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构主义主张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新知识的自主建构,每个人都有关于问题的独特理解。就某种程度而言,教师教导机制、学生个别差异、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为基于建构主义的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前提。以教学情境的内外情境视角为突破口,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情境创设可从以下策略入手:外情境方面,建设互动体验性的教学空间、灵活运用教学资源、轻松文化氛围;内情境方面,情境式导入设计、情景式活动设计和建构性评价设计。
关键词:建构主义;语文;教学情境;策略
作者简介:杨阳,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湖北 武汉 430070)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07-0073-04
一、研究背景
建构主义起源于皮亚杰(同样还有18世纪初建构主义的先驱维柯)对西方哲学传统中知识论的不满。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是确定且客观的,独立于认识者,那么,教学就是教师传递知识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建构主义主张认识是在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学习需要学生主动地将新经验与原有经验进行相互作用来建构意义。建构主义者指出,知识是存在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的。它不是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学习不能脱离情境而进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是激发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经验进行学习的引导者,要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情境在一定意义上是主观的个体体验,也是教学得以实施的基本前提。个体进入教学这一场域,他首先感知到某种情境的存在,并使自己融入此情境之中。进一步言之,教学发生于情境,人们从事教学活动之时,也是情境不断建构和创生之时。陈佑清教授认为教学情境是对教学行为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因素构成的课堂环境和氛围。它既包含因具体某一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生成的情境,此为建构主义极为强调的知识得以建构的情境性,也包含在教学前就已预设的情境。
语文教学强调学习环境的建设,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一般包含四大要素,即“情境”“协商”“会話”和“意义建构”。基于建构主义创设的语文教学情境,将“情境、协商、会话”融入其中,学生在情境中与祖国的语言文字、优秀的传统文化对话,被语文情境中蕴含的人文所熏陶感染,由情境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将生活与情境联系起来,进而实现个体独特的意义建构。
因此,创设基于建构主义的语文教学情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开放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体性,实现对当前所学的意义建构。
二、基于建构主义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原因
1. 教师教导的机制。学生的发展在于学生自身的能动活动,教师的教导要通过作用于学生的活动间接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即教导作用?邛学生的活动?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导作用的对象是学生的活动,即对学生活动进行激发、指导、帮助等,而创设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情境是教师发挥教导作用的有效途径。教师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后,学生被情境唤醒自己的知识经验背景,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从而自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建构新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真实性的环境,通过自己的行动参与学习过程、发挥学习的能动性。同时,在具有一定开放性、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下,学生能够在活动中真实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真正融入学习过程,并能与其他学习者进行合作。这样,教师的教导对于学生的发展也发挥了作用。
2. 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目的在于使每个学生获得发展。教学情境包括学生的各种特征及其即时的身心状态,但是我们创设教学情境的关注点在哪里呢?建构主义强调的是每个人对于事物都有自己的理解,建构主义则明确地指出我们关注的是这种情境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起点、发展需要、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等。教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对于班级内的不同组别要提出基于学生特点的不同要求,对于情境中不同学生的反应与表现要有针对性的回应,这样就真正关注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 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建构主义的教学情境创设提供了物质条件。首先,声图文的并现使多重感官被调动,使学习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进而组织各种资源和唤醒先前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其次,建构主义重视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分享,以此达到基于同种文化中的多元与共识并存。网络环境下,师生可进行多向信息交流;没有时空限制,师生可进行网上互动,亦可在分歧时通过网络查找证据,深入探究学习中的问题。最后,信息时代对个性化、创新型人才的巨大需求促使教育更注重学习者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忽视情境创设,学生难以从理论到实践迁移,进行创造便更艰难。创设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情境可以更好地融入学生个性,给以个性发挥的场域,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4.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且有着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一方面,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独特性,这符合建构主义的倡导;另一方面,语文的学习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语文可以应用于生活,通过语文学习可以了解传统文化、增强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为良好品行的形成奠定基础等。此外,生活中的很多情境可以迁移到语文中,让学生由生活走进语文,基于建构主义来创设这样的情境,可以使教师时时关注学生生活,将生活自然地带入语文课堂中,将语文与生活紧密衔接起来。
三、基于建构主义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从外情境和内情境两个层次探讨。前者是指影响教学整体的各种实体性因素,如空间环境等;后者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而产生和形成的情境,它内化于教学过程甚至是教学本身。从内外情境来思考基于建构主义的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有其必要性。
1. 外情境创设。(1)互动体验性的教学空间。教室布置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学。传统课堂的座位排列中,教师关注点在前排和中间位置的学生,角落和后排的学生一定程度上被忽视,这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情境设计充分考虑到方便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方便生生之间的合作分享。且关注到当前较大班容量的现实,双矩形是更为合适的座位安排,学生之间方便交流和帮助,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撤去讲台,师生在同样的空间对话,使学生对于教室有心理归属感。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情境设计应注重小组合作中组内成员的异质性,包括性别、能力、思维等多个方面的异质,因为在建构主义看来每个人关于具体某个问题的理解不同,当异质群体一起交流想法时,其观点会受到组内其他成员看法的影响。建构主义在强调自我的同时肯定周边文化的影响,进而其认知图式会不断呈现打破——平衡——打破的循环过程,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此外,教学不应局限于室内,建构主义的教学情境应是尽可能开放的、真实的,教授有些内容时可走出教室,走进校园、社区、社会。例如,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触摸春天》时,教师可以带领儿童走进室外的春天里,让学生亲自认真感受春天,这种学习是有体验的,学生的各种感知觉器官唤醒,便会主动进行自我建构,学习便会更深刻、更快乐。
(2)灵活使用的教学资源。第一,进入信息时代,教学媒体呈现出多样化、丰富化,因而建构主义所强调的情境性有了更成熟的实现条件。教师可根据所教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例如,对于《曹冲称象》这一课,教师可通过网络进行动画演示,这样近距离呈现真实的效果,学生通过视听感受具体的情境,认识到曹冲的聪明机智。学生关于所学知识的先前经验认识被激起,便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进行自我建构;第二,教科书是教学之前已预先编写好的,同样是教学的外情境,而有时出现得并不合理,教师可在具体教学时进行分析,从而再加工;第三,可以调节学习顺序。又如,《静夜思》是“人教版”语文小学一年级的古诗,它传递的思乡之情,对于一年级学生较难体会,这是教材在进行内容加工时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对于情感性的内容学生若缺乏亲身体验且无法理解时,难以基于已有的经验进行建构,不妨延后此诗的教学;第四,可对部分内容进行调整。再如,“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文《做什么事最快乐》,当我们读完文章前面部分,按照常理推测课文结尾应该是“劳动最快乐”或“做想做的事情最快乐”,但文章的结尾却是做对别人有用的事情最快乐,文章直接给出了明确的结果。对于文学性最强的语文学科来讲,应是具有极大的开放空间的,也是建构主义在教育上初涉的领域。因为知识的不确定性很强,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自主建构,而显示结果后学生想象的空间被堵塞,似乎只有这一种答案“最正确”。因此,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根据理解进行自主建构,才会取得最佳效果。
(3)轻松的文化氛围。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没有太大的心理压力,也没有完成任务的紧迫感,更容易调动先前的知识经验,连贯性地进行分析、综合、评价事物,这需要通过物质环境表现。教室的布置应更具有温馨感,有励志作用但不会让学生产生过度压力的班级标语,如“大胆挑战,世界总会让步”等这样的标语会让学生敢于进行自我建构,形成自己的假設与推论,而“落在后面的抬头看看自己与前者的距离”“今天浪费一分钟,来日后悔一辈子”等标语就过于强调压力,容易让学生一心追求所谓正确的知识,忽视主动建构自己的独特理解;另一方面,学生进行自我建构需要在头脑中建构一定的图示,这样才会有认知冲突和认知发展,教室内可设置一些图书角、工作区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或操作中积累经验。
2. 内情境创设。(1)情境式导入设计。新课导入是教学实施的第一个环节,其作用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会精心设计导入环节,通过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成功唤醒先前的知识经验,带着这些进入新课的学习中,这种紧密联系社会实践的做法正是在创设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情境。如若为追求教学效率、忽视导入,则会导致学生未充分进入课堂的教学情境中,新知识无法与原有的认知图式进行同化或顺应,进而呈现出被动接受的现象,易展开无意义学习。此外,教师的行为和精神状态也构成学生学习的情境,若教师带着精心设计的导入走进课堂,散发热情,形成的情境随之感染学生的情绪。反之,教师带着讲授新课的急迫感走进课堂,学生的平静或消极情绪感染教师,这样的课堂没有建构,师生都被动按照预设进行教和学。
(2)情景式活动设计。建构主义主张在情境中教学。教师要有创造性与大胆的想法,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的整个身心参与到学习的情境中来,通过自身的参与、语言和行动的表达,学生更加能够进行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做到基于自己经验的主动建构。对于大型的角色表演,教师事先在课前与学生探讨清楚表演的背景和相关注意事项,学生用身体和语言进行表现,把自己融入表演中亲身体验。例如,《孔子拜师》一文可以通过学生进行“孔子拜师”的情境表演进行学习,表演之后,无论是参演者或观看者,对于孔子谦虚好学的治学精神都有深刻体会,对于老子爱护晚辈之心也有深切的感受,且可能会有新的生成。而对于小型的角色扮演则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短时间的小组交流当堂表演,如《盘古开天地》一文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部分学生扮演盘古开天辟地之姿,感受这位巨人的伟大,整个过程学生参与其中,是情境的主动建构者,亦体会知识的情境性,这样学生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丰富。此外,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设计访谈、辩论等活动,促进学生理解、内化知识,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建构性评价设计。建构主义既然主张每个人都可以有基于自己经验的独特认识,那么就没有严格的正误之分,尤其是语文课堂上。然而,部分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进行这样的评价:“不对!”“回答非常对!”容易给学生建立了这样的情境:教师一直寻求唯一的正确答案,我们的回答可能是不对的,错误的答案是不被认可的。那么,学生便不再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猜测教师想要的正确答案。学生失去了基于自己以往经验进行创造性思考的机会,教师也失去了深入学生心灵的机会。创设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情境,教师要鼓励学生建构个人知识,容许各种观点存在,也就会有更多的创造性思考。如一个经典问答,教师问:“雪化了是什么?”学生答:“雪化了是春天。”多么有诗意的回答!若教师表扬学生的独特想法,学生会更加想要思考,想要创新。反之,完全否定,学生可能不会再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所以,听到学生的回答与自己的问题根本不同时,教师要进一步追问学生为什么,倾听学生的观点。看似不正确的回答,往往体现了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对此,教师可以有这样的评价:“你的想法对我很有意义,其他同学怎么想呢?”“你说服了我。”“我看得出这对你很重要!”等,这样的评价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发展。
创设基于建构主义的语文教学情境,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提供环境支持,培养新时代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教师是良好知识环境的创造者、支持者,通过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成为思考者和建构者,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解释问题、寻求意义。
参考文献:
[1] (美)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C].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68,74.
[2] (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6-21.
[3]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6,473.
[4] 张军凤,王海莹,庞杰.教学的情境意蕴[J].中国教育学刊,2013,(9):33.
[5] 陈佑清.教学论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472,300,473.
[6]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 杨维东,贾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理论导刊,2011,(5):78.
[8] 张海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反思[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6):72.
[9] (美)Jacqueline Grennon Brooks,Martin G.Brooks.建构主义课堂教学实例[M].范玮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03-106,116.
责任编辑 易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