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世瑞
[摘 要]联系生活进行数学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教学;生活情境;生活背景;生活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2002502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是一门对空间和数量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也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为学生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搭建起数学与生活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将实际生活融入数学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数学课堂中如何联系实际生活展开教学进行探讨并总结了以下一些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再加上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因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不高。由于学生对与自身生活相关的事物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一课时,由于“公顷”与“平方千米”是两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教材中虽然对这两个单位进行了文字叙述(1公顷=10000平方米,即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面积;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即边长为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但这样的文字叙述难以使学生建立“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表象,导致学生对这两个面积单位无法正确运用。因此,教师可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到学校操场走一走、量一量,初步感知1公顷与1平方千米的大小,然后组织学生利用工具对操场的长(200米)和宽(50米)进行测量,最后计算出学校操场的面积(10000平方米),也就是说学校操场的面积为1公顷。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探究兴趣,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而且使学生在运用面积单位时有了现实依据,促进了学生对面积进率和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二、借助生活背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较为抽象、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将这些知识点融入学生的生活背景当中,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对这些知识点的原型进行探究。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操作,以实际生活为背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会深刻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另外,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去感知数学,对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教学“条形统计图”(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该知识点有深刻的理解,教师组织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并让学生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然后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如“统计全班同学最爱阅读的课外书籍”,先由教师为学生提供四种不同类型的课外书籍,分别为小说、百科全书、漫画与文选集,然后让学生展开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列成统计表(如下),最后利用条形统计图对表中的数据进行描述。
在进行描述时,有的学生用1个格子单位表示1名同学,有的则用1个格子单位表示2名同学,还有的用1个格子单位表示4名或6名同学……最后通过对比,学生发现用1个格子单位表示4名同学的方法最為合适,从而使学生对条形统计图中1个格子单位表示几个人达成统一意见。在条形统计图完成后,教师让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最受同学们喜欢的书籍是哪种类型”“喜欢漫画的同学比喜欢百科全书的同学多多少人”“喜欢小说的同学是喜欢文选集的同学的多少倍”等问题。上述教学,将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之中,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提升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引入生活问题,搭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联系生活展开数学教学,从表面上分析是利用实际生活降低学生数学学习的难度,使学生更加喜欢上数学,但从本质上来看,这既是教师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的一种手段,更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数学教学不应该是“教教材”的过程,而应该是“学教材”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善于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数学教学中,通过生活问题与数学知识的融合,搭建生活与数学沟通的桥梁,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使数学真正作用于生活。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课时,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教师可将这一问题与数学知识融合,让学生利用画线段图的方式对植树的规律展开探究:假如在道路的两端各栽一棵树,那么树与树之间的间隔数则比树的数量少1;如果道路的两端都不栽树,那么树与树之间的间隔数则比树的数量多1。
上述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发现植树的规律。这样教学,实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互通,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真正用于生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数学教学生活化,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实践与创新是数学综合能力的主要表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信任,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合作交流与讨论探究等方式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唯有如此,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养成自主实践和主动创新的习惯,从而积极地参与数学探究,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在讲解这一章节的知识点后为学生布置以下的家庭作业:对自己家的客厅、卧室、厨房以及卫生间的面积进行测量,并按照一定的比例将户型图画出来,同时标记每间房的长和宽。由于家庭户型图是由多个图形组合而成的,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需要将其分割成几个部分,最后进行求和,所以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分割方法对房子的总面积进行计算。通过将家庭户型图作为教学素材,使得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能够踊跃地参与到多边形的面积学习之中,并激发学生不断发散思维,寻找不同的分割方法对多边形面积进行计算。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以提升学生在数学上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的原则,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并在教学中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问题,提升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促进数学与生活的融合。同时,进行生活化数学教学,能够让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展开探究,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