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莹
摘 要:将地方传统艺术融入美术教学中一方面有利于传播和保护地方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使美术教学更加接地气。通过开展区域特色的美术实践;加强地方传统艺术资源的美术开发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高中美术教学效果。
关键词:传统艺术 高中美术 融入
一、地方传统艺术融入高中美术教学模式的意义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传统艺术形式也丰富多彩,由于各地區的文化不同,因此传统艺术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地方传统艺术是当地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式,拥有着巨大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地方传统艺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人们对于传统文化有所忽视,大多数人已经对传统艺术没有价值观念。加上现代网络文化的冲击,有些地方传统艺术开始走向没落。因此,如何拯救正在开始衰落的传统艺术形式,成为年轻一代人的责任。将地方传统艺术融入到高中美术教学当中,可以将地方传统艺术完全展现给新时期的学生们。让学生对传统艺术形式有新的理解和认识,填补原有年轻人对于地方传统艺术认识上的空白。另外,由于地方传统艺术的融入,使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和全面,有利于高中美术教学的开展,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地方传统艺术融入到高中美术教育当中,为学生的美术学习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使学生对于地方传统艺术形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有利于地方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扬,这是年轻一代的重要使命。[1]
二、将地方传统艺术融入到高中美术教学的途径
将地方传统艺术融入到高中美术教学模式具有极大的意义,如何将地方传统艺术完美融入到高中美术教学当中,成为高中美术教学开展的重点问题。江西作为一个内陆省份,红色资源众多,同时拥有着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以江西地区传统艺术在高中美术教学当中的融合与利用为例,对地方传统艺术完美融入到高中美术教学的方法进行分析。[2]
1.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美术实践
江西具有丰富的艺术资源,多种多样的民俗民乐、建筑,优秀的民间工艺,例如土陶工艺和织绣工艺,具有着很强烈的民族气息。江西具有着丰富的具有其特色的地方传统艺术形式。在美术教学当中,不能只局限于课本当中。应该大量开展美术的课外实践工作,进行有关江西传统艺术的资料采集,学生自主进行实践,必要时要进行实地的考察,亲身体验江西的风土人情,了解其传统文化,更深刻地认识传统艺术。对江西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进一步地进行了解,从雕塑、绘画、陶瓷制作、民间织绣以及民俗建筑进行全面的学习,真正的了解江西传统艺术。通过开展美术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江西具有区域特色的传统艺术更深刻的学习和理解,促进高中美术教学的展开。
2.改进美术教学模式
高中美术教学内容当中的地方传统艺术,不是通过教材就可以完全表达清楚的。教师要改变原有对于美术教学的理念,要以培养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为重点,增强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美术教学也同样不能局限与课堂之上,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地方传统艺术的魅力,可以进行亲临实地的课堂教学。比如,在别具特色的客家建筑或者是到传统的民俗民居当中,让学生与地方传统艺术拉近距离,对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大的帮助,促进了美术教学的顺利展开,对江西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有着重要的意义。
3.加强传统艺术资源的开发利用
书本上的传统艺术资源非常有限,对于学生的了解与学习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因此高中的美术教学当中,要以课本的内容为核心,加以延伸,对传统艺术进行更多的了解。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教材内缺乏的内容加以补充说明,丰富了传统艺术信息资源。另外,编纂与江西传统艺术相关的教材,作为高中美术教材的补充,并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江西是多民族的聚集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各自的文化,同样也有着各自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因此要针对每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传统艺术形式特征,相应的编写教材,使教材内容更加地多元化。而且还要根据美术教学的实际需要,合理的规划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正确的了解江西各地区的地方传统艺术形式,实现对江西传统艺术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美术实践,改进高中美术教育教学模式,加强对传统艺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江西地区传统艺术在高中美术教学当中完美的融合及应用。对高中美术教学的有序开展、江西地区传统艺术的发扬与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地方传统艺术作为独具特色的地方,涵盖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底蕴。地方传统艺术发展至今,对推动艺术的发展与进步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面临着当前不容乐观的发展形势,保护和传承地方传统艺术成为年青一代人的责任,当前的高中美术教学当中加入了地方传统艺术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为目的,实现传统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以江西地区为例,通过地方传统艺术融入到高中美术教学模式,实现了对江西地区传统艺术形式的发扬和传播。
参考文献
[1]贾欣.学习关中剪纸,了解身边的民间美术——剪纸艺术在高中美术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探索[J].华夏教师,2017(11):55.
[2]陈卓君.广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传承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3(06):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