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霞
〔摘要〕团体心理游戏拓展课程是开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探讨了心理游戏拓展课程的功能定位,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规范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开展心理游戏活动,并通过保障时间、优化制度和营造氛围几个方面保障团体心理游戏拓展课程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团体心理游戏;拓展课程;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6-0030-03
随着时代的进步,儿童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北师大心理学教授林崇德讲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要根据不同情况体现多样性,在小学,应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1]。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以游戏的形式加入心理的因素,在小学中开展心理游戏拓展课,既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心理游戏拓展课程的实施缘起
(一)捍卫童年的需要
英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2] 儿童的生命过程已被越来越重的学业挤占,捍卫儿童的童年已刻不容缓。
(二)学校发展的需要
基于我校“身健心无忧,活力伴成长”的办学特色,在开足、开齐基础课程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寻求适合孩子成长的多元拓展课程。
(三)学科发展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学科的开展,要求必须有实效性。由于小学生的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发展成熟,限制了他们对自己内心问题和需要的表达,心理游戏作为最适合儿童的媒介,广受儿童欢迎,能够促进心理健康工作走向实效。
二、 心理游戏拓展课的功能定位
从“零散”到“整合”,促进拓展课的体系形成。由于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统一的教材,各种心理健康活动比较零散,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心理游戏”为出发点,有利于开发拓展课程,促进课程体系的形成。
从“随意”到“有意”,提升心理课的实效性。儿童之间自发的玩耍有一定的随意性,但心理游戏是融合了一定的心理因素,有一定组织的,并且要达到一种目的教育形式,看似玩耍,实则“有意”,有利于提升心理健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低度”到“高度”,体现心理健康的教育價值。心理游戏不仅仅是玩耍,更重要的是,儿童在心理游戏中要完成自己在发展上的任务,儿童要探索和发现人际关系,实验成人角色。心理游戏并不是“低度”的玩耍,而是一种有“高度”的教育。
三、 心理游戏拓展课程的实施策略
心理游戏是通过游戏让学生从中获得体验,发现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问题,通过引导讨论分享,并再次通过活动内化,让学生得到成长的过程。作为一门拓展课程,主要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操作要领和评价管理几个方面的实施,开展教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三个“重”
1.重体验。游戏是愉快的,儿童沉浸在其中,享受的是游戏的过程,并不太在意游戏结果的成败。儿童在游戏中体验、感受与理解规则。没有在游戏中身临其境,其中的感受无法用语言描述。
2.重探究。在游戏中孩子常常面临很多待解决的问题,而解决问题是认知能力的核心。探究复杂多样的拼图游戏、高难度的人体解手链等,孩子们在不断尝试、不断努力、不断摸索中,探究新的奥妙,发展认知能力。
3.重表达。在游戏中儿童会体现出表达某种内在愿望的主动性。在游戏中,儿童会在自然轻松的情境下说出意识中的事情及相关情绪,也能在游戏中通过肢体动作表达出潜意识中的恐惧与压力,有利于情绪宣泄,可以消除因为压抑带来的紧张和焦虑。
(二)教学内容——三个“段”
有学者从近年来对学生咨询问题的统计分析得知,占第一位的是人际关系问题,第二位的是学习问题,第三位的是自我问题[1]。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应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结合钟志农老师的“心灵成长路线图”,设置低段、中段、高段三个年级段的学习内容(见表1)。
“人际关系”低段定位为和悦友好,注重同学之间的友好相处,不能天天因为一点点小事告老师、告父母,使得父母不明所以,还以为在学校受了很大委屈;中段主题为互帮互助,学习相互帮助,学习体谅别人,通过夸奖、帮助等游戏习得;高段主题定位于信任沟通,高年级的孩子学习如何交朋友,如何与异性友好相处,通过结缘大拼图、撕纸游戏等心理游戏让学生从中体悟、感触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奥妙。
同样,“学会学习”和“自我意识”也从低中高三个阶段拾阶而上,分别为倾听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通过对应的心理游戏使得学生心灵获得更好的成长。具体各阶段心理游戏拓展课程内容见表1。
(三)教学过程——三“环节”
(1)第一环节:活动引入任务、主题。即为暖身步骤,是心理游戏的开始部分。一开始进入课堂的学生不仅充满好奇与新鲜,也充满紧张和戒备,而暖身活动正是要逐渐将这种阻抗消除[3]。老师通过组织活动,打开僵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任务之中,学生也在活动中产生学习兴趣,心理游戏团体动力逐渐开启。
(2)第二环节:案例穿插知识、方法。即为体验环节,是心理游戏的主要构成。首先,明确规则,教师介绍心理游戏规则,明确团体基本规范,强调规则的注意点。其次,初次探索,老师鼓励全体成员共同参与。但对于儿童来说,通过心理游戏暴露内心冲突,通常需要很大的勇气。因此,允许学生进入游戏体验可以有先后,老师不能强迫所有学生进入这个阶段,而是通过游戏的展开,逐渐地带入。再次,交流讨论,老师把每个小组集中起来,在小组里进行讨论,交流各自在心理游戏中的感受,老师给予引导,把问题引向深入,学生讨论并思考下次心理游戏时应该注意的地方。最后,再次探索,改进游戏策略,探索配合之道,在游戏中观察别人的情绪,表现或控制自己的情绪与感受。教师灵活掌控节奏,游戏的探索环节可多次重复,学生感悟逐渐加深、内化。
(3)第三环节:体验渗入实践、运用。学生在整个心理游戏中发现、实践、探索,必定有所感悟。讨论分享在心理游戏探索中我们缺少什么,需要改进的是哪些方面。学生从总体游戏中回顾与感悟,明白了一些现象和心理规律,开始分析和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并学会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从而学会调适心理。(见图1)
(四)操作要领——五“注重”
(1)注重营造气氛。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对于上好团体心理游戏课非常重要,老师要善于营造真诚、快乐的气氛,使孩子觉得安全舒适,乐意说出自己的心声。
(2)注重构建关系。在心理游戏课中,老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要与学生构建一种平等、接纳、积极关注的人际互动,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信任感,放下防御,敞开心扉。
(3)注重协商互动。在心理游戏中,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相互之间学会协商、分享、谦让、竞争等交往规则,促进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4)注重引导组织。心理游戏不同于平时随意的玩耍,每次课上都有不同的主题和目标,作为指导者,老师要在学生偏离主题、茫无头绪时,及时介入话题,引导学生改变认知方向或作思维递进,确保围绕本次活动主题进行。
(5)注重求同存异。团体游戏交流时大家是真挚的、坦诚的,必定会各有各的想法,这些想法的不同恰是学生深入体验过的结果。老师允许大家有不同的看法,尊重儿童自身独特而珍贵的个人体验。
(五)评价管理—— 两个“随”
(1)随堂检测。学校对教师的评价通过随堂检测进行评价,因为学生的心理素质形成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是在若干次心理游戏中通过自身的体验和感悟逐渐形成的。因此,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到心理游戏中非常重要,学校领导通过随堂检测学生参与游戏的人数以及感受学生参与游戏的热情度,把开放、多样、全面作为评价心理游戏拓展课开展好坏的标准。
(2)随机评价。心理教师在评价本班学生参与心理游戏的质量时,可以从随机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中获得。心理游戏拓展课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不能进行定量评价。学生的自我感受很重要,要有老师评价和同伴评价,更要让学生为自己评价。
四、心理游戏拓展课程的保障措施
(一)统筹时间保障
(1)每周一节心理课。每周五上午第四节是学校规定为心理拓展课时间,心理拓展课上可以进行心理游戏活动,并且周周有课上。
(2)每月一次心理拓展活动。每月一次全校大体艺拓展活动展示,心理游戏成为师生共同期待的大型体验活动,老师也放松身心参与其中,更加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
(3)每学期一次心理活动周。心理健康周与其他科技周、英语节等成为学校的特色活动节,每学期一次的心理活动周,成为班级之间的游戏盛会,学校成为欢乐的海洋。
(二)优化制度保障
心理拓展课程也是学校推行的活力拓展课程中的一种,从拓展课程内容的选择到学生网上自主选课、活动时间设置、评价标准的制定,这些都是学校之前的制度不包含的。学校因地制宜,因课制宜,通过不断优化制度,为心理游戏拓展课程保驾护航,从而保障课程的开展。
(三)营造良好氛围
当前,不少老师认为,心理游戏拓展课程就是“玩耍”,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状态。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会影响心理游戏拓展课程在学校的全面展开。因此,学校要注重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校长在教师会议中要强调心理游戏拓展课程开设的重要意义,心理教师通过广泛的宣传和介绍,加强与其他老师的沟通,让所有老师明白心理游戏辅导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注:本研究为编号20160301宁波市重点教研课题“随班就讀智障儿童心理游戏实践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读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王晓萍.儿童游戏治疗[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3]钟志农.谈谈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发展进程[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7(4):80-83.
[4]郑聪丽.主题内容下的小学心理游戏课程探究[J].华夏教师,2015(10):54-55.
[5]陈祖僖.浅谈心理游戏的设计原则[J].广西教育,2015(11):60.
[6]李小敏.心理游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有效运用[J].赤子,2014(10):131.
[7]罗国兰.也谈心理课模式的“四阶段”与“三阶段”[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1):20-21.
[8]谷海英.小学心理游戏课程的开发[J].新课程,2014(5):26-27.
[9]耿永红.例谈心理游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教学设计[J].新课程研究,2011(8):141-143.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实验小学,宁波,315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