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是一个人具有君子风度的表现。在幼儿教育中,品德教育非常重要,因此,家长、幼儿园、社会应共同促进儿童谦让品质的培养,实现幼儿品德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谦让;品德教育;幼儿教育
作者簡介:刘琴,安徽省阜阳市政府幼儿园教师。(安徽 阜阳 236000)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07-0118-02
幼儿品德教育在社会、家庭和学前教育中顺利开展,是三方合作的结果。谦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处处流传,倡导从儿童启蒙时期就开始对儿童的谦让品质进行培养。但目前,由于多元文化的影响,一部分幼儿出现了谦让品德缺失的情况,对此,笔者总结了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幼儿谦让品质淡化的原因
1. 幼儿的年龄特点导致其难以理解谦让的内涵。七岁前的幼儿在心理上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认为把东西让给别人,就是等于失去,所以他们并不理解谦让的内涵,不知道谦让其实是一种分享。
2. 家人过度重视。目前,很多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尽享独占的特权,但与同龄人相处的时间却相对较少。在教养过程中,家人往往过多关注幼儿的生活和教育,由此,便导致幼儿过分在乎自身感受,并养成不肯吃亏的性格。
3. 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改变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现在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存在很大的竞争,优胜劣汰的理念深入人们的思想。家长都希望孩子做强者,即使在幼儿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家长也总是教育幼儿不要吃亏,更有甚者,引导幼儿在与他人发生冲突时,要以强势的态度或行为进行反击。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幼儿的自卫意识得到增强,但是也容易导致他们养成自私自利的思想,导致其认知不清,从而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开展谦让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谚语,可见人的行为培养在少时十分重要,因此,家长和教师要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出发,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实践证明,适时、合理地对幼儿进行谦让品德教育,能够为他们谦让品德的形成、发展和巩固奠定良好的基础,并帮助其成年后顺利地融入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前,幼儿教育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然而家长在教育方式上常以不愿自己的孩子吃亏为主,这就导致幼儿园教学中的纠纷现象增多。另外,家长的强势,又导致教师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处于弱势方。
场景一:幼儿园里,一个男孩哭着跑过来跟老师告状,说自己被打了。教师询问打人的幼儿为什么打人,该幼儿振振有词地说:“他抢我玩具,我妈妈说,谁要欺负我,我就打他,我妈妈说的是对的,我不能吃亏。”
场景二:户外活动时间,几名幼儿在玩老鹰抓小鸡,当时有四名幼儿要当老鹰,当小鸡的三位总是被抓。小鸡丧气极了,眼看着游戏就要进行不下去,教师便与孩子们商量游戏规则:“游戏里老鹰最多有一个,愿意先当老鹰的可以用剪刀石头布来决定,输了的先当小鸡。”几个要当老鹰的幼儿开始比画起来,最后一名幼儿赢了,而其他幼儿却恼羞成怒,手一甩,大喊“我不要玩了!”无视伙伴跟老师的呼唤,头也不回地跑开了。很显然,中班的幼儿已经清楚要遵守游戏规则,但这些最后跑开的幼儿却缺乏愿赌服输及谦让的精神,只觉得自己不能当老鹰很受挫败,而忽略如果当时选择互相谦让,那么游戏就会很顺利地进行下去,大家也都能体验到游戏的快乐。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幼儿在角色扮演或者游戏过程中出现的争执较多,表现为幼儿要求非赢即输,真正懂得谦让的幼儿往往是凤毛麟角。谦让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要表现形式,更体现出一个孩子的教养,这与我们倡导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谦让品质的培养十分重要。
三、培养幼儿谦让品质的策略
幼儿因受到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在进入幼儿园时,他们就已经具有了自身的性格特征。因此,幼儿是否能很快适应集体生活,学会谦让,和同伴友好相处,与其入园前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而入园后,学校教学则占据重要的地位,此时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论述培养幼儿谦让品德的策略。
1. 改善家庭教育,转变教养观念。首先,不给孩子特权,让孩子眼中有他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改变以孩子为中心的观点,让他们感受到每个家庭成员都需要相互关爱,使之学会分享。
其次,家长要发挥榜样力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家庭中,家长要尊老爱幼,与他人相处时要真诚、友善、相互谦让。由此,便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孩子在与人相处中更加宽容和谦让。
再次,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培养孩子的宽容之心。孩子间发生矛盾时,不能引导他们一味为自己开脱,还要和他们一起分析整个事件出现的原因。对待自己的错误要勇敢承担责任,并教会他们获得对方谅解的方法,促进孩子间更好地交往。
最后,要多为幼儿提供交往机会。平时,家长可多带孩子去朋友家做客,或者请朋友到自己家做客,与朋友分享自己的美食、玩具。由此,让幼儿在交往中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学会分享、谦让。
2. 学校教育应有针对性地突出谦让品德的教育。幼儿园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具有针对性。例如,物品谦让、角色谦让、空间谦让、玩伴谦让、机会谦让、玩具谦让,等等。在此过程中,应让幼儿发自内心地学会谦让,并因此感到快乐,而不是为了得到表扬做出虚假谦让。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发自内心地表现出谦让行为的幼儿,让他们听从内心的真实自愿。
首先,把谦让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引起幼儿的关注。在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讲解谦让的故事,如《小羊过桥》,由此,引导幼儿共同讨论故事中行为的主旨。比如,学习《谦让歌》,就可以让幼儿在头脑中形成谦让的概念,知道谦让是一种美德。
其次,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谦让行为。在开始游戏前,教师可先讲清规则,让幼儿形成约束意识。在此过程中,如果有幼儿帮助对方,要及时引导受帮助的幼儿学会感激,由此,他们不仅能到体验到游戏的快乐,还能促进心情的愉悦。同时,教师也要对表现出谦让行为的幼儿给予表扬,使之对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豪,从而促使其他小朋友效仿。
总而言之,只有抓住每个教育契机,传播谦让的正能量,让学会谦让的幼儿感受到快乐,同时发挥这部分幼儿的榜样作用,就可以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观念,从而达成培养其谦让精神的目的。国学大师曾仕强先生曾说:“人的成长其实就是处理各种关系:父子关系,母女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等,各种关系的处理要随时而变才能运转自如,不能固执己见唯我独尊。”谦让,是一种相处之道,能够减少幼儿相处间的矛盾,培养同伴间的友谊。培养幼儿的谦让精神需要我们成人的智慧与修养,带领幼儿守住谦让的底线,这样才能感受到发自内心的谦让所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马玉凤.幼儿礼仪教育探究[J].成才之路,2010,(19).
[2] 彭月婷.基于游戏的幼儿心理礼仪教育实践策略[J].现代经济息,2017,(13).
责任编辑 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