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维,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分析,探究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所饱含的的哲学意蕴:首先,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来阐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其次,坚持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来探究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原因;最后,坚持矛盾运动和实践认识规律来构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个具有历史性的判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进行深刻的学习并全面准确的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原因,以此来深入探析这一新判断背后所饱含的哲学思维和哲学意蕴。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维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这一重大历史判断进行深刻而细致的哲学分析。
1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阐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
1.1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当前,新时代下社会主要矛盾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美好生活需要,这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阶段的提高。与物质文化需要注重“量”的概念相比,而美好生活需要注重的是“质”的内涵。其二,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而之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中与物质文化需要对应的则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个过程,反映的则是社会生产力的相对性进步,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状况注重的是发展的速度,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状况注重的则是发展的质量。
那么人民生活需要从“量”到“质”的转变,社会生产从落后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转变,这个过程仅仅是人民生活需要与社会生产的单一性增加或者转变吗?并不是这样,事物的发展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运动,其产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当事物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使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得运动形式发生改变,从而产生了美好生活需要这种“质变”,其中社会生产力的逐步提高与生产关系的的逐步变革就是造成这种变化的内部矛盾。
1.2 坚持用发展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含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质”的更高要求,而且也有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更好要求。而这些内容并不是单一而独立的存在,它们紧紧依存、相互联系。一个方面的要求带动另一个方面的发展,共同构成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也就决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的确立。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在不断提升物质文化品质的基础上,实现政治民主、治理法治、社会公平正义、生活安全、环境优美等内容,才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真正内涵所在。也就是说,在注重提升物质文化品质同时还需要注重整个美好生活的整体协同性和系统协调性,即要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能用孤立和静止观点的看问题,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既是对纵向深入的贯穿,也是对横向延生的拓展;既要做到对局部发展的关注,也要做到对整体全局的把控,这个内涵饱含丰富的哲学思维,是对辩证唯物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深刻体现与灵活运用。
与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相对应,“不平衡”问题大致包括: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社会民生事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以及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不平衡;等等。而对于“不充分”问题,如行政体制改革不够充分、社会法治建设不充分,等等。由此可见,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并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具体展开的过程。而且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两个概念,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关系,它们作为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发展的。因此,要想全面准确的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看到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
2 坚持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探究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原因
2.1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它是一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正是由于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认识才可以不断取得进步并且逐步趋向理性。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认识的动态历史过程。它的这种转变不仅是社会长期发展实践的结果,更是建立在新中国成立近70年、改革开放近40年的成就的基础之上,同时也是建立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之上。因此,在这个实践与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认识得以深化,使得社会主要矛盾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得以发生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历了探索阶段、开创阶段、推进阶段之后,现在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在不同的阶段我国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不同的判断,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1981年,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此之后,我国一直坚持这一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而这些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与实践为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实践与思想认识基础。因而,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具有实践证明的历史性,这其中蕴含了深刻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
2.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人们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从而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与了解,最终由表及里达到质的飞跃实现理性认知。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事业实现了重大的历史性变革,同时这种变革是具有深层次的特征。变革的深层次深到了历史方位的变化,深到了主要矛盾本身的变化。十九大上提出的新的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转变,就是对这种深层次变革的高度概括。
中国共产党的任何一种理论思考都是为了更好地推动现实发展,更好地制定未来的发展政策。党的十九大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在这个重要的历史節点,我们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结合新的历史特点不断更新固有的认识。只有结合历史与现实的实践基础,我们所作出的社会主要矛盾判断,才可以成为我们制定未来发展规划的根本依据。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那么我们就要基于这一认识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从而推动国家现代化向着更高层面发展。
3 坚持矛盾运动和实践认识规律,构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思路
对于如何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实际上已经给出了答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任何思想都来自实践。而科学理论若要具有说服力,其思想核心必须抓住事物的本质,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就是充分认识事物的主要矛盾,因此对于主要矛盾的解决就是这个理论体系本身所存在的建构。换句话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对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把握和解决的一种新的理论体系。
3.1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理性认识指导实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一方面,它要作为一个指导思想来对未来的实践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提供理论与时间的支撑。另一方面,我们讲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实践,同时总结社会发展的经验,形成新的理论思想,最终为新的历史实践服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但是倘若理论不能科学的结合实践,那么就会变成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的理论;而社会实践若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那么就会成为没有丝毫价值存在的实践。因此,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必须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3.2 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
对立统一法则,不仅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也是人类思维的根本法则。同理,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时,也必须坚持对立统一的法则,即运用辩证思维促进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同时也要注重抓住和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研究任何问题,都必须分清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要全力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才会更快速、更合理地解决矛盾问题。因此,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变化,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而我们国家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对矛盾原理的生动把握和诠释,不仅有助于更好更快的解决这一矛盾,而且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新华网,2017-10-27.
[2]危旭芳.新时代、新变革、新内涵、新要求——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J].岭南学刊,2017(06):17-20.
[3]吕普生.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的理论与实践依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4):1-14
[4]金民卿.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J].国外理论动态,2017(11):3-5.
作者简介
李玲玉(1993-),女,汉,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