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平邑镇卫生院,山东平邑 273300
深静脉血栓是一种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疾病,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是其发病的高危因素,在骨科大手术后发生较为常见,脑卒中患者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原因主要与血管弹性和血流速度缓慢有关[1-2]。为预防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下肢护理极为必要,因此该文就下肢护理对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影响进行探讨,分析2016年6月—2017年6月间该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该组研究共选取样本100例,均为该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根据护理方法的差异,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50例患者一般资料如下:男性33 例,女性 17 例,平均年龄(65±3.3)岁;观察组 50 例患者一般资料如下:男性3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66±4.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50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对症护理的同时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并做好心理护理、营养支持等工作。
观察组50例患者采取系统性干预护理,具体如下:①体位指导:脑卒中患者通常身体活动能力受限需长期卧床治疗,因此在卧床治疗期间要做好体位指导。保持患者皮肤清洁的同时,定期帮助患者活动肢体和翻身,预防褥疮、压疮的形成。除此之外,日常护理完成后,调整患者肢体位置,使下肢抬高25~35°,保持下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 cm,诣在通过重力影响促进下肢静脉血回流,避免血流过缓的情况发生,从而起到预防水肿和静脉血栓的情况发生。②穿刺时护理:静脉壁受损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因素,因此在穿刺时要做好护理工作。首先,穿刺部位的选择应尽量避开瘫痪侧肢体,减少不必要的股静脉穿刺;同时穿刺点应当周期性更换。此外如果在手术或抢救过程中行股静脉留置管,应当在排除生命危险后及时拔除,尽量缩短股静脉留置管的时长,对预防下肢血栓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③康复运动:在保证脑卒中患者可得到充分休息的基础上,当患者病情稳定后,医护人员可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帮助缓和展开康复运动。除上肢功能锻炼和语言能力训练外,下肢功能锻炼是恢复身体机能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医护人员可通过帮助患者收缩肢体、活动关节或在搀扶状态较好的病人在床边进行有限的活动。应当注意活动时间、活动量的控制,保持循序渐进的态势展开康复训练。若在活动过程中患者出现咳嗽、气促、低血压、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并与医师取得联系,同时护理人员应做好肺栓塞急救准备(虽然肺栓塞的发生率不高,但致死率较高,无论是否为肺栓塞,只要存在可能就应提前做好抢救准备)。④心理护理:脑卒中患者身体机能衰退较明显,患者很容易形成焦虑、抑郁或恐惧的心理,从而在诊疗过程中表现为消极的不配合状态,这是不利于治疗的展开与患者的康复的,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尽可能地鼓励、支持患者,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⑤并发症的预防:出血是深静脉血栓最常见的并发症,护理过程中除了要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外,要注意观察患者皮肤表面是否有出血、渗血的迹象,每次护理完毕后对患者全身性出血倾向进行评估,若存在较大的出血可能,应提前做好准备,并严格按照医嘱展开药物干预;此外应当注意和预防的肺栓塞的形成,护理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咳嗽、胸闷、咯血等症状,任何可能是肺栓塞预兆的症状都应予以重视,及时筛查,直到完全排除肺栓塞可能为止。
①患者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②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参与该次研究;③排除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④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将收集到的数据使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百分数表示,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50患者,3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6%;对照组50例患者,12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4%;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
脑卒中是一种突发性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疾病,可由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性障碍导致血液无法流入大脑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常见的两种脑卒中类型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并且临床中以缺血性脑卒中最为常见,约占发病率的60%~70%。通常该病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群,且男性患病率略高于女性,该病发病率相对较高,一旦发病死亡率和致残率也较高[3-4]。
脑卒中临床中,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患者卧床治疗期间,由于血管弹性衰退或用药因素导致血流速度减缓,均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5-6]。虽然深静脉血栓早期诊断后及时采取对症的治疗与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缓解,预后情况也较好,但深静脉血栓可能会引起出血或肺栓塞,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因此在脑卒中临床中,预防深静脉血栓仍是护理的关键。
在该组研究中,以100例脑卒中患者为样本,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和以下肢护理为重点的系统性护理干预进行对比和研究,结果显示采取系统性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低,仅为6%,远低于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患者(24%)。因此,综上所述,以下肢护理为中心的系统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在临床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1]赵玲花.综合康复护理对预防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8):210-212.
[2]王云芳,周伟,朱月兰.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32):4568-4570.
[3]龙红丹.护理干预对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7(3中旬刊):16-17.
[4]范天伦,符川,李娇红.康复护理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6,27(10):1719-1720.
[5]童频.预防性护理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深静静血栓发生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a2):1141.
[6]马晓宁,齐方梅.护理干预在预防口腔颌面部游离皮瓣移植术后并发深静血栓的应用体会[J].心理医生,2016,22(14):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