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归途列车》纪录了一个普通民工家庭三年来的悲欢离合,以此为小切入点随之展现了中国打工潮和春运这两个独特的社会现象。该片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引发公众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讨论。本文将从国家和小家的关系,以及同期声的运用对影片进行分析。
关键词:民工家庭;国家现状;家庭隔阂;同期声;人文关怀
《归途列车》是范立欣指导拍摄的第一部纪录片,历时三年,共拍摄300小时左右的视频素材,纪录了张昌华夫妇为了让孩子能够一直接受教育,随打工潮,背井离乡来到广州谋生计。长期的两地分隔,爱与陪伴在成长中的缺失,使得父母与孩子逐渐疏远,矛盾也变得像一触即发的炸弹,将仅有几天的两代人团聚时间毁于一旦。最终,女儿选择用叛逆的方式宣告独立,离家后成为了新一批的打工妹。
1 一个国家的爱与殇
导演范立欣大胆的选择了春运和民工潮这两个中国式的独特社会现象,面对如此宏大的主题,他选择以故事化的呈现手段来参与到一个小家庭的生活中。选题以小见大,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民家庭的生存观,折射出的是一整个社会群体,乃至于这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现状。
《归途列车》追根溯源,谈到故事的背景,是中国急速的“发展”,却又没有清晰方向感,导致它的国民,也像无头苍蝇一样,找不到未来计划的下一步是踏向哪里。一个个小家在“大家庭”的巨变中支解着。每个人都被迫变得急躁,而急躁的外露情绪下,是内心的空洞。无论是主观上的趋附于物质世界中的利益与诱惑,还是被动的随社会洪流漂泊,精神世界都在这过程中被慢慢忽视并侵蚀,人心浮躁作用于社会浮躁,反之同理。而每年的春节,为数不多的合家团聚,欢声笑语,那些中国人曾经最珍重的情感,成了一种奢侈的精神慰藉。越来越多的人,像广州火车站滞留的乘客一样,不知道那辆能带着自己驶向幸福彼岸的列车什么时候才会进站......
张昌华夫妇一家的经历,对我们来说也许惋惜,但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生活中无法回避的风险与考验。而这只是一个微小的缩影,这样的民工家庭在我们的国家不计其数,他们拼命追逐着这个国家的发展进程,渴望能共同享受国家繁荣带来的福音,然而我们的国家并没有给他们发放进入这盛大庆功宴的入场券。曾看到一位影评人这样说到:整部纪录片里,导演最动容的镜头,也是我认为最讽刺的镜头,就是这群打工仔目不转睛盯着电视看08年奥运会的情景。他们为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祖国却从未将他们真正摆在眼里。
在这三年来拍摄团队真正的融入进了民工群体,在春运的大潮中体会人生的起伏。2008年湖南雪灾的时候,拍摄团队同样被困在火车站,与民工们是一口热锅上的蚂蚁,焦急的盼望着一辆归途的列车。他们以平等的姿态记录着这真实世界的一隅,让更多的人能够有机会看到隐藏在阳光下的“黑暗”。这部纪录片所需的回馈,并不是来自各受众短暂的怜悯,或是廉价的愤怒,而是一个真正去思考深层次社会问题的态度。范立欣秉持着人文关怀意识,通过纪录片带给受众以启发,这也是这部《归途列车》真正的价值实现。
2 一个家庭的悲与欢
张昌华和张素琴夫妇,和万千父母一样,希望自己的两个孩子能够学有所成。但是对于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他们一家而言,能够接受教育不单单是自我价值的满足,更是让再下一代的未来有了更多可能性。张昌华夫妇随着打工潮停站在广州时,苦涩的滋味慢慢将日子浸透,心情像极了八月闷热的天气,一场蓄势已久的暴雨憋在心中,却不敢随意倾泄。当父母微笑着与家乡挥手告别,转身跪下钻进生活的枷锁时,那是为了让孩子在走出大山的一刻,是身板挺直,是目光坚定的。在张昌华夫妇再一次离家时,张素琴聊起了第一次外出打工的记忆,突然声音哽咽,流下了眼泪。这颗泪的分量很重,浓缩着太多种的人生滋味,落在船板上,留下深深的痕迹。可是再多的眼泪也填不满自己与女儿心中那道日益渐深的沟壑。
女儿所谓的“自由”,其实也是为了摆脱别人对自己的期待,不应该单单认为这仅是对城市的向往或者说是叛逆期的青少年对“规矩”的反感,而是命运使然。她明白“知识改变命运”,她也同样明白改变家庭未来的担子扛到了她的肩上,当然弟弟也分担了一半。热切的期待下是沉重的压力,像命令,也像牢笼,生活的厚重感让他们像打了催熟剂一样,有了大人的姿态,但是内心仍然是简单、单纯的,逃避现实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个冲动的,略显幼稚的决定,也许在她看来是对自己最好的解脱。
在张昌华和女儿矛盾爆发的那一刻,整个家庭满是狼狈。女儿对着摄像机大喊“你们不是想看真实的我吗!拍啊!这就是真实的我!”,冲动的举动打破了第四堵墙,但也是这个充满情绪的镜头打动了观众,我们意识到自己像是一个冷漠的窥视者,我們眼前所见的不是剧本,而是真实到可怕的生活。一场春雨后,野地里的花被雨水压低了枝干,有大树庇护的花享受到了适度的滋润。但是雨过天晴,希望阳光能平等的沐浴大地,大地能平等的输送养分,因为这个世界,不能失去任何一种鲜花的色彩。
3 藏在声音里的故事
在纪录片的创作中,同期声的运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归途列车》始终穿插交织着三种声音,第一个是火车站的嘈杂声,第二个是工厂里的嗡嗡声,第三个是山间清脆的泉水声和鸟鸣。三种声音带给我们三种情感体验,也折射出三种人生状态。最震撼的声音来自春运时期的火车站,各地的方言此起彼伏,旅客们聒噪的抱怨声和警察们刺耳的喇叭声势均力敌、互不相让,一句话还没听清两个字就被淹没在声浪中。如此强烈的听觉冲击,将春运众生相展现的淋漓尽致。最可悲的声音来自不分昼夜的工厂,枯燥的日子像连轴转的机器,在这种嗡嗡声中,打工仔们变得麻木。他们厌倦这种声音但又赖以生存,因为它时刻在提醒着他们,想要谋生计,就不能停下去。最动人的声音来自山间的村落,那是一方净土,与纷繁喧闹的大都市不同,一切来自大自然的原始的声音将打工仔身上的浮躁净化,生活终于有了短暂的休憩。多角度的同期声收录将民工家庭的生存状态更真实自然的传递给观众,配合着画面,感染力由浅入深的发酵着。
纪录片制作完成后,导演范立欣仍旧与张昌华一家保持着家人般的情谊。据他了解,女儿张琴依旧在外打工,与父母的隔阂丝毫为减。弟弟顺利考上了高中,但也是个沉默寡言的孩子,提及姐姐还会偷偷红了眼眶。《归途列车》作为一部成功的社会人文纪录片,它的存在价值不仅限于对客观世界的影像留存,更在于引发对国家现实问题的深层剖析。虽道路且长,时不我待,但请坚信这悲哀的现状不会是最后的结局。
作者简介
贾子媛(1996-),女,河北保定,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