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观视野下的课程整合新探

2018-06-30 06:26李明超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课程整合语文课程

摘 要:语文课程是语文学科体系的有机架构,语文教师要有正确的语文课程观。现阶段课程整合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语文课程的目标和要求,是实践语文课程的有效形式。

关键词:语文课程;语文课程观;课程整合

作者简介:李明超,山东省青岛基隆路小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语文课程改革。(山东 青岛 266000)

中图分類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07-0037-03

所谓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概念按照杜威的理解,指儿童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全部经验。课程观统率教学观,即课程价值决定学科价值。教师的课程意识是以课程观为核心形成的,是对教育活动体系中课程系统的一种整体认识。有什么样的课程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观。作为语文教师,要站在语文课程的视野下合理看待课程,教学只是课程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语文课本仅仅是承当语文理念和所希望达成目标的一个物质的载体。为了促进学生的最优发展,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重组,而且需要将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从这个意义上看,课程整合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教师只要有教学行为发生,就必须进行课程整合。

山东省青岛基隆路小学(以下简称“我校”)语文学科以区级公开课的形式围绕课程改革和课程整合进行了积极探究,改变了传统教学一篇课文挨着一篇课文进行讲解的模式。首先,对教材进行重组,加以分类,注重教材之间的联系。其次,确立总体目标及课时目标,分课时达成教学目标。最后,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及写作相结合。以下列举的是我校一年级进行的课程整合尝试,对于本次课程整合的目标说明如下:

【总目标】

1. 认识第6课生字:蘑菇、提、嘱咐、得、地;识写生字:提、乌、过、练、品、军;迁移认识第8课生字:惭愧、摸、棵;识写生字:松、回、呢、托。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板贴,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学会抓住人物的心情或者“!”“?”这样特殊的标点符号;读好人物的对话,并迁移至第8课,与同桌或者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3. 能结合学校学习、生活实际,明白真正的冠军是敢于和高手比赛的人,并找到班里的“高手”,确定努力的目标;明白做人不能太自大,瞧不起别人,要谦虚谨慎。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执教者:青岛基隆路小学 孙妍)

1. 能结合偏旁的意义,认识“蘑菇”“摸”,写好“提”“托”;认识“棵”,写好“松”,知道含有这两个偏旁的字一般是左窄右宽的,并能写好这几个字;能结合图片识写“军”;能用换一换的方法识写“过”“练”;能用减一减的方法识写“乌”;根据语境区分多音字“得”和“地”。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板贴,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3. 通过对比兔子和乌龟、兔子和骏马的不同特点,明白小白兔虽然输了,但十分勇敢,并结合生活实际,懂得要勇于向比自己厉害的人挑战;通过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明白做人应该谦虚,有自知之明。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执教者:青岛基隆路小学 房路)

1. 能结合偏旁的意义,随文识记理解“嘱咐”“惭愧”,并能结合生活实际情境练习说话,理解“嘱咐”蕴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并能迁移识写“呢”“回”“品”这三个分别含有1个、2个、3个“口”的字,学会抓住字的相似特点识字,并明白相同部件在不同位置有不同的写法。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标点的语气,读好人物对话,并迁移至第8课,与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3. 能结合学校学习、生活实际,明白真正的冠军是敢于和高手比赛的人,并找到班里的“高手”,确定努力的目标;明白做人不能太自大,瞧不起别人,要谦虚谨慎。

第三课时目标:(执教者:青岛南京路小学 熊小莹)

1. 自主识记“临”“敢”“低”“呢”“伯”“孩”,用加一加识写“参”“加”“军”,用减一减识写“习”“乌”,用换一换识写“过”,用熟字换偏旁识写“爷”,抓住字的相似结构识写“比”“多”。

2. 分角色表演6、8课以及《纸花和茉莉》,抓住有“!”和“?”的句子,演出人物的心情。

3. 迁移阅读《毛毛虫和花蝴蝶》一文,交流拓展阅读感受,巩固“!”和“?”的读法,感受人物心理。

通过这样的课程整合,将几课基础知识有机联系在一起,通过绘本阅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整合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文课程这一概念。对于用课程整合构建语文课程观念,我校的研究不仅体现在新课的学习上,还体现在所学内容的复习上。以市南区语文公开课“‘写景类文章主题复习为例”,呈现部分教学实录如下:

【教材简析】《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雾凇》这几篇文章都是写景类的文章,在内容和表达上具有相同之处。在内容上都有中心段,抓住了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赞美和喜爱的感情;在表达上关注到了比喻﹑拟人﹑动词的使用。

【教学目标】

1. 分类梳理课文,给课文分分类,整体把握课文。

2. 通过梳理“中心段”“景物特点”“抒发感情”等知识点,了解思维导图,并试着应用思维导图。

3. 能应用比喻﹑拟人﹑动词进行写景片段练习。

【教学过程】

1. 思考导入,认识思维导图。

师:时光飞逝,一个学期很快就要过去了,翻开目录,咱们能不能先把课文来分分类?(写景类﹑写人记事类﹑说明类﹑诗歌类)想一想,这几篇写景类的文章他们有哪些相同之处?

生1: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景物特点)

生2:作者都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情。(抒发情感)

生3:围绕中心段来写的。(中心段)

总结: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思维导图,有条理地梳理了写景类文章的共同之处。

《泉城》

生1:从“珍珠”和“涌”感受到珍珠泉的神奇。

生2:由“汇注”感受到水量多。

生3:从“喷吐”感受到流水势猛,从“喧腾”感受到水声大。

总结:通过《泉城》思维导图的梳理,找到了描写这些泉水的语句,明确了这几个泉的特点。

2. 小组合作,自主交流复习。

抓住关键词语,交流自己的感受:

《九寨沟》

生1:从“宝石”感受到湖泊很漂亮。

生2:从“清澈见底”感受到湖水很清澈,从“五彩缤纷”感受到湖水很漂亮。

生3:从“白练腾空,银花四溅”感受到瀑布特别的壮观。

《田园诗情》

生1:从“低头吃草”“站立不动”感受到奶牛很悠闲。

生2:从“顽皮”感受到奶牛很快乐。

生3:从“驰骋”感受到骏马很自由。

《雾凇》

生1:我从“洁白晶莹”感受到霜花很美,从“缀满”感受霜花很多。

生2:梨树竞相开放,非常美丽。

生3:交流“镀”。

師:虽然是写景的文章,但是动词的巧妙使用,能使表达栩栩如生,在本学期所学的这些写景类文章中,还用了哪些好的写作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景物的特点?(板书:关注表达)

3. 总结升华,提炼写作方法。

这节课,我们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回顾了写景类的几篇文章。其实,同一主题下的文章在内容和表达上有许多相同之处,学生可以分类梳理找到它们的共同之处,同时关注作者的表达,这样同一主题下的文章就可以系统复习了。

用课程整合的方式进行复习,有以下实效:

(1)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恰当分工,人人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思维导图提升思维品质。学生分类梳理、找到共同点同时关注表达,站在整体的视野下,审视自己所学的文章和知识。

(3)针对学习漏洞,重点突破。正确区分景物特点和描述性的语言之间的区别,体会了动词的表达效果。

总之,本节课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处处体现着课程整合的理念,践行着语文课程观。

课程整合是新课程的要求,是未来教育的必然趋势,综合化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每一位教师都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开发者,在语文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教师要用语文课程的视野去看待语文教学,课程整合应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必要素质。

参考文献:

[1] 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 韩例芬.课程观研究综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3).

[3] 张虹.论语文教师整合教学能力的整合[J].语文教育,2010,(1).

责任编辑 黄 晶

猜你喜欢
课程整合语文课程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台湾语文课程中文化传承教育及启示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课程整合的探索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思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基础学科的互补
论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