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述
[摘 要]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在实践运用中形成数感,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培养;数感;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5-0044-01
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并贯穿教学始终,使学生增强对数与运算的感受力,学会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一、依托生活经验,促进数感启蒙
数学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知的基础之上,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为原型,引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数感的初步建立。
例如,教学“2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首先利用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让学生进行数苹果、数桌子、数数学书的活动,引导学生感悟数的存在,感知每一个数的基本要义。接着,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圆片、小棒、三角板等学具去认识数。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获得的对数的认识与抽象的数字结合起来,使具体的感性认识与抽象的数建立联系,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活动,通过有效的交流互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明白每一个数的含义,促进学生数感的逐步形成。从上述教学中不难看出,要使学生形成对数的认识,就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合作探究及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数的存在,在动手操作与反思交流中领悟数的含义。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更加有效,更加有意义。
二、创设教学情境,加速数感形成
小学生天性好动,为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多组织各类活动,如“找朋友”等游戏活动,以丰富学生对数的感知,培养学生的数感。当然,教师要紧扣教学主线,始终把游戏活动的落脚点放在学生认数、读数和用数中,让学生不断学习新知、感悟新知,促进数感的形成。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为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人民币,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可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领悟人民币的使用策略。如教师设计这样一道实践操作的思考题:“李林的存钱罐中有一些纸币,1角的有7张,2角的有5张,5角的有3张。他计划取出1元钱买一本练习本,你能帮他取出1元钱吗?”学生一边思考探究,一边与同学商量取钱的方法,并用钱币进行模拟应用。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得出以下方案:(1)直接取出2张5角的人民币,因为5+5=10(角)=1元;(2)取出5张2角的人民币,因为2+2+2+2+2=10(角)=1元;(3)取出1张5角、1张2角、3张1角的人民币,因为5+2+1+1+1=10(角)=1元;(4)取出1張5角、2张2角、1张1角的人民币,因为5+2+2+1=10(角)=1元;(5)取出1张5角、5张1角的人民币,因为5+1+1+1+1+1=10(角)=1元;(6)取出2张2角、6张1角的人民币,因为2+2+1+1+1+1+1+1=10(角)=1元;(7)取出3张2角、4张1角的人民币,因为2+2+2+1+1+1+1=10(角)=1元;(8)取出4张2角、2张1角的人民币,因为2+2+2+2+1+1=10(角)=1元……这是一道开放性的习题,题意清晰,问题明确,但是给予的条件信息较为繁杂。因此,教师既要指导学生把握好题中的信息与问题,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引领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尽管这类题型的素材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但是要让学生灵活地找出10角人民币,也就是1元,不是件简单的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必要的算法指导,使他们在不同的情境中真正掌握10的组成方式,增强学生对数字10的领悟与理解。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不断深化学生对数的运算意义的理解,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
三、指导运用实践,促进数感内化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理解数、运用数的情境,促进学生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理解数的概念与表示的实际含义,使学生的数感得到有效培养。
例如,教学“小数乘法”一课时,教师出示计算题3.8×5.2后提问:“你知道这道算式最后的乘积有几位小数吗?你是怎么知道的?”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估一估:“你知道这个乘积大概是多少?”“它的乘积必定大于多少,小于多少?”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联想:这个乘积一定大于15,小于24,因为3.8大于3,5.2大于5,所以一定大于15;同理,因为3.8小于4,5.2小于6,所以它们的乘积必定小于24。最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提升。上述教学,教师通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具体应用中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强化数感。
总之,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在实践运用中形成数感,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提高。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