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升 卢瑛 段伟 韩玮 许宗姄
(西安思源学院体育部 陕西西安 710038)
【摘 要】 本文抽取西安思源学院300名本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和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进行研究,分析了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并且给出了对应的建议:加大宣传,提高学生对于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推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意愿;完善相关管理监督机制,保障课外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完善课外体育活动所需的场馆、器材条件,满足体育活动的需求。
【关键词】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影响因素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7年5月7日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简称中央7号文件)。要求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时间要达到一小时,并将“每天锻炼一小时”列入学校体育教学计划,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2012年10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其中指出:实施好学校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课外体育活动。2013年2月25日,教育部在厦门大学召开了“体质强,做栋梁”——2013年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寻找共识。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指出,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从根本上扭转学生体质与健康持续下滑状况,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当前,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已受到党和国家教育、体育等相关部门密切关注,也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延伸,是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很好选择。针对当前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本文对西安思源学院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认为,目前学生对于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度不高,课余多数学生通过网络游戏打发时间,也不愿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热情不足,未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不高,体育设施及管理制度缺乏是当前课外体育活动面临的现状。如何通过推动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这非常值得探究。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了西安思源学院300名本科生开展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5份,有效率95%,其中女生196人,占65.3%,男生104人,占34.7%。
2、研究方法
(1)文獻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输入“大学生课外体育”、“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每天锻炼一小时”等关键词,查阅国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学校、地域等特点的相关研究理论,把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发展的理论,总结其发展规律。(2)数据分析法:根据研究需要,数据统计采用EXCEL2007软件进行相关统计研究分析。(3)逻辑分析法:厘清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相关因素,并采用归纳、演绎、分析等方法出相关结论。
二、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
调查中多数学生反映,在大一时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明显高于大二,每学期开学时参与体育活动次数明显高于中后期。而且学生自我认为身体素质状况随着年级的增加明显下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具有如下特点:(1)新学期入学时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热情较高,参与次数较多。(2)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前期,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频率较高。(3)学期末开展体育考试时期是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高峰期。这主要是学生对于体育成绩的重视程度较平日有所提高,希望通过课外体育运动促进体育成绩的提高。由此可见,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初衷并非来自于个人喜好,生活习惯,而是来源于学业的压力,属于外力所致。
2、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
(1)大学生认知特点。
由表1可见,通过对285名学生对于课外体育活动对健康的影响问卷统计显示:认为课外体育活动对健康起到重要作用的有221人,占总人数的77.54%,选择作用有限的有62人,占21.75%,认为没有其他活动重要的有2人,占0.71%。相关数据可以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对于课外体育活动促进身体健康的观点是认同的,这是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也说明学生有参与课外体育运动的意愿。
(2)学生参与特点。通过表2 显示:大学生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意愿还不够强烈。选择愿意的有118人,占41.1%,选择不愿意的有129人,占45.26%,选择无所谓的有38人,占13.33%。分析认为:首先,课外体育活动需要投入时间、金钱和努力等条件,并且体育运动对于许多不喜欢运动的学生而言,不如网络游戏等活动更容易获得快感。其次体育运动相对枯燥无味,不容易吸引学生参与,而且课外体育运动效果体现的较慢,难以满足学生的短期愿望。再次,调查中有许多女生,而女生普遍对于体育运动缺爱热爱,导致不愿意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比例较高。
(3)学生课外体育运动项目选择。
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学生对于课外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有很大差异,男生主要集中在对抗性激烈的项目中:篮球人数最多,占37.5%,其次是足球,占22.12%;女生选择的项目多数是身体对抗性较弱的项目:乒乓球占32.14%,羽毛球占29.08%,走路占22.45%。分析认为,这是由男、女生的性别差异造成的。男生喜欢团队协作、身体对抗性强的体育项目,而女生则喜欢选择个人为主、身体对抗性弱的体育项目。
3、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
(1)内在影响因素。内在因素是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它是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基础。分析认为,学生的内在因素主要有:①个体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度。学生对于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认识越深,其参加的意愿也就越强烈,反之,其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力也就不足。②个人生活习惯。许多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生活习惯,对于日常学习生活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参加体育运动不规律性,缺乏延续性。③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力是保证学生长期、规律的参与课外体育运动的基础。④参与动机。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多样性的,基本包含: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体验体育运动的快乐,释放压力;通过运动,增进交往;改善体型;在体育运动中获得认同,提升自信。
(2)外部影响因素。外部影响因素是制约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外在条件,主要有:①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氛围。主要是学校对于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以及校园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目前,学校缺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安排,以及鼓励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相关措施。②课外体育活动条件。主要表现为运动场馆,体育器材和设施的完备性与便利性。目前而言,学校的体育场馆缺乏,体育设施不充足,很难保证大量的学生同时开展课外体育活动。③相关监督管理机制。健全的管理体制可以有效地督促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从调查学生的情况来看,学校对于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无法有效的督促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④运动效果。运动效果是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满足程度,起到维持参与动机的作用。在调查中,学生对于课外体育运动的效果非常重视,认为如果课外体育活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可以增强自己持续参与运动的信心,运动乐趣建立在运动过程和效果之上。目前多数学生都能在课外体育活动上获得快乐,达到效果。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延伸,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缺乏长期性、有效性。随意性较强,具有阶段性和反复性。近10年来,大学生体质健康現状得到社会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相关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下,大学生体质下降趋势得到缓解,但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凸显了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性。
(2)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外部因素容易改善,具有可变性。如能通过改变外部影响因素:营造良好的校园课外体育活动氛围;完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健全管理体制等,完全可以推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全面开展,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2、建议
(1)加大宣传,提高学生对于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推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意愿。学校通过宣传,开展课外体育运动知识讲座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课外体育运动对自身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外体育活动。
(2)完善相关管理监督机制,保障课外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应健全管理体制,完善规章制度,并将措施落实到位,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进行全程指导、监督,推动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如:通过打卡、手机APP等现代化的管理软件,督促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生考核范围,在其评优、助学、入党等时期给予参考。
(3)完善课外体育活动所需的场馆、器材条件,满足体育活动的需求。加大体育场馆建设力度,完善体育活动场馆硬件设施,提高体育设施的管理水平,科学合理的利用校园资源,为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拓宽空间。
【参考文献】
[1] 李龙.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衔接问题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7(7)639-641.
[2] 谢国庆 ,张平, 陈善平.大学新生体育锻炼动机和行为的调查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8(32)110-116.
[3] 毛作为.课外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学习及就业作用的调查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7(8)22-23.
【作者简介】
王云升(1978-)男,陕西汉中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