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与威米尔翻译理论对比浅析

2018-06-30 06:18李杰张玉婷
卷宗 2018年15期
关键词:目的论

李杰 张玉婷

摘 要:作为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和威米尔分别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和翻译目的论,这两种翻译理论都对我们的翻译实践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指引作用。本文主要对这两种翻译理论进行分析对比,以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提供一些借鉴。

關键词:动态对等; 目的论; 分析对比

1 引言

奈达和威米尔分别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和目的论,他们都是西方翻译界的著名翻译理论家,后辈也对他们的翻译理论进行过不同的研究,为翻译研究拓展更广的思路。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提出的核心理论之一,目的论是以威米尔为中心的德国功能学派提出的重要理论,二者翻译理论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 两种翻译理论简介

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纳入翻译标准中,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后演化为功能对等理论这一开放式的理论,打破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静态分析翻译的局面为我们创立新的理论模式提供了方向。翻译目的论主要认为,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的接受者,因此,翻译是一种目的行为,其对于后辈的翻译实践意义重大。二者有一定的相同点,但又各有风采,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理论。因此,本文对功能对等理论与目的论进行一定的分析和对比,以便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选择合适的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

2.1功能对等理论浅析

奈达的翻译理论是我国学术门户对外开放后,较早引进的当代翻译理论。1964年,尤金·奈达博士在《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并将之定义为“顺乎自然,最贴切的对等”。动态对等的两种基本导向是: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形式对等关注形式和内容,是诗与诗、句与句、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对应。“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这里有一个经典的例子,是这样的:“ He thinks by infection , catching an opinion like a cold.”如果我们不做过多考虑,只是单纯的翻译,按照英汉两种语言字面上的对等来翻译,原句译为“他靠传染来思维,象感冒一样获得思想”,这样, 原文的真正意义就无法清楚地表达出来。而实际意思是“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冒。”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事实上,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的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于是,译者就需要寻找一种平衡,将源语更易理解的转换为目的语。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文化差异的处理是与从语义到文体将源语再现于目的语紧密相联的。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精神时,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

2.2目的论浅析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学者威米尔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威米尔的目的论是在继承他老师赖斯的翻译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威米尔认为:翻译研究不能单单依靠语言学。他在行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的目的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威米尔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认为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目的论”有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即“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也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翻译目的论的中心思想是:行动皆有目的。行动者参照实际环境选择一种他认为最合适的方式以求达到预期目标;既然翻译也是一种行动,所以译者也会在翻译目的的指引下,尽量考虑一切可能有关的因素。结果决定方法。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者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发起者出于某个特殊原因需要译文。翻译要求向译者指明需要何种类型的译文,而译者并非被动接受一切,他可以参与决定译文的目的。威米尔认为:决定译文面貌的不是原文,而是翻译目的。

3 两种理论对比分析

功能对等理论与目的论都对后来的翻译起到了积极的启迪作用,但毕竟是两种理论,以下展开具体分析。

3.1翻译标准方面

奈达认为,一篇好的译文是要是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产生想同的感受,即上文所说的非常重视读者的感受,翻译要尽量为译文读者服务,是译文读者从译文上最大限度上准确接收原文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这就要求译者翻译时尽量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翻译时,多为译文读者考虑。从一定意义上讲,奈达比较倾向于我们所说的“归化”,易于读者理解。而威米尔的目的论,则是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首先要确定这这篇翻译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进而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向翻译目的靠拢。也就是说,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活动,并没有为读者考虑太多,当然如果是基于让译文读者达到与原文读者相同感受的目的,则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效果相同。

3.2译者与读者地位方面

在译者地位方面,奈达看来,译者最主要的作用是忠实准确的传达原文信息,尽可能的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对等。我们知道,译者是带着脚镣的舞者,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译者的束缚比较强,译者显得比较被动。而威米尔的目的论则给了译者相当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只有能达到所要达到的翻译目的即可,译者的主观意识强了很多,表达也比较自由。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中译者比较被动的地位相比,威米尔的目的论很明显使得译者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在读者地位方面,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威米尔的目的论,都很重视读者的地位,只不过奈达是想要译文读者达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而威米尔是想要通过译文读者的感受,来达到自己翻译初衷想要达到的目的。二者虽然为达到的目的不同,但都很重视读者的感受。

3.3原文与译文及原文作者方面

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来,原文一直都是重要的,因为原文决定译文,译者必须把原文读透,充分领会原文作者的思想情感,再进行翻译。因此原文与原文作者在奈达看来是翻译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而威米尔的目的论与之相比,则更加注重译本,因为在目的论下进行的翻译,是一种带有强烈目的的行为,而译文正是其目的的产物,甚至在一定情况下并不表达原文作者的思想情感。正如《卖火柴的小女该》在那个时代翻译过来的译文主要是在抨击万恶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进而歌颂社会主义。由此看来奈达的功能理论重视原文和原文作者,而威米尔的目的论则更加重视译文。

4.结语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威米尔的目的论都是翻译理论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重要理论。功能对等理论以译者为中心,强调在两种语言上形成功能的对等,摆脱了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目的论认为翻译是在人为目的性参与下进行的,从而将目光转向了对翻译活动中其它相关因素的研究,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这两种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形成了多元、多角度的翻译研究局面,虽然还有不足,但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范围,为翻译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对我们翻译实践采取不同理论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超.浅谈目的论指导下的西方文论汉译——以《当代批评理论》为例[J].科教文汇,2017(03):178-180.

[2]牛晓晗.目的论视阈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翻译教学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7):195-196.

[3]李慧.浅谈功能对等理论下英汉翻译的启示[J/OL].现代交际[2017-12-2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2.1010.C.20171129.2037.044.html.

[4]王军,陈诗月.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J].现代交际,2017(18):102-103

[5]杨司桂.功能对等翻译论与功能翻译目的论比较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7,19(05):73-76.

猜你喜欢
目的论
目的论视角下石油贸易文本中从句的特点与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西安高校简介翻译探究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广告英语翻译探析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目的论”指导下的修辞手段在经贸新闻外宣翻译中的渗透
目的论视角下的英文商标零翻译研究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的影视字幕翻译——以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