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琳雅
摘要:校本课程是专门为突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开发行为的一种活动或者说是一种策略。它不是某一种具体的课程形态,而是一种课程理念。校本课程是动态的,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积累改进,争取实现课程作用的最大化。
关键词:校本课程;生物教学;对策
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也应着眼于促进学生的素质的发展,不仅要引导学生学好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掌握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关心国家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并且能够认识生物科学与社会发展。
一、校本课程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在日常的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摒弃思维定势的坏习惯,积极反思,突破教材,寻求生物校本课程的有效路径。生物学是学生步入中学才开始接触到的一门新学科,相对此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抽象和逻辑性,与生活有一定的脱节。这就需要教师有效引导并启发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为今后的生物学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校本课程将生物学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能充分激发学生对生物课堂、生物学习活动及生物学习项目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了“植物叶的结构”后,教师可结合课程需要,合理设置“制作叶脉书签”这一校本课程,指导学生采集各种叶片,制作书签。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叶的外形、叶序及叶各部分的结构、关系、功能、进行了鲜明深刻的复习和巩固。教师将学生制作的各种美丽成品在全校的科技节上展现出来,得到了一致的好评。实施此类课程不仅仅在于激发学生兴趣,也是书本知识的拓展,让学生在后续学习光合作用时理解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使得生物抽象知识的学习不再枯燥。
二、重视生物校本课程的实践性
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以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实验探究为主线,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探索性。针对生物校本课程的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课程可不拘泥于课堂教学,应该开展探索性的课题,指引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社区,进入到一个更为开放的系统中。教师和学生在這样的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充分利用校园、社区、家庭的资源和优势进行实践,采取讨论、交流、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等多样化的形式和途径研究探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显得更丰富多彩。
例如,我校开展了“校园植物我来认”的活动,为了加深师生对新校园内植物的熟悉和喜爱,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精心筹备,带领学生亲自为校园植物挂上铭牌,为营造温馨校园添上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课程的第一阶段,教师带领学生认识了学校校园内50多种新种的植物,选定了其中20种进行挂牌,每2个学生认领一种植物。在课程的第二阶段,学生自主地进行资料搜集,设计模版。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创意,选定大家满意的铭牌式样挂在校园内,铭牌的右下角还附注学生自己的名字。整个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和带领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真正地走出课堂,对生物学有一定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三、生物校本课程应采用特色的评价方式
校本课程是深化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能够突出生物校本课程特色评价的过程性并关注个体差异,除了平时课堂中有关实验探究的纸笔测试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制作自己的“成长轨迹”进行评价,让每个学生填涂属于自己的苹果树,苹果代表自己的实验作品或者探究实验学案(将这些作品放入个人资料袋中),树叶代表考勤,并且在学期末的时候留影作纪念。这种特有的评价方式不仅能体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轨迹,更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并改进。
另外,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如笔者在爱鸟周的PPT制作汇报中,采用学生自主上台汇报,其他同学给予评价的方式。这种多主体的评价能够从不同角度为学生提供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清楚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四、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一)课程以生为本,立足本地实际
校本课程首先要进行调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选择,这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在开发生物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各学校要立足本地实际,发挥特色。课程内容选择要与自然、生活、社会实践相联系,使自然、生活、社会成为课程资源。校本课程不应只是一本教材,各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与地方资源,如当地公园、校内风景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加强学科联系,培养综合能力
在校本课程开设时,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应注重学科拓展延伸类课程的开发,围绕环境保护、综合实验等章节内容,强化了生物与化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可以将生物校本课程与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融合为一体。如针对“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相关知识内容,校本课程设计“人体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实验方案,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思考:从生物学科知识出发,利用人体呼吸需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的原理进行考虑;从化学学科角度出发,就二氧化碳遇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解释;从物理学科中气体扩散的相关知识出发,加深对气体扩散的相关了解。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加深了知识间的联系。
(三)精选课外作业,巩固课程成效
根据作业主题与教学内容的相关程度,笔者把校本课程的研究性作业分为三种类型:收集类作业、延伸类作业、自主类作业。收集类作业需查阅相关生物专业书籍和教材,一般采用调查和资料收集的方法进行,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延伸类作业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自主类作业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从生活实践中寻找相关主题,自主开展拓展性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明华.初中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3(14):179-179.
[2]张艳.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困境及对策之探索[J].发现,2017(9X):74-74.