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家宝藏》的史学价值及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2018-06-30 06:18路洋
卷宗 2018年16期
关键词:明朝国家宝藏文化自信

路洋

摘 要:央视推出的年度大剧《国家宝藏》一经推出就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反响。文化领域的兴盛离不开传播的力量,民众对文化的渴求与日俱增。《国家宝藏》和各类文物展览、文化节目一起,正在不断满足着公众对文化的旺盛需求。这也契合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新认识。我主要以经节目展示的《坤舆万国图》为切入点,着重分析《坤舆万国图》的发现与研究所带来的重大意义,和经《国家宝藏》这一强大的传播平台传播之后,对大众带来的文化传承启示和对众多史学家带来的史学研究新论点。

关键词:《坤舆万国图》 文化自信 明朝 国人历史观

《坤舆万国全图》(Great Universal Geographic Map)是国内现存最早的、第一幅出现美洲的世界地图,作者为太仆寺少卿李之藻。《坤舆万国全图》与我们今天的世界地图已经很接近了,并且考虑到中国人的接受度,把中国尽量放在了世界中间。该图对于中国地理的描绘是极其详尽的,李之藻增补了大量关于中国的地理信息,超出对于其他国家的描绘,对于中国省份、重要城市的都有详细标注,地图还描绘了中国主要的山川、河流,例如黄河、长江,详细表现了其發源地、流经的省份。另外,世界著名河流也有提及,例如幼发拉底、尼罗河、伏尔加河、印度河都出现在图中。(注:来自百度百科) 我们曾经都曾质疑过《坤舆万国全图》的作者到底是中国人还是来中国传教的传教士(利玛窦),但是,经过很多人的研究论证,《坤舆万国全图》是我国明朝末期大臣李之澡所做。这无疑就推翻了我们的很多“常识”。我们小时候都听过故事,在中学的时候都学过历史,都知道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都知道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我们都知道郑和船队拥有先进的航海技术、到过很多国家:不仅到过东南亚各国和一些阿拉伯国家,甚至还到过非洲。也有很多人感慨,明朝“片板不许下海”的锁国政策使得中国错过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最后竟导致西方列强的“艨艟巨舰蔽江而来”。我们也习惯了“西学东渐”的说法,有的人还听说过,传教士不仅给我们传授了几何代数,还带给我们世界地理的新消息,甚至教给我们绘制现代地图的方法。这些仿佛都是常识了,但是,《坤舆万国全图》却告诉我们:郑和船队不仅比西方人早几十年就进行了环球航行,他们还测绘了第一张最详细准确的世界地图;中国人不仅早就到达美洲和澳洲、绘制了世界地图,而且还曾在美洲开垦定居、在那里留下了中华文化的印记。这些结论看起来违反了我们的常识,但是,看完这两本书以后就会发现:我们以前的常识不是常识,而是“耳食”;得到惊人结论的方法和证据才是更符合我们实事求是、有一分材料讲一分话的常识。在郑和七下西洋与世界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地图的制作方法只能是“口述材料和想象、亲自勘探、复制拼凑过去的地图”这三种方式,“第一手勘探者绘制的地图,永远比后来抄本要正确;地图绘制不能先于地理发现;地图绘制者对自己的家国应该最熟悉、准确、详细;地图上的地形和地名的更迭、显隐,有时间印记,可以用以决定成图年代”。这些似乎都是常识了。比如说,如果某个人在海淀住了十年仍然是路盲、连自己居住的小区都找不到,那么,在你打算去野人山探险、绘制当地地图的时候,肯定不会考虑用他来做向导,因为“地图绘制者对自己的家国应该最熟悉、准确、详细”;如果你在一份纽约地图上看到了世贸双塔,那么就可以肯定这幅地图绘制于2001年9月之前,因为“地图上的地形和地名的更迭、显隐,有时间印记,可以用以决定成图年代”;如果你在一份地图上看到某处标有一个动物园,旁边还注明了里面住着大熊猫,而你跑到那里去一看,那里什么也没有,倒是马路对面有一个动物园,里面也确实住了一个大熊猫,那么你就可以断定,要么是最初的地图绘制者把地点标错了,要么就是后来的复制者犯了些错误,因为“第一手勘探者绘制的地图,永远比后来抄本要正确;地图绘制不能先于地理发现”。

我们对明朝的认知是什么?高中的历史教科书上,大致就写了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内阁的发展,戚继光抗倭寇,自然经济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扼杀等等。总结来讲,就是到了明朝,中国的封建社会走到了末期,整个社会开始走下坡路。所以在我们的认识中,明朝是黑暗的,是没落的,没有人记得他的辉煌。就好比我们现在看到的清朝的照片,无论是人的容颜和神态,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江河日下的感觉,所以在我们大多数人都的认知里,清朝总和卖国抽大烟脱不了干系,乃至于抗战时期,整个中国都是压抑的,民不聊生的。但是我们没有考虑到照相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接受新事物的心理反应过程。试想一下十年的照片和现在的照片区别大不大?试想一下一个你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突然出现在你眼前冲你一闪你心里会不会感到恐慌?所以这些片面的认知使得我们不能正确的对我国历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谓强汉盛唐,并不能概括整个中国历史。由于我本人对明朝颇感兴趣,《坤舆万国全图》也是出自明朝万历年间,所以我就明朝简要说明一下,有明一朝,最出名的无非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这是何等的气魄,君王把自己置于最危险的境地,试想一下包括后来的清朝在内的各朝各代,都没有这样的气魄,总是把国都建在肥沃且平安的内陆(诸如西安、南京,后来的清朝建都北京也是因为离他们东北老家近)。这种与国共存亡的气概,并不是某一个人的突发奇想,而是儒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之后,经过无数士子的实践之后,经过历朝历代经验总结之后,凝聚出来的那种“文人气概”。我们常常鄙夷的“八股取士”,真的有我们认为的那么糟吗?它是有极大地弊端,但是当我们把它放在当时的那个时代,国家的基础是百姓,百姓需要一种信仰,国家的栋梁是文人士子,他们需要一种精神寄托,国家的活力是阶层流动,底层百姓需要这样一种途径。那些金榜题名的大学子,又有几个是范进之流?李东阳、徐阶、杨廷和、高拱、张君正等等名臣哪个不是“八股取士”取出来的?他们的丰功伟绩又如何说?倘若他们连“八股取士”的痛苦都承受不了,又何来的流芳百世的机缘?洪武皇帝打跑了蒙古人,中原大地重归于汉人之手,永乐皇帝五征漠北,打破帖木儿帝国的扩张之势,这些利在千秋的丰功伟绩,都需要我们后人牢牢记住。

“你还很年轻,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另一个叫理想。”这段出自《明朝那些事》的话我一直记在脑子里,我们看历史,甚至研究历史,为的是什么?以史为鉴太大了,我自认我做不到,该犯的错还是会犯,能不能知兴替我也不知道,离我太远。为的是记住一些事,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传承至今,我们常常引以为豪的5000年历史,是靠什么传承下来的?我们也被入侵过,那个时候元朝的建立和雅利安人攻入印度有什么区别?都是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一种侵略。但是我们传承下来了,靠的是无数文人士子心中的信念,不要看不起那些“老学究”,起码我们没有他们的勇气和气节,靠的是那些孜孜不倦写史的人,我们要记住。并且要能从中得到自己的启示,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个巨人,是所有中国人的列祖列宗。我向来不认为幅员辽阔是我国最大的资源,我国最大的资源是历史,5000年的那些人那些事,够我们学习一辈子。《国家宝藏》这个节目,就是要唤醒国人对历史文化的重视,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藏,我们要传承好,守护好,传承守护的不仅仅是哪些器物,更是那些器物所承载的精神!习主席提出的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们连自己的文化是什么都不知道,精髓都没有掌握何来的自信?且不论《国家宝藏》是否存在其他用心,但是这首开的一档节目,足以打开一条康庄大道,让国人开始重视“国家宝藏”!切实提高国人的文化自信。中国之崛起,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此乃我辈之义,我辈之责。

参考文献

[1]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9年

[2]李兆良 《坤舆万国图解密》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7年

[3]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

猜你喜欢
明朝国家宝藏文化自信
《国家宝藏》: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
央视《国家宝藏》定档12·3 讲述“大国重器”前世今生
解析《国家宝藏》中的美国文化意蕴
浅谈北魏以来庄浪地区的石窟营建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明代海上力量缘何称雄东方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