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秦帝国之纵横》是二十一世纪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翘楚之作,该剧以战国中期七雄争霸为主要历史背景。一方面,该剧在故事发展形态的安排上张弛有度,展现出平衡舒适的美感,从而较好地缓解了视听呈现时带给观众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在人物表演形态的设计上执中适度,准确地把握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度”的问题,成功地保留了优秀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与价值,从而造成了良好的艺术传播效果。中国传统美学与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之美”,上述两个方面也集中体现了“中和之美”的艺术思维,从而使得该剧拥有了较高的美学追求。
关键词:历史正剧;大秦帝国;中和之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和思维可追溯到《周易》,主要形成于孔子及其儒家学派,这种思维是指传统文化中认识和解决问题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法。
中和思维用于艺术创造之中,表现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大秦帝国之纵横》是在2013年播出的由丁黑导演的战国古装历史剧,讲述了秦惠文王在位期间,大胆重用外臣能将,平内乱、退外患、征巴蜀、定义渠,横扫六合,为秦之一统打下雄厚基础的故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集中绽放的时节,这一时期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提升电视剧《大秦帝国》的思想文化注入了动力。《大秦帝国之纵横》无论在思想品格还是在艺术品味上,都体现了较高的美学追求,其中就有与以中和之美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完美融合。
1 故事发展形态安排上“张弛有度”
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中,中和之美就是强调一种适中精神,既是指美刺讽喻要适中,也是指艺术的表现形式要适中,更是指文艺作品的情感表现要适中。影视艺术作品通过视听呈现美感,这种美感集中表现在故事情节刻画和人物形象塑造等之中,《大秦帝国之纵横》在故事发展形态的安排上张弛有度,呈现出中和之美的审美形态。
在剧作第二十一集张仪说服燕太子平退兵的情节中就体现出这一点。观泽之战后,公孙衍与五国联盟合纵攻秦,函谷关外战事紧急,张仪欲游说分化五国,他把首要目标指向了燕国。张仪和姬狐秘密潜入燕营,张仪被燕营将领刀剑相向,险些遇刺身亡,整个过程中,剧情刻画了五国合纵攻秦的紧张局面。张仪虽然出使燕营负伤,但却发现了姬狐对他的一片真心,剧情又刻画了他和姬狐在秦军帐中的“情人佳话”。张仪喝粥时的故意撒娇,姬狐害羞跑走时张仪两次感叹“舍不得”,显示出他对姬狐的爱慕之情。张仪好不容易遇上个能为自己博命的红颜知己,却得知她早与燕太子平订亲,于是心中更是不舍让姬狐为秦国与燕国联姻。演员细腻的动作、表情和对话,营造出轻松浪漫、诙谐搞笑的气氛。这段情节中,剧作一方面刻画紧张的前线战事,另一方面又刻画男女之间的甜蜜爱情,在紧张之外内含轻松,在轻松之外又暗伏汹涌。
在二十八集的情节安排中,秦国攻巴蜀,楚国攻商於,秦国前线战事危急。但剧情并没有一味描绘楚军压境的紧张气氛,而是在国家大事之外又安插了嬴驷与芈八子夫妻斗嘴,张仪为妻子苏萱出气的家庭琐事,诙谐幽默,令人情不自禁。这一段故事中,既有国家大事的严肃凝重,又有家苑小事的轻松搞笑,显示出该剧作在故事类型安排上有大有小,在情节叙事设计上张弛有度。
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国古人认为阴阳的变化是宇宙的基本规律,任何事物的两面,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对于电视艺术而言也同样适用,在《大秦帝国之纵横》中,紧张的战争故事为“阳”,轻松的人物故事为“阴”,这两个方面之间的过渡和转变共同构成故事的发展。另外,“冲气以为和”中的“和”是指和谐、平衡,受众除了对剧作画面、声音等方面的处理有要求之外,故事形态发展的平衡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观众的审美感受。一部长达43集的古装历史正剧,如果只有战争戏,一方面会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在叙事和传播上,都会显得单调和枯燥。《大秦帝国之纵横》选择了紧张刺激的战争故事与轻松幽默的人物故事交织叙述的方式,使故事形态发展呈现出平衡的美感,从而也能够使观众感受到一种舒适的审美平衡。
2 人物表演形态设计上“执中适度”
辨证思维强调事物的变化发展,事物的变化发展还有个度的问题,中和思维正是对事物关节点和度的把握,是一种特殊的辨证思维。《大秦帝国之纵横》在人物表演形态的设计上就准确地把握住了“度”的问题。
传统的中和思维用于个性塑造上,就是要求个性的适中、恰当,达到中和之美、中庸之美。剧作中,嬴驷对待亲人情感力度的把握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第七集中,因新任客卿张仪的外交政策,嬴驷决定将蒲阳、焦城、曲沃还给魏国以换取河西之地。蒲阳守将嬴华不服张仪的计策,于是擅离军营,非议国策,嬴驷晓之以理、通之以情,独自召见嬴华一人,先向其说明夺取河西之地的重要性,之后又说明单独召见是为了避免众将军聚众抗诏的廷前闹剧,人物此时的话语严肃而犀利。嬴华知错,嬴驷又转变话锋,用兄长式的温柔语气安慰这位内心愤懑不平的族弟。在这里,嬴驷用情理交融的方式成功劝服嬴华的过程,在人物表演形态上体现出他作为兄长对族弟“怨而不怒”的执中情感。
中和之美是以和谐为本质特征的审美类型,它突出了审美过程中各种形式因素的协调统一,给人以愉悦、轻松的审美快感。这一点表现在剧中张仪与公孙衍斗争关系的把控上。剧作中,张仪与公孙衍是两个完全相反的人物性格设定,公孙衍为人真诚严肃、谨言慎行,张仪为人搞怪诙谐、鬼灵精怪,因此两人气场不合、政见不同,最终走上了相互争斗的道路。在第十四、十五集中,公孙衍连三晋合纵抗秦,张仪就连秦、楚、齐三国威慑三晋。张仪使反间计向魏国提出亲秦、盟楚、抗齐之策,公孙衍就连魏军暗通齐国致使秦军在观泽之战中惨败。在剧中,张仪的连横之策和公孙衍的合纵之策之间展开了多番的较量。但剧作并没有一直刻画两人的这种斗争关系,公孙衍函谷关一战失败后归隐山林,秦武王嬴荡继位后弃用张仪,在第四十三集中,剧情又安排公孙衍和张仪这两位苍髯老人相遇把酒言欢,共忆往事话当年。在剧中,张仪和公孙衍两人既是对手,又是知己;两人既相互对抗,又相互欣赏,这种二元对立共存的斗争关系其本质是一种和谐关系,所以电视剧对两人表演形态关系上的把控,符合中和之美的本质特征。
3 结 语
《大秦帝国之纵横》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中的翘楚之作。它在故事发展形态的安排上张弛有度,在人物表演形态的设计上执中适度。它既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有严谨的艺术创作态度。它的出现标志着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精彩回归。
参考文献
[1]金元蒲.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100-101.
[2]杨洪涛.历史正剧的精彩回归——兼谈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大秦帝国之纵横》[J].中国电视,2014(1):51.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356.
[4]李乔.电视剧《三国》的审美意蕴研究[D].浙江:浙江理工大学,2016:37.
[5]王德胜.美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116-117.
作者简介
周芷涵(1997-),女,河北唐山,河北大学藝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