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霄霖
摘 要:中国传统乐器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悠久的历史广博的内涵著称于世。而西周、春秋时期作为传统乐器发展萌芽的重要时期,更是在中华民族乐器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以诞生于这个时期的《诗经》作为载体,从汉字的角度出发研究相关篇章中出现的乐器名称,从多个角度尝试对这些乐器进行分类,最后在乐器考释的的反映及意义层面做一些个人的阐述.
关键词:乐器 名词 器物 反映 意义
自古以来,中国就以“礼乐之邦”著称于世,随着历史的发展,“礼仪”、“音乐”已经不能简单地看作是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了。相反,二者却更似一种民族的血脉流淌于每个华夏儿女的身体里。作为中国“音乐”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乐器有着漫长的发展史,本文将从古代汉语的角度对《诗经》中涉及的乐器指称进行考释,并阐释这些乐器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和乐器考释的意义所在。
一、《诗经》乐器之名词考——《诗经》中乐器指称统计
据统计,在周代文献中出现的乐器达70种之多。而通读《诗经》,我们会发现其中涉及的乐器多达27种——几乎占了周代出土文献中乐器种类的二分之一。为了后文更好地对各个乐器词汇进行分类并解读,参照《说文解字》和《诗经》原本我对《诗经》中出现的乐器名词做了如下整理:
(一)整理原则
1.在反复句式、顶针手法中多次出现的同一种乐器名词均按出现一次计算。如《雅 小雅 彤弓》中“钟鼓既设,一朝飨之”、“钟鼓既设,一朝右之”、“钟鼓既设,一朝酬之”三句中的“鐘”、“鼓”因为反复句式的原因仅按出现一次计算;《雅 小雅 鹿鸣》中“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和“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中“笙” 因为顶针手法的缘故也仅按出现一次计算。2.有的乐器指称虽然其本义表示乐器,但在《诗经》文本中所表示的意义却和乐器无关。这种指称,也不在统计范围之内。如《国风 卫风 淇奥》中“瑟兮僩兮”之“瑟”由于在这句话中并不实指乐器却指“庄严的样子”而不予统计。
(二)整理结果《<诗经>中表乐器的名词所在篇目及句子对应表》
(三)整理说明
厘清《诗经》中乐器的种类对于研究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乐器概况及发展有重要启示作用。杨荫浏先生曾对《诗经》乐器进行过考察并提出“29种”的权威性理论,但考察他的观点,我们会发现其中并没有将乐器“槃”、“圉”计算入内,反而将三种非乐器 “和”、“鸾”、“铃”计算在内,并且其观点中的“圄”在《诗经》中始终难以找到对应字。因此,在上文所述不成熟的整理方法的指导下,本文将“《诗经》所提乐器为27种”这一观点作为第一部分的整理结果和下文的论述基础。
二、《诗经》乐器之器物考——乐器分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就有不同的分类结果,在研究《诗经》中的乐器时,我用以下三种分方法使研究清晰化、合理化。
制作材料分类法。翻阅《说文解字注》、《康熙字典》等工具书,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理解不同乐器的制作材料。而根据不同乐器的制作材料我们可以把相似材料的乐器划分为一个类别。
土制乐器:
1.埙 清代段玉裁注之曰:樂器也。?土作。【韻會】樂器也。燒土爲之,銳上平底,形似稱錘。2.磬 清代段玉裁注曰:彼謂可樂之石。此謂製石之樂。白虎通曰。磬者、夷則之氣也。3.缶 【說文】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歌。
金属乐器:1.钟 清段玉裁注:當作金樂也。2.镛 【爾雅·釋樂】大鐘謂之鏞。【说文】大鐘謂之鏞。3.钲 【說文】鐃類也。似鈴,柄中上下通。4.南 竹制乐器:
1.笙 【前漢·律歷志】匏曰笙。【註】匏,瓠也。列管瓠中,施簧管端【釋名】笙,生也。象物貫地而生也。《博雅·釋樂》以瓠爲之,十三管,宮管在左方2.箫 清段玉裁注曰:編小竹管如今賣飴餳所吹者。周頌箋同。3.管 【前漢·律歷志】竹曰管。4.籥 【说文】書僮竹笘也。从竹龠。5.簧 【釋名】簧,橫也。於管頭橫施于中也,以竹鐵作于口,橫鼓之也。
6.篪 【說文】管樂也木制乐器:1)柷 【說文】樂,木空也,所以止音爲節。2)圉
综合制品:琴、瑟、应、田、鞉、鼓、贲、雅、鼛(除琴瑟之外,剩下乐器的制作材料都包括动物皮革)在考察这些器物时,即使没有看到实物,我们也可以从汉字造字法的视角了解其制作材料。汉字的理据性告诉我们:会意字或形声字的偏旁部首可能会告诉我们所表事物的构成。如“土字旁”的乐器一般由土构成、“金字旁”的乐器一般由金属构成、“竹字头”的乐器一般为竹制、而“木字旁”的乐器一般为木制等等。其次,生产力的发展会推动乐器制作水平的提高,从这一点看,我们或许可以对上述分类作出如下解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比如金属冶炼技术的提高会带动金属乐器的批量出现。参照《<诗经>中表乐器名词所在篇目及句子对应表》,我们会发现“琴瑟”在成篇较早的《周颂》中没有出现,这与它属于综合制品的范畴而制作工序略复杂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二)演奏方法分类法。不同的乐器在演奏时扮演不同的角色,因此它们的功用也是不一样的。在互文性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收集其他文本中与该乐器有关的叙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经》中各种乐器的使用方法。
吹奏乐器:
1.籥 【周禮·春官】籥師掌敎國子舞羽龡籥。【註】文舞有持羽吹籥者,所謂籥舞也。2.簧:笙中簧也。清代段玉裁注:簧、笙簧也。吹笙則簧矣。按經有單言簧者、謂笙也。王風左執簧傳曰。黃、笙也是也。3.笙 【詩·小雅】鼓瑟吹笙。4.埙 【康熙字典】《詩·小雅》伯氏吹壎。亦作塤。5.篪 【爾雅·釋樂】大篪謂之沂。【郭註】篪,長尺四寸,圍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橫吹之。小者尺二寸。6.管 【爾雅·釋樂】大管謂之簥,其中謂之篞,小者謂之篎【註】管長尺,圍寸,倂漆之。有底,如笛而小,倂兩而吹。7.箫 【前漢·元帝紀贊】鼓琴瑟,吹洞簫。
打击乐器:
1.缶 【離卦】不鼓缶而歌。【前漢·楊惲傳】仰天撫缶。2.祝 【書·益稷謨】合止柷敔。【註】柷狀如桼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連厎挏之,令左右擊。郭璞云:樂之初,擊柷以作之。樂之末,戛敔以止之。3.钲 【郡國志】洞庭山宮門東石樓,樓下兩石鼓,扣之聲淸越,世謂之神鉦。4.鼛 【周禮·地官·鼓人】以鼛鼓鼓役事。由于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大同小异而且十分简单,有很强的普适性,因此仅述以上乐器的演奏方法,对其他打击乐器(雅、南、贲、镛、应、田、鞉、圉、钟、鼓、磐)演奏的文本记载不做赘述。
弹拨乐器:
1.琴 【山海經】西南黑水之閒有廣都之野,冬夏播琴。2.瑟 【書·益稷】搏拊琴瑟。将三种类型乐器对比来看,在数量上,《诗经》中打击乐器最多而弹拨乐器最少。究其原因,首先,打击乐器由于其制作简单,演奏门槛较低,容易受到人民大众的接受;其次,打击乐器由于产生时间早,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发展因而有了多种类型。可以说,打击乐器正是通过在种类上创新从而弥补演奏方式的单一。而弹拨乐器则因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对使用人员乐理水平有更高的要求、产生时间较打击乐器而言略晚等原因使用数量较少。在使用上,我们可以看出不管在《诗经》中还是在其他文本中,乐器的演奏都不仅有独奏的形式,也有合奏和伴奏的形式。在《诗经》中,尤以弹拨乐器“瑟”和“琴”、打击乐器钟和鼓这两种同类乐器之间的搭配为常见,甚至所有谈到“琴”的句子都会提及“瑟”,例如:“鼓瑟鼓琴,笙磬同音”(《雅 小雅 鼓钟》)、“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国风 郑风 女曰鸡鸣》)、“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国风 周南 关雎》)等等。
(三)使用阶层分类法
如果说制作材料、演奏方法两个角度都是从乐器自身属性出发来进行分类的话,那么根据使用阶层进行分类就是将乐器融合到大的时代背景中去研究。而社会背景是动态的复杂的,因此立足于社会背景进行分类所得出的结果可能并不是绝对的,只是相对而言。
主要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乐器。打击乐器。用于殿堂宴乐、宗庙祭祀、朝聘礼仪等。例如: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雅 小雅 甫田》。钟鼓既设,举酬逸逸。《雅 小雅 宾之初筵》。应田悬鼓,鞉磬祝圉。(《颂 周颂 有瞽》)。逐渐融入民间的乐器
1.弹拨乐器。例如: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国风 唐风 山有枢》。既見君子,并坐鼓瑟。《国风 秦风 车邻》
2.吹奏乐器。例如: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国风 王风 君子阳阳》。既见君子,并坐鼓簧。《国风 秦风 车邻》。正如上文所言,使用阶层分类法的最大缺点在于这些乐器的使用由于很多复杂的原因而并不能做到完全局限在某一个阶层。因此,在阅读《诗经》时,我们也会发现主要为统治者服务的乐器也有在民间使用的状况。但这种方法却可以为乐器及其文化背景的研究提供一种具有启示性的思路。
三、《诗经》乐器考之反映及其意义
《诗经》创作的主旨不在于对乐器名词本身的记述,本文从古代汉语的角度对《诗经》中乐器指称进行考察的目的也不局限在乐器本身。用反映论的观点指导我们对《诗经》乐器指称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多问几个“反映了什么”,才是我们对27个指称研究的价值所在。
(一)对于表示乐器的古汉字及乐器本身的反映
《诗经》乐器考表面上反映了27个指称在不同篇章出现的次数、频率和实际意义。通过对这些名次的考释,我们可以明白这些与乐器有关的词的具体内涵,在头脑中想象乐器的形状构成及使用方法,发现部分西周和春秋时期乐表示乐器的字的发展源流,从而对乐器本身和表示乐器的古汉字有一个基础性的掌握。这是《诗经》乐器考的第一层反映——对于表示乐器的古汉字及乐器本身的关照。
(二)对于乐器指称在文本及特定语境中新意义的反映
古人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可见作为“弦诗三百”凭借的乐器与《诗经》紧密的联系。将乐器放在《诗经》中考释又和对乐器本身直接进行考释有所不同,因为《诗经》为这些乐器提供了一个更为具体的语境,在这些语境中,乐器的含义会变得更加精妙,乐器也往往由一个客观实物上升为一种能够给人带来审美愉悦的文化符号。比如,很多乐器可以通过与“赋”、“比”、“兴”的手法巧妙结合(“巧舌如簧,颜之厚矣”《雅 小雅 巧言》)来表情达意,更多的时候,某些乐器已经成为了特定感情的象征性符号,表示乐器的字词也带上了人的感情色彩。甚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某些乐器指称的感情色彩已经像概念隐喻一般深深根植于人的思维和认识中了。比如“篪”“埙”因在《诗经》中的使用而有了兄弟的含义,“琴”、“瑟”由于在爱情诗中的多次使用而有了婚姻的含义(“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国风 郑风 女曰鸡鸣》)。这是《诗经》乐器考的第二层反映——对于乐器指称在文本及特定语境中新意义的关照。
(三)对于乐器指称所在的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的反映
陆宗达先生说:“由于语言的社会性,作为研究语言思想和内容的训诂学,总是跟社会的研究密切相关的。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因此,名物的研究需要与社会发展历史背景紧密联系,也需要在古代汉语和社会该领域的融合的基础上进行阐释,看似一潭静水的乐器指称亦然。孤立的乐器指称连缀成句,句又连篇,篇有所指,便使我们对浩瀚历史的可见一斑。
《诗经》中乐器的指称首先能够反映当时的礼乐文化。礼乐文化的第一个表现在于其秩序分明。“天子用八 诸侯用六 ,大夫四,士二”根据社会地位划分乐舞等级成为社会群体普遍接受认可的观点。所以孔子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井然的秩序可见一斑。“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众所周知,《国风》多出自社会中底层的奴隶和平民之手,而《雅》《颂》多为王公贵族所做,因此通过统计乐器指称在《风》、《雅》、《颂》中的分布,可以了解各个社会阶层对乐器的使用状况。根据本文第一部分的《<诗经>中乐器名词所在篇目及句子对应表》,总体来看,无论是乐器总数还是乐器种类《雅》、《颂》都以绝对优势超过国风,而《雅》又超过了《颂》。这与当时的大多数乐器主要是为统治阶层服务,而平民根据秩序的规定只能使用小部分乐器演奏或合奏的社会现实是分不开的。《雅》更是由于其收集的多为来自处于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的京王畿的诗而呈现出关于描述乐器指称的诗篇篇目众多、内涵广博的特点。同样,我们发现有的乐器掌握权并不在统治阶级手中,比如“缶”与“磐”这两种只出现在《国风》中的乐器。究其原因,是因为二者属于制作简单的打击乐器,由于工序简单演奏门槛低受到大众的欢迎,而上层统治者则不会在宴饮、祭祀等重大场合选择它们演奏以彰显自己的威仪。因此,并不是统治阶级不能掌握这两种乐器的统治权而是他们没有掌握这两种乐器的诉求。虽然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雅乐渐渐走下神坛并走向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但在西周和春秋时期,雅乐因不与俗乐合流而脱离群众,日益僵化。以上的分析印证了这样的结论:在礼乐文化严明秩序的影响下,王公贵族因为地位的原因对乐器的使用掌握着直接控制权,而黎民百姓则处于被动的地位,仅仅凭借有限的乐器种类在音乐领域中做出近于没有存在感的参与。
在我看来以上所述秩序井然的特点多少还是和礼乐文化的初衷有些背离的。在“为礼以教人”的过程中同时秉持“为礼”和“教人”才应该是礼乐文化的本意。礼乐文化的第二个特征——君民同乐就体现出了礼乐文化这种和谐的一面,比如在《灵台》中文王与人民同乐的盛大场景,并且五种乐器的运用更是为这个场景增添了欢乐祥和的气氛。
其次,《诗经》中的乐器指称还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祭祀文化。在祭祀时加以乐器的运用如从《商颂 那》《周颂 执竞》等诗篇的记录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祭祀礼仪的重视,还可以看出他们对于祖先的敬畏、对于原始自然的崇拜。以上就是《诗经乐器考》的第三个方面——对于乐器指称所在的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的关照。
三、《诗经》乐器考之意义
结合上述对于《诗经》乐器指称考之反映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古汉字的研究绝不是一个与外界其他知识割裂的孤立系统。因此,《诗经》乐器考的意义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古字的考察、乐器的了解,虽然,二者是整个考察的基础。
通过这次考察性学习,我认为不仅在对《诗经》乐器考释的过程中,在对所有名物的考释研究过程中,我们都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和自觉:从古汉字出发,走向文本、走向文化,最终用文本文化的滋养达到反哺古汉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杨荫浏
[2]《诗经乐器考论》李婷婷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
[3]《<诗经>中26种乐器的文化解读》宁胜克 江西社会科学,2007
[4]《<诗经>名物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吕华亮 王洲名 甘肃社会科学,2010
[5]《试论<诗经>时代乐器的重要角色》 孙立涛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院报,2013
[6]《古代汉语乐器名源研究》 (前三章) 鲍树伯,2010
工具书
1.《康熙字典》
2.《说文解字注》
3.《说文解字注音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