].Ann Glob Health,2016,82(2):274-287.DOI:10.1016/j.aogh.2016.02.005.

[7]COUGHLIN S S,PROCHASKA J J,WILLIAMS L B,et al.Patient web portals,disease management,and primary prevention[J].Risk Manag Healthc Policy,2017,10:33-40.DOI:10.2147/RMHP.S130431.

[8]PAL K,EASTWOOD S V,MICHIE S,et al.Computer-based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self-management in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Diabetes Care,2014,37(6):1759-1766.DOI:10.2337/dc13-1386.

[9]LOPRESTI M A,ABRAHAM M E,APPELBOOM G,et al.Clinical trials using mobile health applications[J].Pharmaceutical Medicine,2015,29(1):17-25.DOI:10.1007/s40290-015-0085-7.

[10]PAUSTIAN M L,ALEXANDER J A,EL REDA D K,et al.Partial and incremental PCMH practice transformation:implications for quality and costs[J].Health Services Research,2014,49(1):52-74.DOI:10.1111/1475-6773.12085.

[11]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Center for Devices and Radiological Health,et al.Guidance for industry and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staff[EB/OL].(2013-08-14)[2017-11-01].https://www.fda.gov/downloads/MedicalDevices/DeviceRegulationandGuidance/GuidanceDocuments/ucm077272.pdf.

[1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Z].2016.

[13]李宗友,王映辉,张一颖,等.论互联网+中医医疗服务[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7,41(2):1-4.DOI:10.3969/j.issn.2095-5707.2017.02.001.LI Z Y,WANG Y H,ZHANG Y Y,et al.Discussion on the TCM medical services with Internet plus[J].Chinese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7,41(2):1-4.DOI:10.3969/j.issn.2095-5707.2017.02.001.

[14]刘保延.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J].中医杂志,2013,54(6):451-455.LIU B Y.The clin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paradigm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real world[J].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3,54(6):451-455.

[15]赵丽娜,周吉顺.中医临床数据信息化过程中的标准化问题[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4):719-722.DOI:10.3969/j.issn.1674-3849.2011.04.027.ZHAO L N,ZHOU J S.Discussion on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data informationization[J].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1,13(4):719-722.DOI:10.3969/j.issn.1674-3849.2011.04.027.

[16]LEIJDEKKERS P,GAY V.Mobile apps for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lessons learned from my Fitness Companion[J].Health and Technology,2013,3(2):111-118.DOI:10.1007/s12553-013-0044-9.

[17]林华,王颖彦.基于“互联网+”探索大型中医院药事服务[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7,33(1):66-68.DOI:10.3760/cma.j.issn.1000-6672.2017.01.021.LIN H,WANG Y Y.Research on Internet-plus pharmacy service at larg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s[J].Chinese Journal of Hospital Administration,2017,33(1):66-68.DOI:10.3760/cma.j.issn.1000-6672.2017.01.021.

[18]颜挺宇.唐汉城市中医养生社区网平台启用——互联网时代中医药服务基层的贴切模式[C]//世界中联国医堂馆社区服务专业委员会筹备委员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医堂馆社区服务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世界中医药联合会,2015.

[19]陈平,帅仁俊,苏逸飞,等.移动APP在区域妇幼保健领域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6,31(9):149-151.DOI:10.3969/j.issn.1674-1633.2016.09.045.CHEN P,SHUAI R J,SU Y F,et al.Application of mobile APP in regional maternal and children' health care[J].China Medical Devices,2016,31(9):149-151.DOI:10.3969/j.issn.1674-1633.2016.09.045.

[20]黄艳红,林娟,薛小凌.互联网+背景下的孕期健康教育探讨[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6,22(3):84-86.HUANG Y H,LIN J,XUE X L.Discussion on health education during pregnancy Internet plus background[J].Strait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16,22(3):84-86.

[21]CAFAZZO J A,CASSELMAN M,HAMMING N,et al.Design of an mHealth APP for the self-management of adolescent type 1 diabetes:a pilot study[J].J Med Internet Res,2012,14(3):e70.DOI:10.2196/jmir.2058.

[22]吴倩岚,王菁,何秀玉,等.移动医疗APP在妇幼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5,12(2):217-220.DOI:10.3969/j.issn.1672-5166.2015.02.020.WU Q L,WANG J,HE X Y,et al.The application of mobile health APP i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management[J].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Informatics and Management,2015,12(2):217-220.DOI:10.3969/j.issn.1672-5166.2015.02.020.

[23]冯宁,金曦.我国妇幼健康教育工作综述及展望[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6):472-474.FENG N,JIN X.Health education for women and children in China and its prespect[J].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Education,2010,26(6):472-474.

[24]陈亚楠,施长春.我国孕产妇社区健康管理现状[J].现代医 药 卫 生,2016,32(15):2342-2345.DOI:10.3969/j.issn.1009-5519.2016.15.024.CHEN Y N,SHI C C.The status quo of the health management of pregnant and lying in women in China[J].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 Health,2016,32(15):2342-2345.DOI:10.3969/j.issn.1009-5519.2016.15.024.

[25]刁瑾薇,俞文敏,尹璐.互联网在孕妇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1,26(10):81-82.DOI:10.3870/hlxzz.2011.10.081.DIAO J W,YU W M,YIN L.Internet-based patient education for pregnant women[J].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2011,26(10):81-82.DOI:10.3870/hlxzz.2011.10.081.

[26]FEDOR S G.Patient centered medical home quality assurance——validation[J].Journal of the Arkansas Medical Society,2015,112(3):36-37.

[27]MASTRO K A,FLYNN L,PREUSTER C.Patient- and family-centered care:a call to action for new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J].Journal of Nursing Administration,2014,44(9):446-451.DOI:10.1097/NNA.0000000000000099.

[28]丁腊春,朱向南,刘朝鸣.基于互联网的妇幼健康宣教云平台的研究与实践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23):3732-3733.DOI:10.3969/j.issn.1009-5519.2016.23.064.DING L C,ZHU X N,LIU C M.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aternal health management in China:an investigation and practice analysis based on the Internet platform for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education[J].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 Health,2016,32(23):3732-3733.DOI:10.3969/j.issn.1009-5519.2016.23.064.

[29]ALEXANDER J A,BAE D.Does the patient-centred medical home work?A critical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patient-centred medical homes and patient-related outcomes[J].Health Services Management Research,2012,25(2):51-59.DOI:10.1258/hsmr.2012.012001.

[30]封顺天.可穿戴设备发展现状及趋势[J].信息通信技术,2014,28(3):52-57.FENG S T.Wearable devices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J].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2014,28(3):52-57.

[31]孙瑶,李文源,艾育华,等.基于物联网的老年慢性病自我健康管理模式的构建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6(10):1164-1166.DOU:10.3969/j.issn.1007-9572.2014.10.021.SUN Y,LI W Y,AI Y H,et al.Construction of health selfmanagement model of older people with chronic diseases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4,16(10):1164-1166.DOU:10.3969/j.issn.1007-9572.2014.10.021.

[32]花正东.基于Android手机健康管理平台的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33]姚倩.基于移动平台的高血压健康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西北大学,2014.

[34]陆培培,杨延坤,杨坤璂,等.基于互联网的远程监测对高血压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17,32(z1):16.LU P P,YANG Y K,YANG K J,et al.Research progress of Internet based remote monitoring for hypertension management[J].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2017,32(z1):16.

[35]林伟良,王伟杰,胡丽明,等.远程家庭血压监测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7,37(8):913-914.LIN W L,WANG W J,HU L M,et al.Application of remote famil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in community hypertension management[J].Chinese Rural Health Service Administration,2017,37(8):913-914.

[36]MC KINSTRY B,HANLEY J,LEWIS S.Telemonitor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J].Curr Pharm Des,2015,21(6):823-827.

[37]朱家煜.移动健康监护平台在高血压慢病管理中的应用与实现[D].南京:东南大学,2014.

[38]WEBER M A,SCHIFFRIN E L,WHITE W B,et al.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in the community:a statement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J].Journal of Clinical Hypertension,2014,5(16):14-26.DOI:10.1111/jch.12237.

[39]ZULLIG L L,MELNYK S D,GOLDSTEIN K,et al.The role of home blood pressure telemonitoring in managing hypertensive populations[J].Current Hypertension Reports,2013,4(15):346-355.DOI:10.1007/s11906-013-0351-6.

[40]刘振,李念强.远程家庭医疗保健系统[J].工业控制计算 机,2015,28(1):26-27.DOI:10.3969/j.issn.1001-182X.2015.01.011.LIU Z,LI N Q.Remote home health care system[J].Industrial Control Computer,2015,28(1):26-27.DOI:10.3969/j.issn.1001-182X.2015.01.011.

[41]《“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指南》制定组.“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指南[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7,16(4):258-273.DOI:10.3760/cma.j.issn.1671-7368.2017.04.003.Expert Group of Construction Guidelines for Standardization of "Internet plus Community Health Management Services".Construction Guidelines for Standardization of "Internet plus Community Health Management Services"[J].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2017,16(4):258-273.DOI:10.3760/cma.j.issn.1671-7368.2017.04.003.

附件1: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1.发改委令第55号.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2.GB/T 20273-2006 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技术要求

3.GB/T 21052-2007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物理安全技术要求

4.WS/T 303-2009 卫生信息数据元标准化规则

5.WS/T 304-2009 卫生信息数据模式描述指南

6.WS/T 305-2009 卫生信息数据集元数据规则

7.WS/T 306-2009 卫生信息数据集分类与编码规则

8.WS 377-2013 妇女保健基本数据集

9.WS 376-2013 儿童保健基本数据集

10.WS/T 449-2014 慢性病监测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

11.WST 448-2014 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技术规范

12.WST 447-2014 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技术规范

13.WS 446-2014 居民健康档案医学检验项目常用代码

14.WS 445.17-2014 电子病历基本数据集

15.WS/T 500-2016 电子病历共享文档规范

16.WS/T 483.20-2016 健康档案共享文档规范

17.WS/T 482-2016 卫生信息共享文档编制规范

18.WS/T 501-2016 电子病历与医院信息平台标准符合性测试规范

19.WS/T 502-2016 电子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标准符合性测试规范

20.GBT 22239-2008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21.GBT 25070-2010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

22.GB/T 20274—2006 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评估框架

23.GB/T 19716—2005 信息安全管理实用规则

24.国发〔2011〕24号.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通知

25.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

26.国发〔2011〕24号.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

27.国发〔2011〕24号.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

28.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案(表决稿)

29.卫妇社发〔2006〕49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

30.京卫信息〔2015〕18号.关于印发2015年北京市人口健康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

31.9787506746588 中医保健技术操作规范

32.ZYYXH/T158~168/2010 中医保健技术操作规范

33.GB/T 226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34.GB/T 2261.1-2003 个人基本信息与分类代码——第一部分:性别代码

35.GB/T 2659-2000 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

36.GB 3304-1991 中国各民族名称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和代码

37.GB/T 17538-1998 全国干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结构

38.ISO/IEC 11179-3:2003(E) Information Technology-Metadata registries(MDR)——Part 3:Registry Metamodel and Basic Attributes

39.ISO/DIS 21549-3 Health Informatics——Patient Healthcard Data——Part 3:Limited Clinical Data

40.WS/T 303-2009 卫生信息数据元标准化规则

41.WS/T 305-2009 卫生信息数据集元数据规范

42.WS/T 306-2009 卫生信息数据集分类与编码规则

43.WS/T XXX-2009 健康档案基本数据集编制规范

附件2:术语和定义/术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1.妇幼保健:妇女和儿童的健康管理,既包括辖区孕期妇女、产后妇女,也包括新生儿及儿童的体检健康服务等,即0~6岁的儿童健康保健服务。

2.妇幼建册:辖区妇女在备孕阶段结束后,需要进行产前的服务和管理,社区需要记录其孕妇、丈夫等基础信息,建立基础健康档案和保健册。

3.协同服务:通过多个系统服务体系相互的交互和数据流转,来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服务模式。

4.身体指标:具体到身体健康和疾病预防方面是指居民的体征信息标准,既有单次测量的数值,也有单一指标的标准化取值范围。

5.监测服务:通过身体体征监测设备(如血压仪),将设备实时测量的体征数据实时记录或实时上传,通过远程服务终端或服务平台对其测试数据进行汇总分析、预警分析等服务方式。

6.体质辨识:以人的体质为认知对象,从体质状态及不同体质分类的特性,把握其健康与疾病的整体要素与个体差异的手段,从而制定防治原则,选择相应的治疗、预防、养生方法,进行“因人制宜”的干预。

7.物联网: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

8.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是以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与发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针对个体及群体进行健康管理教育,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和水平,并对其生活方式相关的健康危险因素,通过健康信息采集、健康检测、健康评估、个性化监看管理方案、健康干预等手段持续加以改善的过程和方法。

9.云服务平台:提供基于“云”的服务,包括基础环境、系统基础应用、第三方应用等,供开发者创建应用时采用,在云服务平台上,不必构建自己的基础环境,完全可以依靠云平台来创建新的SaaS(Software-as-a-Service 软件即服务)应用。

10.安全保障体系:通过软件、硬件、人为和管理的方式,来提高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通过此保障手段的协同建立一整套能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的体系,即应用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

11.等级保护: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对信息和信息载体按照重要性等级分级别进行保护的一种工作,狭义上一般指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

12.系统安全:系统安全是指在系统生命周期内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和系统安全管理方法,辨识系统中的隐患,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使其危险性最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

附件3:英文名称缩略语

AP:是传统有线网络中的HUB,是组建小型无线局域网时最常用的设备。

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Zigbee:是基于IEEE 802.15.4标准的低功耗局域网协议。

433规范:433 MHz没有统一的标准协议,是一个通讯频段。

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

PKI:公钥基础设施(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是一种遵循标准的利用公钥加密技术为电子商务的开展提供一套安全基础平台的技术和规范。

HIS: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ID:标识号(Identity)

TCP/IP:传输控制协议/网际互联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

XML:可扩展标识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APP: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Application)

JSON: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

SOAP:全科医疗中以问题为导向的病历记录所采用的形式。S代表患者主观资料;O代表客观资料;A代表对健康问题的评估;P代表对问题的处理计划。

NB-IoT:基于蜂窝的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

LIS: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

PACS: 医 学 影 像 系 统(Picture Achie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EMR:电子病历系统(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CIS:临床信息系统(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

RIS:放射科信息系统(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

PC: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

IP: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

SNOP:智能软开关(Soft Normally Open Point)

USB: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

猜你喜欢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社区卫生发展“老大难”还在
农村社区卫生机构试试“托管制”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